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文艺学试题.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21851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文艺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言学文艺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言学文艺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言学文艺学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言学文艺学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学文艺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文艺学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学文艺学文献试题五、问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成员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又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当社会发展变化了,语言要适应交际的需要,必然也要发展变化。总之,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2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为什么语言发展会有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会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

2、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全体成员互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须臾也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所以只能渐变。3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语言发展会有这个特点?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不一样,其中词汇变化最快;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同,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的变化最迅速,这是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比较慢。同一

3、语言现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地区也不相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就是这样形成的。4什么是共同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什么?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位语法规范。5什么是洋泾浜?什么是克里奥耳语?二者有何异同。6简要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

4、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二者的不同点:第一,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域方言是由地域的隔离造成的,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社会因素的差异造成的。第二,使用对象不同。地域方言是某一地区的全民语言,是当地人的“共同语”,而社会方言不具有这种全民性,只为某个特定的社群使用。第三,差异的性质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异体现在口音、措词、谈吐风格等方面,地域方言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上。第四,发展结局不同,地域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有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但是社

5、会方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7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的最后是不是导致语言融合?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最后是否会导致语言融合,这要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他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不发生语言融合现象。8由于汉语各个方言的差别比较大,所以国外有的语言学家把汉语方言看成是不同的语言,这种划分对不对?为什么? 把汉语各个方言看作是独立的语言的观点不正确。第一,汉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使用的汉语是汉民

6、族统一的语言,全民族普遍认同自己使用的是汉语,而不是不同的语言;第二,汉语有各个方言区相互沟通的共同语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同时还有共同的书面语;第三,汉语方言虽然有较大差别,但是汉语各个方言之间有非常系统一致的对应关系,这说明汉语方言是属于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而非不同的语言。9什么是借词?意译词是不是借词?为什么?借词就是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来自外民族语言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看,语言符号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借词的音义都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

7、没有吸收形式,所以不是外来词。10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什么?词语的替换就是用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而其所指称的现实现象不变。词语替换的原因是:第一,社会的因素,如把有歧视意味的“戏子”、“马弁”替换为“演员”、“勤务兵”;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变成了双音节词,如“鹰老鹰”、“龟乌龟”等。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 、文学创作论、 和 。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 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 的著名观点提出的。2文学理论的品格: 与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8、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 ,坚持 富有 。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 、作者、 与读者。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 说、宗教发生说、 说、劳动说。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 和 、 和 几种。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 ”中。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 和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 ”,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 ”。

9、12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 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 、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13文学是 在话语蕴藉中的 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 、本文、 和语境。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毛泽东提出的 与 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 和 。17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 ,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 和某些风格化的 。18从目的看,文学既是 也是 ;从方式看,文学既是 也是 ;从态度看,文学既是 也是 。19精神生产是指 。20精神生产是特殊的生产,是 创造 的生产;是以 为手段创造 的 ;是 自由创造活动。21历史上

10、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 、情感说、 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 、移情说、 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22艺术真实是指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既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 ,又不象科学真实那样能够 和 。文学的真实是一种 、假定的真实,同时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23文学创造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作为认识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 与 的要求;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 与 的要求,正是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文学创造的原则。24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回忆与 、 与 、 与 、理智与情感、

11、 与 。25构思方式有 、突出与 、 与 。26文学创造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是 与 。27文学创造的情感把握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应该具有 与 。28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历史上英国文艺批评家 提出 理论影响很大。29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 和 三种类型。30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 和 性31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 。32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 。3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 和 。34小说的基本特征是 、 和 。35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 与 。36散文的基本特征是 、 和 。37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