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40771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穆棱市河西镇光义矿学校原霞电话:13194535672提起孩子,每个家长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题。孩子,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和梦想,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成为有作为的人。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有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上学了,只要孩子吃好穿暖,教育孩子是学校是老师的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你想同一个老师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就要差一些,有的学生比较淘气,有的学生就很听话呢?这除了智力因素和性格因素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的不同。如果父母平时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思

2、想品德的教育,孩子可能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再说,从孩子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孩子学习待人接物,掌握生活经验,哪一样少得了家长的培养与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他们只能在某一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只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所以说,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学校教育永远代替不了家庭教育,老师永远也代替不了父母。可能有的家长又会说了,我也不会像老师那样给孩子讲大道理,咋家庭教育呀?其实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是非观念,喜厌爱憎直接深入孩子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家长首先要提高自

3、己的自身素质,让孩子不断地看见我们的勤奋和努力,感受到家长阳光而健康的心态,切身体验到家人的乐观、善良与宽容,只有家长做好了,孩子才能效仿到更好,这就是家庭教育。正所谓:“好家长和好家庭就是孩子最好的好学校。”有个比喻说得好:“你不是乔丹,但你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乔丹,就得把自己先培养成为乔丹的启蒙教练。”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有许多的方法与技巧,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去学习,去琢磨。所以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学习、进步,我们家长也要学习,也要进步,要和孩子一同成长。今天的家庭教育课,我要讲两个内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联文豪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欧洲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国的著名作家臧克家也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维、概括和表达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知识的广泛性,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不

5、可能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都一一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解释。因此,要不断地培养孩子自主读书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积极、主动地自己去畅游知识的海洋。现在的生活中,手机、电脑、电视、游戏机等很多事物极具诱惑力,吸引着孩子把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上网、看电视、打游戏上。如何把孩子的视线转移到读书上来,让孩子愿意读书,喜欢读书,这除了老师的指导与要求,还需要家长的引领与呵护。(一)学前阅读,培养读书意识在孩子还没有上学前,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一些看图识字、智力开发、幼儿故事之类的启蒙读物。不得不说,有些家长把书买回来就是给孩子当玩具的,任由孩子扔来扔去,或者是撕、咬,一丁点儿书的作用都没有。正确的作法是家长每天抽出

6、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一页一页地翻给孩子看,给孩子读或讲书上的内容,让孩子学会一页一页地看书,还教育孩子要爱护图书,并且培养孩子逐渐形成每天看书的习惯。(二)亲子陪读,培养读书兴趣孩子上学了,家长就可以逐渐引导孩子自己读书了。由于孩子年龄小,又刚开始学习拼音和识字,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字数较少的图文并茂的注音识字读本。这类读本,内容大多是童话故事,色彩鲜艳、形象有趣的图画能够吸引孩子视线,生动的故事又能激起孩子的读书欲望。这时的孩子还不能独立阅读书中的文字内容,需要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读书时可以让孩子先读一遍给家长听,遇到孩子不认识或读不对的字,家长要和他一起拼拼音,认生字,这样还培养了孩子的

7、拼音和识字能力。因为孩子的能力有限,读书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认字识字上,经常会有读出来却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的情况。所以在孩子读完以后,家长要再给孩子范读一遍。孩子听不懂的地方家长要像讲故事一样,讲给他听。孩子听懂了,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了,再让他读,他就有兴趣了,读书质量就提高了。(三)与子共读,增加亲子交流随着孩子年级升高,识字量增加,家长陪读逐渐变成了孩子的独立阅读,图文版的注音识字读本也逐渐变成了纯文字读本。这时家长可以为他选择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的短文集,古代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里等。家长可以把书中内容先浏览一遍,选取其中一两个精彩的故事或片段,推荐给孩子,让他去读

8、,再让孩子给家长讲讲读后的感受,也可以让孩子给家长推荐文章,孩子自然会很认真地读书。在不知不觉中,家长就把孩子的阅读兴趣带了起来。在孩子读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就书中的内容进行交流,或者就故事中的某一角色或某一故事情节展开讨论。比如孩子读了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你就可以问孩子:“你最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假如你有一面会说话的魔镜,你最想问它什么问题?”这样的讨论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共同交流的话题,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时机。孩子有读书交流的对象,读书兴趣就更浓厚了。孩子慢慢地长大,阅读的内容与范围也在扩大。难度

9、也逐渐加深,从故事小说到名人传记,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从知识百科到专题论著孩子读书的兴趣有了,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四)家长支持,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家中摆一个书柜,一张书桌,哪怕只是为孩子准备一个装书的箱子,在孩子读书时,为孩子提供一个没有干扰的空间,让孩子能安静地读书和思考。给孩子准备一些他喜欢的儿童文学、童话故事、知识百科,也为孩子买一些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科技博览、文学鉴赏、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为孩子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给了孩子更多选择和阅读的空

10、间,吸引着孩子尽情地去遨游。孩子读书多了,不只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了,他们还会从书里学习到了很做人的道理,会拓展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会在无数光辉的名人轶事影响下形成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了解真正的美与丑、善与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相信家长引领、培养孩子拥有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将使孩子一生受益。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前不久我参加了黑龙江省重点科研课题、牡丹江市重大课题母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子课题良好习惯养成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科研活动。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的收

11、获很多,感想也很多,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时报曾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有记者问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幼儿园。”他解释说:“幼儿园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回答,对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

12、、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自觉的行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说,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人能终身受益,好习惯成就大未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这个阶段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而且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这时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

13、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习惯的养成,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根据习惯养成需要的三个阶段,人们总结了“21天好习惯培养法”。它的具体操作要点如下:1、坚持这个习惯21天。2、让自己清楚了解新习惯带来的好处,因为感性往往比理性的强迫更有动力。3、把它当做一个试验。像科学家一样,把培养习惯当做尝试,而不是心理斗争。4、远离危险区。远离那些可能再次触发你坏习惯的地方。5、用更好的东西替代你失去的东西,比如你戒了烟,虽然失去了抽烟的享受,但得到了无价的健康。6、将习惯写在纸上,并告诉朋友监督自己,给自己压力

14、。7、保持简单。建立的习惯的要求只需几条就可以,保持简单,才更容易坚持。对于孩子的习惯培养,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教授提出的方法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心急,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

15、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建议下孩子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孩子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学着学着就做别的事,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的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间,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习惯,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在对这样的孩子的要求上,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

16、完成任务,哪怕是只有5分钟的时间也是好的,过几天,你再要求他集中精力学习10分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加。直至孩子能认真投入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也常听到有家长反映,孩子写作业磨蹭,同学写完作业来找他玩,他还没写完呢。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写作业前将作业按需要时间的多少,或难易程度分一下类,先做用最少时间能完成的或者最简单的,他一定能认真、快速地完成。完成一样,再做下一样,等到孩子去做那个用时最多的或者最繁琐的作业时,他就只剩下一个作业了,胜利在望,他也一定能比较认真快速地完成。孩子掌握了方法,完成作业容易了,拖沓的坏习惯自然也就没有了。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磨蹭。孩子上了学以后,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点。”“快点起床”,“快点穿衣裳”,“快点吃饭”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改掉磨蹭的毛病,用什么办法呢?有位爷爷为孙子画了一个很简单的两排的表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