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66939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解开地理之迷: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易经系辞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第一本地理专著地理学二、地理与日常生活:熟悉生活环境(滑雪、冲浪、登山等要选择合理的环境)、确认方向、识别天气、了解风土人情、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地理与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地理与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3.地理与交通线路、商业网点、区域规划、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等四、地理与风土人情:西伯利亚的雪屋、巴西的狂欢节、西方的圣诞节、西班牙的斗牛、阿拉伯人的服饰(特征及成因)

2、等。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一、学会看地图: 1.地图制作过程:鸟瞰图-平面图-地图(能绘制学校的平面图)2.最早的地图:距今4700多年苏美尔人 二、地图三要素:1.方向:(1)常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地图:箭头指向北方(3)有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室外看地图:面朝北背朝南(5)确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年轮;树叶疏密等2.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3)大小比较: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线段式比例尺的应用大比例尺范围小内容详

3、细小比例尺范围大内容简单(5)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 (6)学校平面图宜用约1/1000的比例尺3.图例与注记:(1)图例(各种颜色与符号)与注记(各种文字说明与数字)的区别(2)熟记常用图例符号4.看地图的顺序:图名方向图例比例尺图的内容5.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习之本):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6.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学习关健):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成因、联系等7.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重要途径):准备好地图、指南针、笔记本、照相机等第二章 地球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即“天圆地方”张衡的“天之包地,犹地之

4、裹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2.麦哲伦航行的时间和路线: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海边看船;草原看马;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圆弧形阴影;现代探测技术及照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二、地球的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三、 地球仪1.几个概念:地球仪;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纬线与经线概念起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以赤道为起点圆圈(除极点外)半球:不相等全球: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东西方向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的弧线以本初子午

5、线为起点半圆所有的经线都相等南北方向3.经度与纬度起点度数最小值与最大值北纬,南纬;东经,西经变化规律纬度赤道为00与9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从赤道向南向北逐渐增大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0与180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4.重要的经纬线:(1)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起点线(2)180经线:只有一条(3)西经20和东经160: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4)0纬线:又称赤道,经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线(5)北纬23.5与南纬23.5: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6)北纬66.5与南纬66.5:北极圈与南极圈5.低中高纬度的划

6、分:0306090 低 中 高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7.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度(20W)向到东经160度(160E)为东半球,西经20(20W)向西到东经160(160E)为西半球8.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之和为180,符号相反。三、经纬网:1.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形成的网络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的位置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海洋与陆地:从全球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71%/ 29% )从北半球看:六分海洋,四分陆地(61%/ 39%)从南半球看:八分海洋,二分陆地(81%/ 19%)二、七大洲1.几个概念:大陆;大洲;岛屿;半岛2

7、.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44,30,24,18,14,10,9)。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3.洲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三、四大洋1.几个概念:洋;海;海峡 2.四大洋:太大印北(北冰洋最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四、绘制海陆轮廓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一、陆地地形1.海拔与相对高度:两者的概念与计算2.五种地形的比较地形类 型大致海拔地表形态共同点地表形态不同点世界之最平原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海拔较低亚马孙平原高原500米以上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青藏高原(高)巴西高原(大)山地500米以上地面崎岖

8、不平海拔高坡陡谷深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系丘陵500米以下海拔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东南丘陵盆地海拔不定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3世界两大山系: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西岸为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弧横穿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大陆北部的山脉带: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大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8844米,为世界最高峰)、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二、海底地形大陆架:坡度缓,水深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大洋中脊:新海洋诞生的地方海沟: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三、学看地形图1.地形图的绘制过程: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

9、分层设色地形图2.五种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表示图【图的判读,非常重要】3.五种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的表示图4.颜色与地形:黄色陆地,蓝色水域,绿色平原,大面积黄色或棕色高原,长条形黄色或棕色山脉,众多小块黄色丘陵5.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6.坡陡处等高线密集,坡缓处等高线稀疏7.如何利用等高线爬山第四节 海陆变迁一、地表形态变化: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海洋陆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断缩小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森林林遗迹;东非大裂谷将形成海洋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和假说内容三、板块构造学说:1.内容

10、:全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欧亚、太平洋、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拼合而成,太平洋板块为大洋板块,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或张裂拉伸,或碰撞掠夺,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大陆的漂移2.六大板块名称与分布:(熟记六大板块的名称与位置,并落实在地图上)3.解释了大陆漂移四、火山和地震: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一、世界的人口数量与增长1.总数:

11、65亿2.增长: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18世纪以后增长迅速。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寿命延长。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匀1.分布地区:中低纬度地区,原因: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及沿海地区2.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3.四大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三、世界的人口问题1.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1)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各种污染和灾害(2)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2.人口增长过慢所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

12、缺、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3.对策与出路: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4.城市人口比重(P53)5.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一、人种的概念与种类:(P55)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2、 三大人种的比较和分布人种外表特征分布地区(P45和图3-8)黄色人种P55阅读文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区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世界的语言1.总数:2000种2.联合国六大语言及分布: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

13、班牙语、阿拉伯语语言分布地区和人数汉语中国和东南亚(使用人数最多)12亿英语英、美、澳、印、菲等(使用最广)4亿法语法国俄语俄罗斯西班牙语西班牙及南美洲阿拉伯语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二、世界的宗教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宗教发源地时间分布教徒建筑物及经书基督教巴勒斯坦公元1世纪欧美及大洋洲10亿、多与广教堂圣经伊斯兰教沙特公元7世纪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中国西北部7亿穆斯林清真寺古兰经佛教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东亚、东南亚、斯里兰卡2亿善男信女庙宇藏经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城市和乡村2.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名称概念人口交通经济活动建筑物城市P51多且集中道路多且宽便利非农产业如工业服务业等高且密集乡村P52少且分散道路少且窄农业为主矮且分散3.乡村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4.乡村演变成城市的各个阶段的外表景观的变化(P62图)5.容易形成聚落的地方:河流的交汇处、入海口;沿河沿湖;铁路或公路的交叉处;平原和山麓地带6.民居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63)7.湿热地区双层结构、屋顶倾斜(坡形屋)、人住上层寒冷地区墙厚窗小、双层玻璃 炎热干旱地区屋顶平(平顶屋)、窗小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