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最终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67185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最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社会学最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社会学最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社会学最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社会学最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最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最终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重点掌握:了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主要的社会学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1. 名词解释:自杀“所有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受害人自己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的死亡。”这样的定义,自杀似乎仍属个人行为,完全可以从动机这样的心理学特性入手研究。2. 名词解释:自杀率自杀的统计概率一种只能以群体为其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3.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西方国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产物,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思想条件: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十七八世纪以来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学术条件:细胞、能量守恒与转化规

2、律、生物进化的三大发现。 马克思与社会学:马克思本人从未使用过“社会学”这一名称,但西方社会学者都承认马克思是与韦伯、迪尔凯姆并列的社会学的奠基人,而把马克思的观点列为冲突学派之中。4. 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经验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学著作。 作为一般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分析。 对于社会关系的辩证结构的分析视角。 关于异化的研究。 5. 社会学的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的理论观点? 最先提出社会学一词,并认为社会学是对以往科学的知识综合,是最高的科学知识体系。 提出科学的分类体系:天文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和

3、社会学(社会物理学社会学)。 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 试图把社会理论系统化,关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的基本认识。从静态研究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道德感和社会感情;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关系(家庭)、组织制度(政治管理和教会)。从动态研究社会的基本内容:关注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6. 什么是实证? 实证的含义就是实在、有用、可靠、精确、相对,实证就是科学的、可以验证的意思。 实证知识是科学的象征,正是实证精神把科学同神学及形而上学区别开来。 实证精神的实质就是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只承认经验对象的实在性,认为人类只能建立一种形而下的知

4、识体系。 人类知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和科学(实证阶段) 孔德开始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这套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方法。7.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 他是社会学学科化的贡献最大者,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奠定基础,使社会学在对象、方法和基础概念上同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划清了界限,推动社会学走上独立。自杀论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是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经典研究之一。同时也能够体现其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提出了:社会事实

5、论:将社会学与心理学严格区分;社会学方法论:给与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社会团结论:将社会分为两种类型: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8. 社会事实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 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 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9. 自杀与自杀率的区别?分属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次。如果我们不把自杀看成是孤立的、需要一件件拆开来考察的特殊事件,而是把特定社会在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整体不是各个独立事件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一个集合性的总体,而是一个新的特殊性的事实。 10. 社会因素作用下的自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 利己型自杀:当个人与

6、团体或集体的联系削弱时,过度的个人主义就可能出现,因此利己主义自杀发生。 利他型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源于个人对团体过度依附,为了团体而实施的自杀。在这种情景下,个人微不足道,团体至高无上,个人利益从属于团体利益。 失范型自杀: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当每个社会机体小到家庭,大到整个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原有的结构秩序被打乱,而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时自杀率就会上升。 宿命型自杀:宿命主义是失范的对立面。个人过度融入社会的结果。对个人的压抑导致人在命运和社会面前的无能为力感。11. 迪尔凯姆的自杀模型?社会整合度越低,利己型自杀率越高;社会整合度越高,利他型自杀率越高;社会规范对个人

7、约束越弱,失范型自杀率越高; 社会规范对个人约束越强,宿命论型自杀率越高。12. 迪尔凯姆的自杀的四种类型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描述个人并不感到与广大的社会有关个人将群体利益置于他或她个人生命之上个人自杀的原因是感到无法控制他或她自己的生命当社会缺乏秩序时,个人自杀例证贫民窟无业游民的自杀老年的爱斯基摩人,日本神风敢死队成员囚犯自杀股票破产者的自杀心理指标沮丧与忧郁责任感、羞耻感和负疚感恐惧、听天由命不安全、失望13. 自杀论的学术意义?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研究的主题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迪尔凯姆的自杀研究是证明了孔德思想的开拓性的尝试,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

8、发展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14.自杀研究的现实意义? 迪尔凯姆把自杀的原因不归于自然和个体因素而归于社会因素。单就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承认社会应该对自杀现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对自杀是负有债务的。 迪尔凯姆对于自杀的分类使我们更加看清了社会因素作用于自杀者的机制,进而为理解社会特别是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 总体上,迪尔凯姆对于自杀的态度是否定的,特别是对利己主义的自杀是谴责的,这种态度与迪尔凯姆所持的社会唯实论一致。既然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那么个人的一切就应该属于社会,个人没有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权力。 在预防自杀的措施上,迪尔凯姆主张建立职业团体的思想是很有现实意义

9、的。第二章 社会与文化1. 名词解释: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2. 名词解释:社会整合社会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和对立、冲突,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整合具有调解、调整、团结、融合、同化、趋同、吸引、同一等多重含义。3. 名词解释:社会解组是指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联结纽带出现了松弛和断裂。4. 名词解释:失范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

10、跟上,致使社会调解发生故障,不能有效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5. 名词解释:宏观社会学宏观社会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宏观社会学关注社会大的特征,如政治体系或经济秩序这样大规模的社会系统。功能主义和冲突论是宏观社会学分析的典范。6. 名词解释:微观社会学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模式。符号互动论侧重于研究面对面的互动,使微观社会学的典范。7. 名词解释:结构某一整体中的各部分相互关联的方式。结构概念被广泛引用到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8. 名词解释:社会结构在人的社会行动的基础上,各种社会要素按照某种方式或机制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该概念包含两方面内容:由何构

11、成?即作为统一体的社会或社会现象都是由一定要素构成的,因而是可以分析的。如何构成?即这些组成要素不是机械或杂乱的组合,而是遵循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维持较为固定的关系,使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9.名词解释:文化广义上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用于对文化的综合考察,或对于某一族群文化的综合考察;中义上指制度和规范文化,用来分析某一人类共同体的生活;狭义上指科学文化知识,目的在于对文化的非学科化的理解。10.名词解释:符号人们赋予其意义并用其进行交流的东西。象征符号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的符号包括姿态、语言、价值观、规范、认可、习俗等各种符号相互结合就会表现出复杂的社会意义。11

12、. 名词解释:语言可用无数方式组合而成的符号,目的在于交流抽象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 是普遍存在的,每个民族都有语言,但是对于某个具体词语,全世界没有共同的含义。语言使得文化的存在成为可能;使人类的经验得以积累;提供一种社会的或共享的过去;提供一种社会的或共享的未来。语言允许共享的观点;允许复杂的、共享的、有目的的行为。(语言和认知:萨丕尔沃夫假设。结论:语言镶嵌在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中。)12. 名词解释:文化滞后威廉.奥格本(美)提出的。文化的各个部分不是同步变迁的。当文化的一些部分发生变化时,那些不变的部分就滞后了。一个群体的物质文化通常最先发生变化的,而非物质文化则是滞后的。13.

13、名词解释: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主要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如电视剧、通俗小说、生活用品广告、畅销书、流行歌曲、时尚服装、音乐酒吧、歌舞厅、消遣性杂志、小报、电子游戏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 14. 名词解释:文化特质(文化元素)文化中最小的而有意义的单位,即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15. 名词解释:文化丛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而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的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文化丛是围绕一种中心文化特质,相

14、关文化特质按照内在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16. 名词解释:文化模式(文化差异是特殊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性差别,在文化比较研究中常常采用这种理解。二是对文化模式的理解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指的是任何文化体系中在较大时空中发挥功能的、由文化丛结合而成的整体。在研究某一族群的生活是则采用这种理解,用来研究分析文化的功能意义。17. 名词解释:文化共相(普遍的文化模式)人类学家的比较研究已证明,几乎所有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

15、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共相。人类学家G.P.默多克曾列举了近60种文化共相,包括烹饪、劳动、民俗、葬礼、音乐和法律等。婚姻和家庭是两个重要的文化共相。18. 名词解释: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很大。 19. 名词解释:亚文化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持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冲突或对抗。20. 名词解释: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关于好与坏、对与错、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价值观是充满感情的,它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文化的价值观是通过符号系统而传递下来。价值观可以从民间传说、神话、艺术、娱乐及其他媒介中得到体现。价值观不能孤立的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集合模式。典型的价值观往往成对出现,有正面的价值观必有反面的情形。21.社会实在论 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不仅是人的集合,是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