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30258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级《汽车发动机原理》40学时教学大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Principle of Automoblie Engine)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热工基础知识;发动机的性能;换气过程;燃料与燃烧;柴、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噪声与排气净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各章知识,深刻理解发动机各设计及结构参数、工况对发动机性能特别是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二、课程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任务是研究发动机的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和整机性能,使学生了解发动机的过程参数、循环参数和整机性能指标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

2、基本原理,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该专业方向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专业技术在不断发展,本课程根据近年来发动机的发展动向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所选教材,讲授时可能根据需要对各章节的内容及学时安排作适当调整,进行必要的删增,将专业最近知识融入各章内容。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先修课程:发动机构造(或汽车构造的发动机部分)四、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本课程强调概念的理解及理论分析能力。通过学习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特点并结合以前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并提出改进发动机性能的一些措施。结合通过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进一步

3、加深学生对发动机具体性能指标的理解,对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有感性认识。 本课程考核采用笔试闭卷方式。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表章 目讲授学时实验、上机、实训等备注绪论1第一章 热工基础知识5第二章 发动机的性能3.5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3第四章 燃料与燃烧3第五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7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4.5第七章 发动机的特性4.5第八章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3第九章 发动机的噪声与排气净化3.5课程总结、复习2合 计40(一)理论教学内容绪论 (1学时)1、目的要求:了解本课程的背景知识及需研究的主要问题。2、重点难点:无3、要点:简要介绍发动机的应用范围及面临

4、的挑战;发动机综合性能的进展;增压技术的发展;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柴油机共轨式电控喷油系统等。第一章 热工基础知识 1、目的要求:(1)了解实现热功转换,掌握能量间相互转换特别是热能转换为机械工的工作过程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寻求进行这种转变的最有利条件。(2)理解由于存在温度差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规律。较好地理解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热传递现象的机理。2.重点难点:重点: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3、要点: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概念1.状态参数及其坐标图2.膨胀功3.功和热量的类比4.理想气体的性质第二节 热力过程及热力循环1. 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2. 热力循环3. 卡

5、诺循环及其热效率4. 内燃机热力循环分析 第三节 传热过程1热传导2热对流与对流换热3热辐射4传热过程5发动机换热特点第二章 发动机的性能 1、目的要求:了解发动机的三种理论循环,实际循环的过程的特点,分析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区别,熟悉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能指出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途径。2、重点难点:重点: 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区别、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无。3、要点:第一节 发动机理论循环1. 理论循环研究目的2. 发动机的三种基本的理论循环3. 实际发动机的约束和限制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1.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区别2.发动机实际过程3.发动机的热平衡第三节

6、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1.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2.指示功率3.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第四节 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1.有效功率2.平均有效压力和升功率3.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1.机械效率2.机械损失的组成部分3.影响机械损失的因素4.机械损失的测定第六节 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途径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途径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目的要求:了解换气过程进行情况。分析影响充气量的各种因素,从中寻找提高充气量、减少换气损失的措施。2、重点难点:重点: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配气定时的充气效率的关系。难点:充气效率曲线和配气定时的关系、可变技术。3、要点:

7、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换气过程2.换气损失和泵损失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1.充气效率和残余废气系数2.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3.配气定时的综合评定第三节 发动机配气系统的可变技术1可变管内径、长度2可变凸轮相位3可变进气持续期第四章 燃料与燃烧 1、目的要求:了解发动机燃料特别是汽油、柴油的基本性质,了解常用代用燃料的性质和应用情况,了解燃烧化学、着火机理和发动机的燃烧方式。2、重点难点:重点:柴、汽油的主要特性、发动机的燃烧方式。难点:着火机理。3、要点:第一节 发动机燃料1汽油2柴油第二节 代用燃料及其应用1代用燃料的分类2天然气3液化石油气4醇类燃料第三节 燃烧化学 1燃

8、料燃烧的热值2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3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4. 过量空气系数与空燃比第四节 燃烧的基本理论 1着火机理2发动机混合气的着火3发动机的燃烧方式第五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1、目的要求: 熟悉理想化油器特性和简单化油器特性,讨论均匀气相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问题。熟悉汽油机的燃烧室,了解其他形式的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2、重点难点:重点:理想混合气特性、汽油正常燃烧过程及其燃烧室设计要点、对燃料的要求。难点:燃烧室设计、混合气形成方式。3、要点:第一节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1.汽油机供油系统及理想混合气特性2.化油器供油系统 3.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分类4.电控汽油喷射的优点5.电控汽油喷

9、射系统的结构第二节 电控汽油喷射空气供给系统 第三节 燃油喷射的控制1. 电子控制系统2. 燃油供给系统 3燃油喷射方式4喷油时刻的控制5喷油量的控制第四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1.正常燃烧过程 2.不正常燃烧过程3.不同工作情况下燃烧过程的特点第五节 汽油机的燃烧室1.对燃烧室的要求及燃烧室设计要点2.传统汽油机的典型燃烧室3.稀薄燃烧系统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1、目的要求:了解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柴油机的燃油喷射与雾化。熟悉直接喷射式燃烧室和分开式燃烧室等典型燃烧室的特点,指出改善燃烧的途径。2、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放热规律、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直喷式和分开式燃烧室及其对燃料

10、系统的要求。难点:燃烧室设计。3、要点:第一节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1.燃烧过程的划分2.着火延迟3.燃烧放热规律第二节 柴油机的燃油喷射与雾化1.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2.燃油喷射过程3.燃油雾化及其影响因素4.喷油规律5.不正常喷射现象第三节 柴油机的可燃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室1.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2.直接喷射式燃烧室3.分开式燃烧室4.燃烧室的比较和选型第七章 发动机的特性1、目的要求:了解发动机工况、测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并掌握发动机特性曲线及其制取方法。2、重点难点:重点:发动机的功率标定,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万有特性。难点:发动机工况的稳定性及调节、万有特性的制取。3、要点:

11、第一节 发动机工况1.发动机的工况2.发动机功率的标定3.发动机工况的稳定性及调节第二节 台架试验1.试验台架2.测功器3耗油量的测量第三节 负荷特性1.负荷特性制取2.柴油机和汽油机负荷特性的区别第四节 速度特性与调速特性1.发动机的速度特性2.柴油机的调速特性第五节 万有特性万有特性曲线的作法 第八章 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 1、目的要求:了解废气涡轮增压器工作原理、熟悉车用增压柴油机的性能,熟悉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配合特性。2、重点难点:重点:涡轮增压的脉冲系统和定压系统、车用增压柴油机性能。难点:废弃的能量的利用、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配合特性。3、要点:第一节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1.废气涡

12、轮增压系统2.能量的利用3脉冲系统和定压系统的选用第二节 废气涡轮增压器1.离心式压气机2.径流式涡轮机的工作原理第三节 车用增压柴油机的性能1.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配合特性2.增压柴油机在结构上的变动3.车用增压柴油机性能第四节 汽油机增压概述1.增压汽油机的爆震2.增压汽油机的热负荷3.汽油机增压器的布置4.增压压力控制系统第九章 发动机的噪声与排气净化1、目的要求:了解发动机噪声来源,噪声单位。熟悉发动机排放的主要成份以及排气净化的主要措施。2、重点难点:重点:发动机的燃烧噪声及其降噪措施、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及排气净化。难点:发动机有害成分产生的原因。3、要点:第一节 发动机的噪声

13、1.发动机噪声来源2.噪声单位3.燃烧噪声第二节 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及危害1.发动机排放现状2.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危害3.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第三节 汽油机的排气净化1.有害成分产生的原因2.控制有害物生成的方法第四节 柴油机的排气净化1柴油机的排气污染2排气净化措施课程总结、复习目的: 通过课程总结,使学生深入理解发动机性能指标,掌握并能分析换气系统、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废气涡轮增压、排气净化等基本工作过程和原理。(二)实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实验,独立开课。六、授课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吴建华等编. 汽车发动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1、王建昕主编. 汽车发动机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韩同群主编. 发动机原理.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3、徐兆坤主编. 汽车发动机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林学东编著. 发动机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55、华志强等编. 工程热力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主要起草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汽车系 主要起草人: 黄敬党 教授 审定专家委员会主任: 委员: 秘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