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14937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四 限时规范特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B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为“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B、C、D三项均符合“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B项为最初觉醒,

2、故选B项。22015济宁模拟“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军国大政,君秉其权”“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可以看出该观点主张君主立宪,改良政治,故B项正确;洋务派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该观点主张改良,与革命派主张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32015永州二模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

3、“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 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 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严复天演论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书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天演论出版以后,给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其警示下,启发了民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答案选D项,其他选项不是题干主旨思想。

4、42016兰州一中期末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此观点()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 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答案 A解析 “没有传统的现代化”一方面认识到了这场运动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承认了它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故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故A为正确答案。52015河南郑州模拟“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

5、运动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是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过分肯定西方文化。62016福建厦门模拟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答案A解析据材料“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可知,“心”即人们的思想观念。提能题组72016河北正定月考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 蛮夷 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A革命史观 B社会

6、史观C生态史观 D近代化史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史观下的西学东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洋务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D项最符合题意。82015济南模拟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

7、族危机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答案B解析从表格信息看,“列强在中国”占了文章的近半数,说明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关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反映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故选B项。92016陕西名校高三质检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出世界地图在当时的中国还比较稀少,国人也

8、较少了解,而“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说明维新派看到了开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广泛传播”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错误;C项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说法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甚少,故D项错误。102015江南十校联考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比

9、较。解决本题要抓住“根源”。这从经济层面分析,依史实可知,二者的差别源于经济发展的程度问题,故选A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112015武胜月考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10、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A B C D答案D解析很明显早在1810年后西方的科技就向中国传播,故排除,选D。122016武汉检测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C解析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

11、分,14题26分)132016黄冈检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

12、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10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4分)(3)与材料

13、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12分)答案(1)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相结合。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看法: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3)不同: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可取: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胡适的观点反对

14、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对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解析第(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必除旧与布新”归纳;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中体西用”的局限性、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等方面分析。第(2)问归纳材料关键信息分析论证。第(3)问据材料观点,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旧的学术思想。142015安庆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材料二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教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