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587303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点精讲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书将现代文阅读分为三个专题。本专题先复习训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平时课本所学的科技说明文不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用科技知识考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即主要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题型看,都采用选择题,而

2、且都是出四道题。针对的考点大致有:文章中有关词语的理解。文章中有关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一、词语意思的理解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的试题旨在考查对词语内涵的理解。如1998年试题的第23题:“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要求能正确理解“转基因作物”这个概念的内容,亦即它的本质属性。这是理解原文的基础,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有的题目是考词的指代义,也是要求确切把握词语的内涵。如1994年高考第20题。有的题目不是考查对词语本身意思的理解,而是考查对词语所指对象或范围的理解,亦即要懂得信息的指向。二、句

3、子意思的理解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要求理解文中的重要的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几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这样,句子的结构往往因意思缠结而复杂起来。高考命题者常选择这样的长句来设计题目。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把语法分析和语义理解二者结合起来。语法分析有助于认清句子的结构,更有利于正确理解句意。理解信息容量大的句子,可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知识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文中的信息点细作比较,要善于把一堆意思分解开来

4、逐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四、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分析与归纳要恰当,前提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正确无误。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即能够正确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能通俗

5、易懂地概述研究对象的成因、科研成果的奥秘及价值。附:答案及简说1B(本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空气发电技术以什么为动力,二是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的关系。空气发电机以压缩并贮存的空气为动力,放 A、C 错。空气发电并非只为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而设计,第三段“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也是一种洁净源的获取办法”就表明了这一点,故 D 错) 2A3C(空气发电机在用电处于低峰时也贮存空气,故 A 错。末段未指出“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 , “并非是”不等于“接近于” ,故 B 错。空气发电技术在美国尚未投入使用,故 D 错)4D(利用废弃矿井建造储气站,这是用地制宜的措施,不等于非此不可,故 A 错。空

6、气到处存在,不需依靠风力,故 B 错。文章并未点明或暗示空气发电成本偏高,也不能因为矿物能源价格低就要求空气发电降低成本,故 C 错)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2)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涵盖面很广。天地生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应用学科,无所不包。但是,从高考选文来说,它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一样,前面用“一般”作限制。从文体上说,主要是选用说明性的文字。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要领高考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是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换言之,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为此,阅读应注重下列四点: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科学概念的。而

7、文中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因此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的第 1 题往往就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近两年如 2002 年第 1 题“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2003 年第 1 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都是如此。换个角度说,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词语来表达的,因此,理解基本概念,又可以说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即理解作为科学概念的重要词语。在具体的文章中,基本概念的含意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如“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也有分散表述的,如前面曾引用过的转基因作物对“转基因作

8、物”的阐释。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如果属后者,就需要有一个筛选、提取、整合的过程。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里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的,是指突出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比较丰富,语言比较精练的句子,与文学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这里只考查对句子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析,一般不涉及表达技巧。不过,过去侧重于对句子本身的理解,如: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

9、分物质。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像这样的题目就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即找句子主干)便可认定 C 项是正确的。换言之,这句话是说明肠脑的物质构成的。近年来理解句子的试题有所变化,即在理解句子的基本上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如 2003 年的一道试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B1850 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加大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

10、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这道题的四个选项都不是来自题干中文句的本身,而是来自文中的其他段落,不过依据“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灾难”这一标准,也可看出答案是 D。因为 D 项说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束手无策”,而不是说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害。3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高考常有这样的分析、综合性的试题,如 1999 年:“文中认为 HP 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2002 年“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1、等。这类试题,不论要求说明“根据”,还是要求分析“原因”,在文中涉及的面都比较宽,都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作筛选和整合,否则难以作出正确回答。其实,阅读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整合,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看法,所获得的信息才会有实际的价值。4能根据内容作合理推断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以得出新的结论,这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这里强调推断的“合理”,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正确,推断的过程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事理。只有这三者具备,推断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譬如 2003 年第 10 题 D 项:“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

12、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文中说:“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据此可以推出“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加“有可能”意味着不排斥其他因素的作用,表达准确。可见该项正确。而 B 项说:“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样的推断则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欧洲滑雪运动能继续也只是具备了一个条件,还有其他条件呢?推断却忽视了这一点。再则,文中指出全球变暖“使台风将频频涉击日本”,防

13、止温室效应加剧,只能减少袭击的次数,而不能使之“远离日本”,可见该项是错的。因此,在判断推断正误时,一定要注意推断的“合理”性。上列四点,归纳起来说,阅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就是要把握文中所阐释的科学道理,又因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语言是相当严密的,所以阅读时要十分重视准确理解文章的语言。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沙尘暴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 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 现象,其 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

14、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 ;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和细砂被吹动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 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 。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 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 尘暴固然使空气

15、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 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的云,最 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 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 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

16、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由此产生。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