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29355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课程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任课教师: 学 院: 年级专业: 2012级环境科学 姓名: 学 号: 2015年11月 12石漠化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摘 要 更准确更全面的分析评价当期我国的石漠化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治理情况,对于治理好石漠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石漠化的概念、成因、研究方法、防治对策等方面对我国石漠化环境问题的研究作了简要的环境质量分析及评价。以贵州思南县石漠化环境问题为具体案例分析了该县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情况。总体上论述了石漠化的调查研究方法及其近年对石漠化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估体系。基于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石漠化状况总体呈良好趋

2、势变化,但局部地区石漠化仍在加剧,特别是治理效果难以达到可持续的要求。根据石漠化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总结归纳指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八大治理模式及防治策略,希望对以后的石漠化研究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与石漠化地区的合理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关键词 石漠化 进展 环境质量 影响 评价 案例 展望引言环境质量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最早提出了大气和水体的质量指数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1。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东欧等

3、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大量的环境质量评价及理论研究,我国的环境质量评价也始于这一时期,北京西郊的环境质量研究及官厅流域水源保护研究开创了中国环境质量研究的先河。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环境质量评价得到广泛认同,研究方法、应用范围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已成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重大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对于石漠化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围绕“用什么评价,怎样衡量”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因而对深入分析和治理石漠化这一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如何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力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环境影响评价EIA(Environment Impact

4、 Assessment)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2。目前,对于石漠化的治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归结为是环境影响评价做得不到位而导致的。石漠化治理工程缺乏一个详细的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及评估等,因而导致治理成效难以维持可持续,对石漠化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制定不够完善,导致治理其环境效益低下,导致部分区域石漠化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已成为制约美丽中国诉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因素之一。石漠化问题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被列入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与发展问题3。所谓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

5、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而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南和湖北七省(市、区),是我国喀斯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全区总面积176.08104km2,其中裸露与半裸露的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41.3%4。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

6、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石漠化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岩溶地质背景和山地形态特征,加之这些地区多人口集聚、人为胁迫强度高、生态压力大,生态环境往往表现出生态承载力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等特点。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了大量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与治理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石漠化现象描述、分布现状、动态监测、预警分析、成因、演化机制以及生态治理等方面,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展现出多角度、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5。近年来,对石漠化的研究又有了重大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石漠化的现状调查方法,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7、、工程综合治理措施。特别地,工程治理已扩大到300个石漠化县,通过技术的组合,集成,探索出了许多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并树立了一大批治理示范点(区),树立了治理典型,为工程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分布规模更大、面积更广、生态环境更脆弱、人口更多、贫困程度更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表现得并不协调一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新问题也是重重突发且复杂多样。因而,为遏制石漠化面积再扩大,提高治理成效,在进一步研究创新的同时,应不断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避免再出现以往的不必要的错误。坚持继承和发展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

8、和战略,深入开展环境耕地保护教育、引入和完善石漠化治理法律制度、做好治理成效防护、维护,应急技术和管理措施;加强计算机技术在石漠化中的应用,科学、合理地策划治理方案,努力克服局部区域治理不利条件、应对极端气候等不利环境因素,是石漠化研究的重难问题。1、 研究状况1.1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环境质量评价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的岩溶地区。行政范围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和粤8省(区、市)463个县,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5.2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是珠江的源头,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也是南水北调水源区、三

9、峡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石漠化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着珠江、长江的生态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石漠化的表征划分为两个类别研究截至2011年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6.5,占国土面积的11.2%,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455个县5575个乡7。土地现状分布如图所示:图一 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土地现状分析:石漠化,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广东石漠化面积最小;潜在石漠化分析,贵州省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广东潜在石漠化面积最小。图二 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石漠化土地动态变

10、化分析:与2005年相比,8省(区、市)石漠化土地面积均有所减少,其中广西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最多(即减少率最大),湖北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最少(即减少率最小)。由分析图可知,潜在石漠化与石漠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从一定范围分析,三者之间有着同增同减的联系。因此,应该协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好相应区域的石漠化问题。按程度分布分析:由图分析得知,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43.1%;其次是中度轻度,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6%;重度石漠化占18.2%;极重度石漠化占2.7%。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分析:与2005年相比,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21.1%;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2.3%;重度石漠化土

11、地面积减少了25.8%;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1.3%。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第一次监测27.545.722.64.2变化为本次监测的3643.118.22.7,轻度石漠化土地较2005年增加8.5个百分点。分析得出,中度石漠化变化最明显,其次是轻度石漠化动态变化。图三 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从以上图分析得知近五年来,耕地面积变化基本持平,变化不大,但是,据2012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统计表明;与2005年相比,发生在耕地上(主要为坡耕地)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3431.9公顷,年均增加7238公顷,年均以4769公顷的速度弃耕6,部分坡耕

12、地质量进一步下降。1.2研究技术方法及评价目前对于石漠化的研究思路大多数采用的网络技术与实地调研为现状调查法,其次是查阅往年的文献期刊作为第二手资料,进而再综合分析。其中,“3S”技术在石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3S”技术中3个独立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系统,从而实现多种技术的综合8。“3S”技术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调查、治理中的应用,使“3S”技术得到了新的应用空间。如石漠化的环境安全评价、动态监测、空间预警、石漠化成因分析。但关于该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预警方法等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须要继续努力进行更多的探索与研究,以完善这一套理论与方法,为喀斯特农

13、地石漠化治理和农业优化调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3S”技术对石漠化变化的空间格局、分布进行定位化、定量化的分析,获取原始数据的方法不够精确,导致分析结果还不够精准,还须加强研究与实践。同时,对石漠化程度与自然环境过程、人类活动影响等驱动机制的分析仅限于定性分析阶段,还须进一步研究定量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喀斯特石漠化影响因子、驱动机制,以便为石漠化发展状况及防治提供更准确、更深入的支撑。1.3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目前大多数是根据植被覆盖率、农业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4个指标采用定量定性法分析了石漠化区域的状况,但最近也有相关研究者提出石漠化与当地的农耕文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并做了大量

14、的印证,也佐证了以前许多偏的观点。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风险指标体系9,来建立了石漠化地区石漠化风险度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即专家打分法与影响程度排序法。为此,说明我们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仍然还是当务之急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合理有效稳定可持续治理石漠化区域,更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才更有力保障治理成效。2、 案例分析以贵州思南县石漠化治理为例2.1背景概况该治理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年均降雨量1100多毫米,年水面蒸发量510.8935.3mm之间,年

15、平均温度17.3,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主要类型黄壤和红壤。据有关资料全县石漠化面积为626km2,占全县总面积1468km2的42.64%,是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比例20.39%的2.1倍,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382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85km2,强度石漠化面积89km2,主要分布在乌江沿岸,遍及全县各乡镇。思南县是贵州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县之一,是典型的石漠化县。到2011年,森林覆盖率23.08%,自然植被主要有农作物植被,人工林植被和园林植被等3种。到2011年,思南县户籍人口67705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7%,是贵州省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县。2.2治理思路探讨针对治理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境区已有批准建设的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东部,地质公园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体,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遗迹、峡谷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古建筑、古村落、宗教、民俗等人文景观,石林、穿洞、天坑、残丘、喀斯特泉、洞穴堆积等喀斯特景观发育完备,间歇泉、温泉、冷泉、热泉等喀斯特泉一应俱全,景观类型独特而丰富,景色优美而秀丽,类型多样秀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