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06775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5.15.(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三叉神经痛的护理常规三、面神经炎的护理常规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护理常规五、急性脊髓炎的护理常规六、脑出血的护理常规七、脑梗死的护理常规八、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常规九、震颤麻痹的护理常规 十、癫痫的护理常规 十一、重症肌无力的护理常规一 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2、 一般患者卧床休息,危重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各个关节部位防止过曲或过展,定时按摩,鼓励主动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慢性退行性变患者鼓励下床适当活动。3、 昏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者头应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4、

2、给予营养丰富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轻度吞咽困难者,给予半流质饮食,进食要慢。5、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的变化;记录出入量。6、 有昏迷、偏瘫,精神症状者应加床栏。昏迷或瘫痪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防止压疮发生。如发生压疮,应根据不同情况积极处理。加强口腔护理,如口腔溃疡涂1%甲紫,口唇干裂涂润滑剂。7、 保持大小便通畅。尿潴留患者,给予导尿,留置尿管,4-6小时放尿一次,严格无菌操作;便秘超过3天者给予缓泻剂。8、 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9、 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0、 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二 三叉神

3、经痛护理常规一、 概述: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二、 临床表现:1、 面部剧痛,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突发的剧痛,似触电、刀割、火烫样疼痛,以面颊部、上下颌或舌疼痛最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处最敏感,轻触、轻叩即可诱发,故有“触发点”或“扳机点”之称。2、 发作时间:每次发作从数秒及2分不等。发作来去突然,间歇期完全正常。3、 疼痛范围:疼痛可固定累及三叉神经的某一分支。4、 周期性发作。三、 治疗原则:1、 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其次可选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加吧喷丁等。2、 神经节射频电凝术治疗。3、 封闭治疗。4、 手

4、术治疗。四、护理评估:1、 病人疼痛性质,疼痛的部位,疼痛持续的时间和疼痛触发点。2、 病人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及家庭经济状况等。五、护理措施:1、 疼痛护理:避免发作诱因,指导病人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规律、合理休息、 适度娱乐;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因周围环境刺激而产生焦虑情绪,以致诱发或加重疼痛。2、 遵医嘱给予饮食,疼痛不发作时,可给普食,若发作频繁,应在发作后的时间内给半流质或流质饮食。3、 症状观察,患者由于疼痛难忍,多精神痛苦,表情淡漠,沉默寡言,应主动关心患者;剧烈头痛发作多是因刺激“扳机点”或疼痛区而诱发,应注意减少刺激因素,如避免强烈的光线照射及震

5、动面部,进食不要过急,食物不要过热、过冷,注意口腔卫生。4、 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用止痛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5、 本病为突然、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患者非常痛苦,应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信心。6、 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六、健康教育:1、 疾病知识指导:告诉病人本病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指导病人生活规律,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2、 饮食 饮食规律,进食宜软、忌生硬、油炸食物。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洗脸、刷牙动作轻柔;防止感染,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声说话或猛烈咀嚼。4、 服药 遵医嘱合理用药,服用卡马西平者,嘱患者每1-2月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出现眩晕、行走

6、不稳、精神症状或皮疹时及时就医。 三 面神经炎护理常规一、 概述:面神经炎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受凉、感染、中耳炎、茎乳孔周围水肿及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出口处受压、缺血、水肿均可引起发病。二、 临床表现:1、 表情肌瘫痪:一侧面部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眉;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全;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吹口哨、鼓腮不能及食物残留病侧齿龈等。2、 其他表现:麻痹侧耳后或下颌角后疼痛;少数病人可有茎乳突附近及乳突压痛;影响膝状神经节者还出现病侧乳突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与鼓膜出现疱疹,称为Hunt综合征。三、

7、 治疗原则:1、 急性期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并用大剂量B1、B12肌注。2、 恢复期可进行面肌的被动或主动运动训练,也可采用碘离子透入理疗、针灸、高压氧等治疗。3、 2-3个月后,对自愈较差的高危病人可行面神经减压手术,以争取恢复的机会。 四、 护理评估:1、 了解起病过程,神经功能受损情况。2、 评估病人心理情况,既往生活情况和用药史,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等。3、 评估有无并发症。 五、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 观察病人有无心理异常表现,指导其克服急躁情绪和害羞心理,避免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2、急性期注意休息,防风、防寒,尤其患侧耳后茎乳孔周围应予保护,预防诱发。减少外出,避免再受风寒。3、饮食护

8、理 进食清淡饮食,避免粗糙、干硬、辛辣食物,有味觉障碍者应注意食物冷热度,以防烫伤口腔黏膜;指导病人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4、预防眼部并发症: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全者予以眼罩、眼镜防护,或用眼药水预防感染,保护角膜。5、功能训练 发病后对瘫痪面肌做环形按摩,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当神经功能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痪侧面肌的随意运动。六、健康教育:1、疾病预防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健康心态、生活规律,避免面部长时间吹冷风、受凉或感冒。2、疾病知识指导 清淡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保护角膜,防止角膜溃疡;面瘫未完全恢复时注意用围巾或高领风衣适当遮挡、修饰。3、康复

9、指导 遵医嘱理疗或针灸;保护面部,避免过冷刺激;掌握面肌功能训练的方法,坚持每天数次面部按摩和运动。 四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护理常规一、 概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为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大多可恢复的多发性脊神经根(可伴脑神经)受累的一组疾病。可能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或病前有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二、 临床表现:1、 多数病人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有疫苗接种史。2、 迟缓性瘫痪:首发症状为四肢对称性无力,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亦可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累及躯干,严重病例因累及肋间肌及膈肌而致呼吸麻痹。3、 感觉障碍:

10、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或不适感,感觉缺失或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4、 脑神经损害:以双侧周围性面瘫多见。5、 自主神经症状:有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严重病例可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三、 治疗原则:1、 辅助呼吸 呼吸肌麻痹是GBS的主要危险,对有呼吸困难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2、 病因治疗: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四、 护理评估:1、 了解起病前2周有无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2、 评估患者肢体瘫痪、身体感觉障碍及疼痛的部位及性质。3、 评估患者呼吸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4、 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五、

11、护理措施:1、 患者肢体瘫痪、身体感觉障碍及疼痛期间绝对卧床休息,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使用床档,防止跌倒、坠床。2、 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且易消化饮食,鼓励多喝水,至少每日3000ml。3、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感觉障碍平面上升,呼吸肌瘫痪,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备好吸痰器、气管切开包及机械通气设备,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4、 预防并发症: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咳嗽与深呼吸,预防肺部感染;保持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训练膀胱功能,留置尿管定时排尿;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卧床病人,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预防压疮工作。5、 病情稳定后行瘫痪肢体按摩及被动

12、运动,鼓励主动运动。6、 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六、 健康教育:1、 疾病知识指导 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进展、常见并发症及预后;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淋雨、受凉、疲劳和创伤,防止复发。2、 康复指导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五 急性脊髓炎护理常规一、 概述:急性脊髓炎为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因多数为病毒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引起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二、 临床表现:1、 双下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2、 典型表现:病变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脊髓休克。3、 由

13、于受累脊髓的肿胀和脊膜受牵拉,常出现背痛、病变节段束带感。4、 上升性脊髓炎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麻痹。三、 治疗原则:1、 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为主;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适当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 康复治疗。四、 护理评估:1、 了解起病前2周有无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2、 评估患者肢体瘫痪、身体感觉障碍及疼痛的部位及性质。3、 评估患者排尿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4、 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五、 护理措施:1、 病情监测:评估病人运动和感觉障碍的平面是否上升;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呼吸费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2、 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

14、素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饮水。3、 做好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和康复护理。4、 预防并发症: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咳嗽与深呼吸,预防肺部感染;保持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训练膀胱功能,留置尿管定时排尿;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卧床病人,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预防压疮工作。5、 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六、 健康教育:1、 疾病知识指导 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疾病康复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2、 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受凉、感染等因素;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保持健康心态。3、 康复指导 卧床期间定时翻身,保持清洁舒适,预防压疮。肌力开始恢复后指导加强肢体的被动及主动运动。

15、六 脑出血护理常规一、 概述: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二、 临床表现:1、 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起病急,症状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有肢体偏瘫、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2、 不同出血部位的表现:(1) 壳核出血:最常见,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支破裂所致,病人常出现 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2) 丘脑出血:病人常有“三偏征”,通常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3) 脑干出血:绝大多数为脑桥出血,系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破裂所致,常 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大量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