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84009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15.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剖析.(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王朝宫殿,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建于公元前212年 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可容纳万人 大小殿堂七百余所,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成千上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房宫,阿房宫,阿房宫,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秦始皇陵,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秦始皇陵,陵墓地宫中心,安

2、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已有5万多件文物出土,兵马俑,兵马俑,兵马俑,秦始皇陵,秦陵兵马坑出土的兵马俑,宏阔的文化,司马迁,司马迁所写史记全书一百余篇。记载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也体现了宏阔的气势,秦始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前246年13岁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 15年中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

3、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开辟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班超在西域奋斗30年,使50多个国家与东汉通好,得到了中亚各国的宝贵资料 秦汉文化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一是“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二是“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定车宽以六尺为制,六尺宽的车可通行全国,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三是“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四是“行同伦”,统一教化。在全国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三老”,统一人

4、们的思想伦理道德 五是“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丞相李斯建议儒生不学当今的法令,以古非今,会扰乱百姓的思想,除了秦国的史书、医书、占卜、农业的书以外,其他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之书和原来各国的史书一律烧掉。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大规模焚烧书籍,使无数的文化典籍化为灰尽,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1)、焚书,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前214年,嬴政为了长生不老,派人寻找仙药,请方士为他炼丹,方士侯生和卢生在背后诋毁秦始皇,认为秦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下令追查,有400多个方士、儒生受牵连,因而被活埋,这就

5、是“坑儒”事件,(2)、 坑儒,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西汉时期,为了统一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统一法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罴黜百家、独尊儒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所谓“今文经”,即朝廷搜集当今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今文经” 所谓“古文经”指当时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古本儒家经书,这些经书是用古文写成,故称“古文经”,汉代经学的兴起,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

6、 西汉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时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唐文宗时,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彀梁传,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代时增加孟子,“十三经”正式形成,“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注重强调“经世致用”,认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 视角是政治的,把经书的“义”与政治联系起来,尊崇孔子,并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王” 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 汉武帝至西汉末年居官学正统地位,古文经学则以六经为史料,注重考据 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着重探讨经文本义,主张复古 古文经学尊崇周公 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 东汉至东汉末年“古

7、文经学”占上风,什么是宗教,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什么是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菩萨”、道教中的“神仙”。人们信仰这些神秘的偶像,谋求心灵安慰与心理平衡,于

8、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佛教,佛教产生于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释伽牟尼(尊称“能仁”、“能忍”、“能寂”的圣人 又被称为“佛”或“佛陀”(“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佛教的教义,中心理论是“缘起说”, 认为世间万物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 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此彼,此灭彼灭” ) 基本理论:十二因缘,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佛教的教义,“前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 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

9、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牲;或为饿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轮回,佛教四谛,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道”和“觉行圆满”。“谛”是实在、是真理之意,佛教四谛,1、生苦,生活之苦 2、老苦,老来难 3、病苦,得病是肉体上的痛苦 4、死苦,死之苦 5、求不得苦,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 6、爱别离苦,与自己喜爱的人与事别离之苦 7、怨憎会苦,与自己讨厌的人或事相处之苦 8、五取蕴苦,五蕴:色、受、相、行、识。由于人体的以上活动能力太盛,由此招致痛苦,苦谛,佛教四谛,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

10、。有行动就势必得受轮回之苦。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 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原因是“烦恼”,而烦恼是由“三毒”引起即“贪欲”、“瞋” 、“愚痴” 。人在“三毒”当中挣扎,结果是在天上、人间、地狱三界轮回,或六道轮回,集谛,佛教四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消除欲望,入涅磐界,才能消灭苦因,得到解脱 佛教认为涅磐界是一种超越因缘、超出三界、超越时空、不生不灭、无差别相、圆满清净、无限妙乐的永恒存在。是人们追求解脱的最高境界,灭谛,佛教四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修行方法如“八正道”等,佛教认为只要按照佛法修行,就能跳出生死苦海,到涅磐彼岸,

11、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道谛,佛教修行方法:八正道,正见:树立正确的佛教观点 正思:对四谛教义的正确思维 正语:语言符合佛教规范 正业:倾注于清净之身业,行动符合佛教规范 正精进:勤修涅磐之道法 正念:牢记四谛等佛教真理 正定: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佛教认为按八正道修行,可由凡入圣 正命,佛教教派,大乘和小乘 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大乘追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大乘佛教萌芽于前21世纪,自称为能运载更多的人抵达涅磐彼岸的大乘。认为任何人均可通过六波罗蜜来求得解脱: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东传,北传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大乘佛教为主,追求“普度众生”) 南传 斯里

12、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小乘佛教为主,追求“自我解脱”),佛教与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 求智上五台山,求德上峨眉山,求发展上九华山,求平安上普陀山,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 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传说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的圣地,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二百多处,山西五台山寺庙,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塔院寺,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白塔,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

13、,首批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一修学、度假之胜地 佛教始于唐末,宋代钦定为观音菩萨道场地,以“海天佛国”久享盛名,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峨眉山,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 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等 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普贤菩萨 象征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萨 和佛陀,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中国佛

14、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其塑像多骑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国家4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佛教四大名山,地藏菩萨 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库藏,蕴藏许多金银财宝,无量妙法,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刘庄,中国佛教地域性特征,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尊崇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 西南地区南传小乘佛教 民间宗教:萨满教、本教、东巴教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影响 白莲教、黄天教等在汉族地区影响较大,中国

15、儒学的宗教功能,从思想渊源来说,夏、商、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天道”观念仍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虽然孔子开始了从“天”向“人”的转变,但 “天”一直是政治思想和人伦道德之本原,1、天命观念,中国儒学的宗教功能,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理论下把儒家的“天”彻底地宗教化。“人受命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等等,把先秦儒家所建立的伦理学说神学化、宗教化,2、天人感应,道教的创立及起源,一、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 二、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主要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练丹术 三、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四、与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的关系较大,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和邹衍的阴阳五行术,道教的起源,道教的创

16、立及起源,道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 道教始于东汉时期,创始人张陵,在巴蜀(四川)创立道派,因入道人须交纳五头米,故称为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是农民起义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创立的,信奉黄老道太平经,“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道教的信仰特征,基本信仰是“道”,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宇宙、阴阳、四时、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与“道”并提的是“德”,规定定信徒要“修道养德” 道教的最终目标:“得道成仙”,经过“修道养德”能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最终成为神仙。成了神仙就能灵魂常在,肉体永生,道教信奉的神,“三清尊神” 一、“玉清元始天尊”,即天宝君 二、“上清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 三、“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 玉皇大帝等四个帝王,风雨雷电、土地、灶君、门神、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