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33652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学术联盟2015~2016学年度高考押题卷语文教师用卷(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相关的文字证明远在甲骨文时代就能够找到。 B.拜祭先祖的形式尽管会因时代和世情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始终不变。 C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继承祖先的精神,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D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拜祭形式可以不尽相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答案】B 【解析】由原文“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可知,B项“拜祭先祖的理念始终不变”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不变的是“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而不是”拜祭先祖的理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2、项是 A中华文化孕育并形成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注重继承,注重继承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相区别的突出特征。 B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早在农耕时代就已经定型。因为早熟和定型,外族的人侵和内乱,无法导致中华文化中断和灭绝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缅怀列祖列宗,既是为了让先祖开创的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和壮大,也是为了从先祖精神中得到激励。 D中华民族拜祭先祖,借此来寻根溯源,想象未来。继承先祖的精神,继续创造先祖的文化,其实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价值。 【答案】A 【解析】由原文“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可知,A项“中华文化孕育并形成于农耕时代”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并不

3、完全代表中华文化。再由原文“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可知,A项“注重继承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相区别的突出特征”犯了扩大范围的错误。应为“世界上很多民族”,而不是“世界其它民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如果站在希伯来系列文化的立场上,从历史线性发展角度来看待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这种文化定型较早,影响深远。 C拜祭先祖,不管是拜祭黄帝和伏羲,还是拜祭家祖和父母,其实都反映出每一位炎黄子孙对于社

4、会发展、进步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 D社会凝聚力的增强,离不开整个社会对于民族共同祖先的拜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拜祭先祖绝不可以局限于各个小家庭对各自祖先的拜祭上。 【答案】C 【解析】由原文“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可知,C项“拜祭先祖其实都反映出每一位炎黄子孙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犯了夸大其辞的错误。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廉希宪宋子贞皆器遇之以闻于朝擢国史院编修官/ B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廉希宪宋子贞皆器遇之以闻

5、于朝擢国史院编修官 C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廉希宪宋子贞皆器遇之以闻于朝擢国史院编修官 D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廉希宪/宋子贞皆器遇之以闻于朝擢国史院编修官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对文段进行语法分析。所给文段中,“严实”“祺”“廉希宪”“宋子贞”为人名,充当各分句的主语;“学校”“生徒”“考试法”掌书记”“编修官”为名词,充当各分句的宾语;“修”“招”“立”“就试”“辞”“器遇”“擢”为动词,充当各分句的谓语。根据这些提示,可以准确判断各分句的层次。文段标点为:“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

6、记廉希宪、宋子贞皆嚣遇之,以闻于朝,擢国史院编修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是古代学官名,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汉初为太常属官,掌管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 B 夜三鼓,即夜三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来报时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后一般用三更指深夜C国玺是指君主制国家里君主或帝王的印,一般由玉制成。在中国古代,国玺被视为皇帝身份的代表。D虎符亦称兵符,是古代统帅授予下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带兵的将领,一半由统帅保存。 【答案】D 【解析】D项“是古代统帅授予下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带兵

7、的将领,一半由统帅保存”有误,应改为“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一半由国君保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盂祺才华过人,出类拔萃。在众多官员的举荐下,他入朝任职,很快便被提升为从仕郎、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朝廷那些记载典章制度的册籍,悉数出自其手。 B盂祺能力卓越,深孚众望。元军南下攻宋,他作为一名德才兼备、博学有声望、能够帮助军队出谋划策的饱学之士,入选随军,参与军事,被朝廷授予承直郎、行省咨议。 C盂棋谋略过人,智慧出众。焦山之战,他审时度势,认为宋军处在下游,元军应自上游顺流而下,向宋军猛攻。出使

8、南宋,他疾言厉色,迫使南宋写下投降文书。 D盂祺鞠躬尽瘁,勤于政务。他在嘉兴任职期间,注重兴建学校,并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可就在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突然病倒,不得不辞官回东平养老度日。 【答案】A 【解析】由原文“一时典册,多出其手”可知,A项“朝廷那些记载典章制度的册籍,悉数出自其手”夸大其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颜以兵事诣阙,政无大小,祺与执政并裁决之。(5分) 译文:2)莫若以计安之,令彼不惧,正如取果,稍待时日耳。(5分) 译文: 【答案】(1)伯颜因为军事问题返回京城去了,军中事务无论大小,都由孟祺和执掌政事的官员共同决定。(关键词“以”、“诣阙”、

9、“并”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不如用计谋让他们安定下来,使他们不害怕,正像摘取果实一样,只是再稍微等一段时间而已。(关键词“莫若”、“安”、“取果”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 孟祺字德卿,是宿州符离人,壬辰年,孟祺北上渡过黄河,定居在济州的鱼台。济州州帅石天禄对他很赏识,召请他兼任详议府事。孟祺年幼就很聪明,擅长骑马射箭,从小就知道学习,侍从父亲移居东平。 当时地方官严实兴修学校,招收学生,设立考试的办法,孟祺参加考试,获得了较好的名次,被选中担任掌书记。廉希宪、宋子贞都很器重他,向朝廷推荐他,他被提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后来改任从仕郎、应奉翰林文字,兼任太常博士。 当时记载典章制度

10、的册籍,大多是他写的。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统兵讨伐南宋,皇帝选德高望重、博学多才、可以辅佐谋划大计的人一同前往,于是任命孟祺为承直耶、行省谘议。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孟祺升任郎中,伯颜对他很信任。当时军中公文很多,孟祺应对解决,(公文)没有一点儿被积压的。大军驻扎在建康,伯颜因为军事问题返回京城去了,军中事务无论大小,都由孟祺和执掌政事的官员共同决定,在焦山作战时,宋军处于河的下游,孟祺说:“不如乘机速进,以挫伤敌人的锐气。”元军按照他的建议,于是打败了宋军。伯颜听到后,高兴地说:“我没有料到一介书生也能这么懂军事!”各位将领为了多掠夺财物,争相逼近临安,伯颜向他请教,孟祺回答说:“宋人的办法,只

11、有逃往福建,如果我们用大军进逼,他们必然会急忙逃跑,(他们逃跑后,)一旦临安出现强盗抢劫的情况,那么三百年积聚的财富,就会毁于一旦。不如用计谋让他们安定下来,使他们不害怕,正像摘取果实一样,只是再稍微等一段时间而已。”伯颜说:“你的话正合我的心意。”于是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临安,以安顿抚慰南宋朝廷,南宋便不再商议迁到福建的事了。先前,南宋降表中以伯、侄相称,想保留皇帝的封号,元廷拒不接受。孟祺自愿请求出使南宋,以取得南宋投降文书。他到了后,就在三省会见了南宋宰相,直至夜里三更,南宋还没有最后决定,孟祺严肃地说:“国家形势到了这种地步,你们还等什么呢!”南宋于是做了决定。投降的文书写好之后,南宋

12、的谢太后在宫内盖了印,盂祺把它带出来。孟祺又让谢太后到内殿,取出国玺十二枚(一起)带出。伯颜想亲自封存这些东西,孟祺制止他说:“有专门保管的人,您不必亲自动手,一不谨慎,恐怕以后有奸邪的人胡乱造您的谣,最终说不清楚。”伯颜便停了下来。江南平定之后,伯颜上奏朝廷,称孟祺前后功劳很多,并说他可以担任重要职务,皇帝下令褒奖提升,任命他为少中大夫、嘉兴路总管,佩带虎符。孟祺到任后,首先注重兴办学校,创立规章制度。到任不久,竟然因为疾病辞官,回到了东平。至元十八年去世,年纪五十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咏怀二首(其二)李贺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

13、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注】讵( j):岂,怎。南山期:指长寿。苦蘖(b):指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木材坚硬,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入药。附注:著书:此指写作诗文等。惊霜句:言见到自己的白发而吃惊。李贺因苦读苦吟,年少已见白发。讵是南山期:诗小雅南山以南山为君子比寿。此言自己这么年轻就白了头,怎敢期望有南山之寿?讵:岂。幅巾:宋书载,汉末王公名士多委正服,以幅巾为雅。幅巾不是正规的冠帻,而是比较随便的头巾。这里说连幅巾都不戴。苦蘖:黄蘖木的皮,味苦,可用来染黄色,农家多用来染衣服。8这首诗的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以叙事来引

14、发抒情。(1分)诗人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凉,不禁感慨万千。(2分)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现状和内心感受,是全诗感情抒发的触动点。(2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抒发了诗人叹“老”嗟贫、忧伤悲苦的思想情怀(2分)开头两联,诗人沉沦不遇,看到镜中早衰的容颜,由“早衰”想到了“早死”,无可奈何,只能苦笑,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2分)后面两联,乡居生活贫苦不堪,头上不襄“幅巾”,任凭风吹雨打;身上穿着用苦蘖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清苦的生活让心境更加悲苦,苦到极处,诗人只能自宽自解,觉得自己与鱼儿相比,没有什

15、么可以不满足的,超然的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与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希望能够回头的两句诗是“ ”。2)赤壁赋中,苏轼用“ ,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景。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军中送别宴席场景的两句诗是: 。 【答案】(1)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1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虫友们在“常乐居”小茶管的谈话,从侧面反映出本篇小说主人公“蟀爷”超凡脱俗的为人品性和他在众人心日中的崇高地位。 B蟀爷养蟋蟀除了因为好玩;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更多是出于揣摩学习的目的。正因如此,作为京剧团的名净,蟀爷的演技能够高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