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587151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限检测站安全规定 超限治理是公路建设由外延走向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从根本上维护公路资产不流失和加强安全生产,降低安全事故,改善安全形势的重要手段,要坚持治超工作“与建设并重、与安全并重” 的指导思想。一、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公路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坚持“ 安全第一, 预 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的工作原 则,保证治超生产 活动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公路路产安全免遭损失,交通安全和谐畅通。二、建立起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做好安全生产资料管理,全面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严肃责任

2、追纠制度,事故应急处理处理能力,倡导和谐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三、治超生产活动由站长担任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副站长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成员是各班组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发挥治超生产监督作用,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负责。四、站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有奖惩;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建设,倡导创新工作,安全发展的理念。五、站安全领导小组每月至少要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指示精神,分析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六、扩大宣传,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1、各班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采

3、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防范措施,典型事故案例的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2、站安全领导小组每月要组织全站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培训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作业场所和所在工作岗位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岗位操作规程、安全装置、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3、对新增或重新上岗工作的职工,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考核。4、要求厨师必须要有健康证,电工必须要有电工证,烧锅楼的必须要有锅楼证,车辆驾驶员必须要有驾驶证,电脑检测磅和监控及流动稽查车上的 GPS 设备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微机等级证,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持证上岗,安全工作。七、加强站内的治超安

4、全管理。1、要求在站区内的检测磅,执法室、灶房、卸货场地、宿办楼和流动稽查车上设置灭火救援设备,防止意外安全事件的发生。2、挡车员、引导员、卸货场地指挥人员上班必须穿着反光背心,使用规范的交通手势指挥车辆。3、执法时,挡车员、引导员必须距离被检测车辆 2 米以上,卸货场地工作人员必须距离被卸载车辆 3 米以上;遇雷雨天气,禁止在户外活动。4、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着反光背心工作,设立安全检测路障,文明执法、安全执法。5、对发现危险路段、桥梁、涵洞及公路设施,应主动设立危险标志,派专人负责监管,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理。6、要对所有治超设备(包括车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修、保养、确保安全工作。7

5、、实行“三禁止 ”,即禁止无 证驾驶车辆 ,禁止用身体挡车,禁止追逃逃逸车辆。八、树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1、站安全领导小组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班组每星期至少要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监督检查。2、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路段的安全监督检查。检查对安全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安全防范措施、应急救援及演练情况和安全记录情况。3、对发现的安全隐患 5 分钟内报告站领导,15 分内报告上级主管单位,严禁迟报、慌报、满报、漏报事件的发生。4、经常性的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及时治理安全隐患,对不能及时整改治理的隐患,要落实措施,跟踪监控,直至隐患排除,安全良好。九、站安全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要定期和不定期,在岗和不在岗的严密监控山体滑坡、水毁、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制定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1、确定安全生产目标与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制度。2、对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管理不力,失职、渎职的班组或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3、对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得力的班组或个人进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