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23852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节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必修2(鲁科版)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1下列反应体系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ACl2溶解于水B氨气溶解于水C工业合成氨DNa2CO3CO2H2O=2NaHCO3和2NaHCO3Na2CO3CO2H2O答案:D2(双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可能是()AZ为0.3 molL1BY2为0.35 molL1CX2为0.2 molL1DZ为0.4 molL1解析:本题可采用极限法,根据可逆反应不

2、能进行到底求出物质浓度的范围,即0c(Z)0.4 molL1,0c(X2)0.2 molL1,0.2c(Y2)0.4 molL1。答案:AB3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B当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一定相等C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改变某些条件可以使平衡发生移动D当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尽管正、逆反应都在进行,但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解析:当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当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尽管正、逆反应都在进行,但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改变某些

3、条件可以使平衡发生移动。答案:A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可生成2 mol NH3来源:学.科.网B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就达到了这一条件下的最大限度C对于任何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原平衡状态不会被破坏解析:N2和H2生成NH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A项错;压强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因素,但并不适于所有的反应,必须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才适合,C不正确;化学平衡是一动态平衡,该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将

4、发生移动,D项不正确。答案:B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2B(g)3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同时生成n mol DB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B,同时消耗1.5n mol CD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解析:A项,指v(正)v(逆),即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同时消耗2n mol A;或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D,同时消耗n mol D。B项,题给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反应,压强恒定不变。C项,均指逆反应,不能判断。D项,容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质量恒定,则密度不变。答案:A6反应2A

5、(g)B(g)2C(g)(吸热反应)下列反应条件有利于生成C的是()A低温、低压B低温、高压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解析:该反应的特点是:全部由气体物质参与,且正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欲有利于C的生成,应从影响平衡的条件考虑,即高温、高压能使平衡右移,有利于C的生成。来源:学_科_网答案:C7可以充分说明可逆反应P(g)Q(g)R(g)S(g)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的事实是()A反应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B反应器内P、Q、R、S四种气体共存C生成P的速率与生成S的速率相等D生成1 mol P必有1 mol Q生成解析:对于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无论是

6、否达平衡,压强一直保持不变,而且生成1 mol P必有1 mol Q生成,并保持P、Q、R、S四种气体共存。答案:C8. 某温度时,在3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来源:Z|xx|k.Com(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反应开始至2 min末,X的反应速率为_。(3)该反应是由_开始反应的。正反应逆反应正逆反应同时解析:(1)在时间为3 min时,X、Y、Z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0、1.0、1.6,在时间为“0”时物质的量分别为0.4、1.2、2.0,故物质的量变化为:X由0.4 mol增加到1.0 mol,增加0.6 mol。

7、Y由1.2 mol减少到1.0 mol,减少0.2 mol。Z由2.0 mol减少到1.6 mol,减少0.4 mol。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XYZ312,据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系数比,得到化学方程式为:2ZY 3X。(2)2 min末,X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增加的物质的量为0.80.40.4 mol,容积为3 L的容器,则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再除以时间,得X的反应速率为0.067 molL1min1。(3)图中X、Y、Z三条曲线均未通过原点可断定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反应的,则为答案。答案:(1)2ZY3X(2)0.067 molL1min1(3)9(双选)合

8、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N2(g)3H2(g)2NH3(g),637 K、30 MPa下n(NH3)和n(H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点a的正反应速率比点b的大B点c处反应达到平衡C点d(t1时刻)和点e(t2时刻)处n(N2)不一样来源:Zxxk.ComD其他条件不变,773 K下反应至t1时刻,n(H2)的量会改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由题图n(H2)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的斜率知,在a点时反应物H2的浓度大于b点时H2的浓度,即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正反应速率。虽然c点时n(H2)n(N

9、H3),但二者的物质的量仍在随时间发生变化,故c点并没达到平衡,B不正确。由于在t1、t2时反应已达平衡,故二点时n(N2) 一样多,C不正确。由于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时,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在其他条件不变时773 K下反应至t1时n(H2)比图中d的值大。故本题答案为A、D。答案:AD10(双选)在一定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和SO2,发生反应:NO2SO2NOSO3,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O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BNO2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NO2和SO2的总物质的量来源:学。科

10、。网DSO2、NO2、NO、SO3物质的量一定相等解析: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物质的量相等的反应,且NO、SO3的化学计量数相等,即二者是等物质的量生成的,故A、C选项正确。因为反应前NO2、SO2的物质的量关系不明确,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进行的程度未知,故不能确定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答案:AC11在一体积为1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850 时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1)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则04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 molL1min1。 (2)如图中45 min该反应_(填“ 是” 或“ 否” )处于平衡状态,判断

11、理由_。解析:(1)v(CO)0.03 molL1min1。(2)平衡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答案:(1)0.03(2)是c(CO)和c(H2O)不发生变化“压”出来的变化由于固体、液体的体积受压强影响较小,当一个平衡体系中只有固体或液体时,可以认为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然而,这一结论仅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压强,如果压强的增大超过一定限度,则常常会出现一些奇妙而有趣的变化。我们知道石墨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它们的密度分别为2.22 gcm3和3.51 gcm3。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加压强有利于金刚石的合成,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

12、司利用高温(2 000 )、高压(2109 Pa)将石墨转化成了金刚石,此后,许多科学家对这种超高压的神奇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9年日本科研人员又别出心裁地将炸药和炭粉混合并用石蜡固化后装入钢制敞口容器。沉入一个直径8 m,深约5 m的混凝土制水槽内(防止碳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点火起爆,最后将容器内的水取出静置,获得了直径为0.0020.003 m的金刚石粉末,巧妙地利用了爆炸瞬间产生的超高压(41010 Pa)。同样利用高温、高压,科学家还把常温常压下跟石墨一样很软的很滑的六角结构的氮化硼(俗称白石墨)换成了立方结构的氮化硼,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这种人造的超硬材料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制成模具、刀具用来加工石料、钢材,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请问: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答案:石墨和金刚石的结构不同,某些性质也不同,所以虽然同为碳单质,但属于不同的物质,故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