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61524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1 稳态的生理意义1.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A)2.内环境 (B)(1)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3)组织液血浆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 是多细胞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液用箭头标明内环境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血浆 淋巴()内环境各种液体的成分:水(90%)、蛋白质(7-8%)、无机盐(1%)、营养物质(葡萄糖)、废物(尿素)、气体(O2、CO2)、激素等.。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有较多的蛋白质。(3)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渗透压 酸碱度 (7.357.45) 温度(约37)渗透压: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

2、引力。它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 个数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 浓度 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溶液的渗透压 越高。(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成分 和 理化特性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稳态的调节机制 (B)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4.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考点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B)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神经调节处于主导)。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3、。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考点3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A)1.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元,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使

4、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促进肝糖元水解为葡萄糖(与肾上腺素协同),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下图表示血糖平衡的调节途径:去路来源CO2+H2O+能量 食物中的糖类血糖08一12 gL 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 肝糖原、肌糖原 肝糖原水解 合成 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转化调节过程血糖含量升高 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 (+) 胰岛素 胰岛A细胞 血糖含量降低2.体温的调节体温平衡的原理是机体 产热 量和 散热 量保持动态平衡。在外界寒冷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 增多 ,汗腺分泌的汗液 减少 ,皮肤的毛细血管 收缩 ,从而导致体温的 回升 ;在

5、外界炎热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从而能导致体温的下降。体温调节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寒冷 炎热 皮肤冷觉感受器 皮肤温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肝脏肌肉产热增多 肝脏肌肉产热减少 体温回升 体温下降 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垂体细胞外渗透压降低 细胞外渗透压降低产生渴觉 抗利尿激素 (

6、+)主动饮水 肾小管,集合管补充水分 重吸水 尿量减少备注:与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有关激素为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考点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系统的组成极其主要功能 (A)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调节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结构和物质基础分类途径和过程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防卫功能: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 和 黏膜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 和 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 体液免疫 和 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B)特异性结合 体液免疫 (少数抗原) 抗体抗原 吞

7、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效应B细胞 (绝大数抗原)(抗原非首次进入机体内)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备注: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 2、抗原,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比第一次更快更强更多) 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病毒 效应T细胞 宿主细胞 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死亡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3)抗原和抗体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病原体、疫苗、体内衰老变异的细胞或组织、移植的器官、等等) 专门产生

8、的抗击特定抗原的蛋白质叫做抗体(具有专一性)自身免疫病:将自身的物质当作外物来进行攻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过敏反应: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而引起的免疫反应。(再次接触到过敏原) (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海鲜、青霉素过敏等)它有三个特点:发作迅速 、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4)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失调 防卫功能过强防卫功能过弱:免疫缺陷症,如艾滋病、胸腺发育不良(T细胞在胸腺成熟,B细胞在骨髓成熟)(5)免疫系统通过它的防卫 、监控和清除 功能,实现了它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P38(6)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1)免疫预防:疫苗的发明和应用2)免

9、疫治疗: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 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考点 5 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 (A) 1、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存在部位: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症状: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疲,腹泻便

10、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3、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 流行: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 、血液 、和母婴 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预防:洁身自爱;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3.2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 反射与反射弧 (B) 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

11、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类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A)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考点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 (B) 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 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恢复到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传导特点:双向传导2 突触的结构特点 (A)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B)信号转换:电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