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93030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增城区第二中学 七年级政治备课组 主备人:何小芳第一部分:教学目标(一)课程表现标准: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表现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感受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制观念。3.2.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了解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摒弃不良习气,矫正不良行为,增强自我防范意识。3.4.1 违法与犯罪举例说明犯罪

2、行为的严重危害性。3.4.2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解释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道理。3.4.3 自我保护的方法结合青少年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案例,总结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学会自我防范。(二)目标分解:目标1:学生通过播放的图片,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尊严,自觉树立法制观念。目标2:学生通过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理解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目标3:学生结合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目标4:学生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归纳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学会自我防范目标5:学生通过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和选项

3、填空题,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并学会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目标6:学生分析教材96页陈某的犯罪过程,解释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道理。目标7: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会摒弃不良习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目标:8:学生主动完成倡议书,运用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学会自我防范。表一:基于布卢姆认知过程维度对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进行分析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5目标2B.概念性知识目标6目标3C程序性知识目标4目标8D元认知知识目标1目标4目标7教学重点:理解犯罪的

4、危害,解释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难点:理解违纪、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第二部分: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达成目标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感受法律的尊严1、组织学生检查课本笔记的完成情况。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案前置作业答案。3、提问学生课本笔记的答案4、展示图文1、小组长交叉互检组员笔记的完成情况,反馈给老师。2、学生以小组形式回答课本笔记答案3、感悟图文,树立法律观念.通过完成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尊严,自觉树立

5、法制观念。目标1活动一:通过分析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理解犯罪的危害展示教材第96页陈某的故事,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1、小组讨论2、分享交流3、归纳答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犯罪的危害。目标2活动二:利用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展示陈某的故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陈某从一个好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 小组讨论2、 分享交流3、 归纳答案通过案例,让学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目标3活动三:知识内化-学会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提问全班学生: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3个主要原因,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和国家要

6、怎么做?1、 独立思考2、 分享交流3、 归纳答案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来让学生归纳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学会自我防范目标4活动四:利用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97页相关链接的内容2、展示陈某走向犯罪的过程1、 独立阅读2、 独立思考3、 分享交流4、 归纳答案通过利用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和选项填空题,让学生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并学会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通过展示陈某走向犯罪的过程,解释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道理。目标5目标6活动五:总结巩固1、再次播发图片,提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7、2、全班完成“认清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的倡议书。1、 小组讨论2、 全班交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深化知识,并学会摒弃不良习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通过写倡议书,总结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学会自我防范。目标7目标8表二: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防患于未然”教学活动的分析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5(活动四)目标2(活动一) B.概念性知识目标6(活动四)目标3(活动二)C程序性知识目标5(活动三)目标8(活动五)D元认知知识目标1(导入)目标4(活动三)目标7(活动五)【板书设计】观点式板书一、认清犯罪危害1、犯罪的危害2、对

8、待犯罪的态度二、加强自我防范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制定目的和作用2、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第三部分:教学评价教学反馈:学生做限时训练,巩固知识(一)单项选择。1.一个16岁的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于是铤而走险实施抢劫,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由上述案例可知,违法犯罪( )A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严重危害B只对他人有害,对自己则有利C都是成年人的行为D青少年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郑场上的裁判员,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对此你认为( )A.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行为

9、上就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B.裁判员吹“黑哨“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伸张正义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些话告诉我们( )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防患于未然 自觉遵纪守法,防微社渐 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谈薄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A. B. C. D. 4.七年级学生小刘,由于好奇而迷恋上网打游戏、抽烟,积习难改,导致经常迟到、旷课、抄袭作业,父母和老师多次劝告无效。我们应从中吸取的教训是( )要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 要自觉履行九年

10、义务教育的义务 要培养高雅的情趣爱好,拒绝不良诱惑 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A. B. C. D.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这些“严重不良行为”包括:( )学习成绩很差 纠集他人寻衅滋事 旷课、夜不归宿 吸食毒品A B. C. D. 6.九年级学生李某原本追求上进,但自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色情和暴力游戏后,就开始偷父母的钱,骗亲友的钱,最后去盗窃,走上犯罪道路。这说明( )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 有了不良行为,就必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不良行为就是违法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违法行为到

11、犯罪,只有一步之遥A B. C. D. 7.“千年之提,愧于蚁穴”,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只要自己不犯错,就不会违法法律 B.不良行为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C.要防微社渐,防患于未然 D.有小偷小模行为的人必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8. 初中生小冰晚上独自在家,突然发现一人正在偷偷翻入他家阳台。小冰见状灵机一动,大声说道:“爸爸,你手机响了,刑警队的领导通知你去加班啦!”那人闻讯转身而逃。这说明小冰( )A.凡事都依赖别人,不能自主处理问题 B.胆小懦弱,不能勇敢地面对歹徒并与之搏斗 C.不主动抓住歹徒,纵容了违法犯罪分子D.既敢于又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二)连线题不良行为 A持刀伤人致死严重

12、不良行为 B吸食毒品、携带管制刀具犯罪行为 C旷课、夜不归宿、出入营业性网吧(三)践行活动:目前,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依然很多,有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以及不良网络信息等影响。面对现象,请你写一份倡议书,主题是“认清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正处在花季的年华,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每个家庭幸福的梦想。然而,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时威胁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七年级( )班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一、_二、_ 三、_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守法自觉性,进一步树立新时代文明学生新形象,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快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构筑美好明天! 七年级( )班全体同学 2016年5月 日四、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是采取形成性评价。通过了一些正式与非正式途径获取所需的反馈信息。包括课前预设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课中对学生提问的回答、课后的练习巩固。本节课教师采用一例贯穿法,通过小组合作对同一案例进行多方面分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