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27455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许厂煤矿生产实习资料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概况及范围1.1.1 交通位置许厂煤矿位于济宁煤田的东北部,属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所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6001164300,北纬352400353100。井田南北约长10km,东西宽约6km,井田开采范围面积56.5896km2。许厂煤矿中心距济宁市8km,交通十分方便,铁路、公路及水路运输均很发达。连接京沪、京九两大南北铁路干线的新(乡)菏(泽)兖(州)石(臼港)铁路,从本区南侧通过,区内有孙氏店及兖州西站。由济宁市东行30km至兖州,与京沪铁路相接,向西109km至菏泽站与京九铁路相接,菏泽至新乡190km与京广铁路相连。济北矿区铁

2、路专用线从本区中部通过,在兖州西站与京沪铁路接轨,煤炭铁路外运十分方便。327国道及日荷高速公路分别从矿区南北侧通过,兖州、济宁、邹城的公路已成环形,并与104国道相连,公路运输极为便利。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流经济宁市构成重要的水上运输要道,目前京杭运河已经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河道,兼做南北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根据水利交通部门规划,疏通后京杭运河年通过能力将超过2500万t。矿区交通位置如图1-1所示。1.1.2 地形地貌许厂煤矿所在地区为冲积、湖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然地形坡度为0.04%,地面标高为+35.20+41.44m。区内河流稀少,水系不甚发育。流经矿井

3、的只有两条河流,一条为洸氵府河,位于本区的图1-1 许厂煤矿交通位置图西部,由北向南流入南阳湖;另一条是其支流杨家河,它们均系季节性人工河流。汛期洸氵府河的最高洪水位标高为+39.30m,最大流量为400m3/s(1964年9月1日),枯水季节河水减少甚至断流。本区中心南距南阳湖20km,南阳湖最高湖水位标高为+36.86m。 1.1.3 气象 (1)气候:本区属北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春秋温和、无霜期长等特点。 (2)气温: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常年平均气温为13.5,七月份温度最高,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

4、60年6月21日),一月份最低,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 (3)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701.1mm,降水期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3%,年最大年降水量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441.9mm(1966年)。 (4)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790.3mm,无霜期200天左右。 (5)风向: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北偏东风,其中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大风日数13.8天,最大风速19.7m/s,风向东北,年平均风速2.3m/s。1.1.4 地震烈度根据国家地震局、

5、建设部震发办1992160号文“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图(1990)使用规定的通知”,济宁市高新区地震烈度为度。本区所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1.2 井田地质1.2.1 井田境界该井田东起孙氏店断层及各煤层露头,西至八里铺断层;北至孙氏店断层及各煤层露头,南到兖新铁路,即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颁发证号1000000040060许厂煤矿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井开采范围以内。该矿井开采范围面积56.5815km2,含煤面积约56km2。开采标高-120m至-680m。该矿井东及东北部以孙氏店断层及煤层露头为界,西及西北部至八里铺断层与岱庄煤矿及何岗煤矿相邻,南到兖新铁路与济宁二号煤矿相连。1.

6、2.2 地层 许厂煤矿地层区划属华北区鲁西南分区济宁小区,区内地层包括中、下奥陶统,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上侏罗统蒙阴组及第四系。属全隐蔽式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田。现将区内的地层及其特征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下统(O1-2):区内所施工的钻孔,奥陶系的最大揭露厚度为114.60m。据区外兖西水源勘探区3-2号钻孔资料,总厚742m。并分下统和中统。下统厚72.10m,以白云质灰岩为主,中统厚669.90m,主要为灰色及棕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豹皮灰岩,夹泥灰岩及钙质泥岩等。岩溶裂隙发育。含腕足类化石 Strophomenoid(扭

7、月贝类)等。 (2)中石炭统本溪组(C2b):厚20.0063.35 m,平均30.88 m,由北向南地层逐渐变厚。本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由灰、灰绿及紫红色等杂色粘土岩、粉砂岩、铝铁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顶部偶夹薄煤一层,但无经济价值。含灰岩23层(十二、十三、十四灰)。十二灰厚度较小,不稳定,十三灰厚度大且较稳定,是本区良好的标志层,十四灰厚度变化较大,有时与十三灰合并为一层。本组底部常为一层灰紫杂色铝铁质泥岩,相当于G层铝土和山西式铁矿层,它与下伏中下奥陶统石灰岩呈假整合接触。 (3)上石炭统太原组(C3t):厚141.70176.20m,平均厚度162.66m,由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岩、

8、灰色砂岩、薄层石灰岩及煤层组成。为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且具有多次交替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地壳小振荡运动十分活跃的特征。本组共含灰岩11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十下、十一),以三灰、十下灰厚度最大,质较纯,全区稳定,特征明显是煤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其它各层灰岩按其岩性、厚度及其与其它各层岩石的组合关系,也可作为煤层对比的标志。本组共含煤22层(4、5、6、8上、8下、9、10上、10中、10下、11、12上、12中、12下、14、15上、15下、16上、16下、17、18上、18中、18下),可采或局部可采者3层(15上、16上、17),是本矿井的重要含煤层段。本组相环境

9、稳定,旋回结构与粒度韵律清晰,测井曲线规律明显,易于对比。 (4)下二叠统山西组(P1s):厚59.90114.60m,局部有剥蚀现象,平均78.57m,主要由浅灰、灰白及灰绿色砂岩,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组内岩性变化较大,但以砂岩为主,砂岩比率较高。以过渡相沉积为主。 (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最大残厚69.75m,平均44.62m。主要由黄绿、灰、紫等杂色粘土岩、粉砂岩、灰绿色砂岩组成,属温湿、干热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以本组底部一层不稳定的中粗粒砂岩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6)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区内最大残厚为286.00m,主要保存于孙氏

10、店支2断层以西,小屯向斜的轴部。本组主要由灰绿色砂岩及灰绿、紫红等杂色粘土岩组成,为干旱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底部发育一层(B层)铝土岩,以B层铝土岩之下的中粗粒砂岩与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7)第四系(Q);厚127.00282.74m,平均197.44m,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砂及砂砾层组成,属河、湖相沉积。在矿井的东部及北部厚度较小,而西部及南部厚度较大。按其岩性及结构、物性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组:下组:厚25.4092.50m,以褐色粘土及灰白色中砂、粗砂为主,局部含砂砾层,粘土呈半固结,可塑性强。中组:厚24.5064.00m,以黄褐色粘土及粘土质砂为主,局部含细砂

11、及中砂。上组:厚67.00152.00m,由土黄色粘土、细砂、中砂等组成,偶见少量砂砾。1.2.3 地质构造济宁煤田的北部和南部分别为二个近东西向的地堑构造,北部为汶泗断层与郓城断层所控制的汶上宁阳地堑构造;南部为菏泽断层、凫山断层与单县断层所控制的成武鱼台地堑构造。它们呈东西向延展,横贯于济宁煤田的北部和南部。煤田的东部为磁阳背斜、兖州向斜、滕县背斜构成的北东向褶曲;西部为北北东向的巨野向斜。1.2.3.1褶曲区内褶曲可明显的分为两组,一组为北东向褶曲,一组为北西向褶曲,以北东向一组为主,该组褶曲延展距离长,是区内主要构造组,控制着本区的构造形态。 (1)济宁背斜:位于矿井的西部边缘,八里铺

12、断层近侧,轴向北东3040,背斜南段过X16-1钻孔后,走向转为近南北后倾伏于济宁城下,北段则沿八里铺断层向北东方向延展,轴部被八里铺断层切割破坏成数段。该背斜在区内延展长度为12km,其西翼在岱庄煤矿,东翼在许厂矿井,翼部倾角为68。该背斜计有18条勘探线和38条地震测线控制,各勘探线上均有明显反映,已经查明。 (2)小屯西背斜:位于测区东南部,A8-5A4-6号孔一带,向北倾伏,轴向北东,延深长度3200m,幅度约25m,跨度约300m,背斜最高处在测区东南边界处,3煤层底板标高-370m,被孙氏店支2断层切割,背斜东翼不完整,西翼倾角710,局部达18。 (3)小屯西向斜:位于四采区中部

13、X9-5X5-6号孔一带,轴向北东,延深长度2800m,幅度约25m,跨度约400m,东翼倾角一般在1013,局部达18,西翼倾角较缓,一般在36,该向斜最深在X7-7号孔北,3煤层底板标高-505m。其轴部为4303、4304、4305、4306工作面揭露,受其影响,煤层顶板岩层破碎,小断层发育。 (4)南营西背斜:位于矿井的中部偏东,轴线在孙氏店支2断层东侧,北端在X3-19号孔附近与卢营北向斜交会,南段在X12-1号孔附近轴向南西偏转,并逐渐消失;轴向北北东北东东向,区内延展长度为7km。该背斜西翼被孙氏店支2断层和F10断层所切割破坏,东翼保存较完整,但与近东西向和北东向的小褶曲相交和

14、迭加,形成局部隆起或鞍形平地。轴部倾角25,已经查明。 (5)南营向斜:位于矿井的东部,轴线在初期采区中部偏东,北端在1号孔附近与卢营背斜交会,南段在X12-1号孔东南轴向南西偏转,并逐渐消失;轴向北北东北东东向,区内延展长度为6km。该向斜西翼于南营西背斜相连,东翼保存较完整,延至煤层露头构成一单斜构造,但与较多的近东西向和北东向的小褶曲相交和迭加,形成局部隆起、凹陷或鞍形平地。轴部倾角37,在一采区多个回采工作面揭露,轴部隆起、凹陷或鞍形平地的边缘部分,煤层顶板破碎,小断裂,小错动发育。图1-2 矿井断层构造图图1-3 区域地质断层图除上述褶曲外,在矿井东北部尚发育一组轴向北西的次级褶曲,

15、向、背斜相间排列,因延展距离短, 两翼跨度及褶曲幅度较小,对矿井构造影响也小,故不赘述。1.2.3.2断层 本矿位于南北向济宁地堑构造内(如图1-2),区域性大断裂对矿井内的断层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矿井内断层不论是在方向上还是在形成时间、形成次序上均与区域断裂一致,具有区域断裂的特点,燕山运动第一幕在区内产生了北东向断层组,主要分布于矿井的北部及东北部,如F1、F2等;燕山运动第二幕产生了近南北向的西倾正断层,如孙氏店断层、孙氏店支1、孙氏店支2断层、八里铺断层等,该组断层在矿井内起主要控制作用,具有延展距离长、落差及走向变化大、结构复杂、附生断层发育的特点;燕山运动第三幕使上述断层复活,并受到改造,使近南北向的大断层在局部块断内向北西方向偏转,形成S形扭曲,在扭曲部位派生出北西方向的次一级断层,与主断层多呈“”形相交或切割前期断层,如矿井内的陈厂断层、黄桥断层等。主要为区域边界断层,共发育大小断层5条,分别为孙氏店支1断层、孙氏店支2断层、陈厂断层、孙氏店支1-1断层、孙氏店支1-2断层为本区边界断层,都是正断层。走向基本分为两组,近南北向和北西向,且以南北向为主。其中落差大于100m的断层有2条,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