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06197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福建版】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金块珠砾, 。( 杜牧阿房宫赋)(2) ,往来无白丁。 ( 刘禹锡陋室铭) (3)商旅不行,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5)当余之从师也, 。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6)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

2、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于则为君助灯火,可平?”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

3、书著速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义、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斫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

4、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节选自清代廖燕金圣叹先生传【注】内外诸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缁白:指僧俗,僧衣缁,故称僧为缁徒。四众:四部众的省称。佛教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部众。这里泛指听众。 权子母:以资本经济或借贷生息。 鼎革:指改朝换代的重大改革,这里指入清以后。 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

5、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生辄起而排之 排:分开 B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意:料到 C领异标新,迥出意表 迥:远 D顾不伟耶 顾:难道3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金圣叹先生“倜傥离奇”的一组是( )(3分) 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 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 A B C D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讲学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B金圣叹一个月花

6、光好朋友千斫山给他去放贷营生的千两银子,王斫山也只一笑了之。C明朝灭亡后,金圣叹将自己的字改为“圣叹”,自我期许为孔子弟子曾点一类的人。D本文作者既批判金圣叹的不识时务,又高度评价他的伟大成就,还表达自己内心的感伤。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3分) (2)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途经秦始皇墓唐 许浑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1)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

7、分析。(3分)(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 (10分)7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涅赫柳多夫来到彼得堡全力为马斯洛娃上诉。他十分反感贵族社会,没有住在姨妈家,而在旅店租了一间套房。参政院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参政官以上诉理由不充分而驳回上诉。B涅赫柳多夫认为土地私有制是不合理的,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他首先把继承的母亲的田庄土地贱价出租给农民,后来看见农民苦难的生活,又放弃姑妈家的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要求农民拿出一些钱用于公共事业,但农民并不十分满意。C马斯

8、洛娃三岁时,母亲病死了,外婆无力抚养她,涅赫柳多夫的两个姑姑便收养她,取名卡秋莎。妹妹索菲娅是她的教母,收养她为养女,姐姐玛丽娅让她成为侍女。卡秋莎过着一半养女,一半侍女的生活。D“难怪你忽然对两位姑妈恋恋不舍,在她们家住了一个礼拜。”申包克看到卡秋莎,对涅赫柳多夫说。“我要是处在你的地位,也不肯走了。真迷人!”涅赫柳多夫以为申包克猜到他同马斯洛娃的关系,这使他的虚荣心得到满足。E马斯洛娃在监狱见到第一次来探监的涅赫柳多夫,把他当作风月场上的男人,向他要钱,之后又几次向他要钱。后来是因为他为她和其他犯人奔走呼告而感动她,使她重新爱上她。但最后为了不拖累涅赫柳多夫,她还是决定和西蒙松结婚。8简答

9、题。 (5分) 这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指红楼梦中一个女子的命运。请问她是谁,并简述其身世、性格与命运。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仁”

10、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

11、,将心比心,推己及人。(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

12、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

13、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

14、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