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29458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乐山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14-11-01实施2014-08-25发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DB511100/T20-2014代替DB 511100/T20-2010DB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ICS 67.140.10X 55 1DB511100/T20-2014 目录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范围25茶园建设26栽培技术47加工技术78峨眉山茶要求9附录A(规范性附录)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区域图13前言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GB/T17924

2、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而制定。本标准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制。本标准代替DB511100/T20-2010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本标准与DB511100/T20-201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后标准名称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增加了第5章茶园建设、第6章栽培技术、第7章加工技术;删除了原6.1自然环境、6.2鲜叶、6.3工艺流程。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乐山市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乐山市质量协会、乐山市农业局、乐山市峨眉山茶茶

3、业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道伦、吴琼容、梅淑珍、陈兵、杨昌海。本标准代替标准历次发布情况为:2009年4月20日第一次发布,2010年08月01日第一次修订,2014年05月25日第二次修订。IDB511100/T20-2014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山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峨眉山茶相关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范围、茶园建设、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峨眉山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峨眉山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4、,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 取样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GB/T 8307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

5、定GB/T 8309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 茶 咖啡碱测定GB/T 8313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4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 11767 茶树种苗GB/T 14456.1 绿茶 第一部分:基本要求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17924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GB/T 18795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GH/T 1071

6、 茶叶贮存通则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5019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JJF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术语和定义GB/T 14487标准中术语适用于本标准。3.1沉沙池沉淀水中大于规定粒径的泥沙,减少水的含沙量,阻止蓄水池内泥沙淤积。3.2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

7、综合体。3.3定型修剪按照塑造茶树树冠的要求,剪除留养的部分枝叶,抑制主枝生长,促使切口附近发生强壮侧枝,以形成开展的骨架,促使分枝,扩大树冠。3.4峨眉山茶用乐山市范围内种植的中、小叶种茶树鲜叶,以独特的加工方式,经杀青、做形、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为主要品质特征的绿茶。4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范围地理标志产品峨眉山茶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见附录A。5 茶园建设5.1 产地环境5.1.1 环境茶园、土壤、大气、水应符合NY/T391规定。5.1.2 土壤土壤呈酸性,PH值4.56.5。土壤有效土层不

8、低于50cm,有机质含量大于15g/kg。5.1.3 气候海拔高度500m1500m,地下水位100cm以下,10以上有效积温大于3700。5.1.4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大于1000mm,常年相对湿度70%以上。5.2 园地规划5.2.1 茶园茶园建设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开垦之前规划好场部、道路、蓄排灌水利系统和积粪池。5.2.2 道路茶园道路以场部为中心宜设置宽5m6m的主干道、宽3m4m支道、宽1m2m生产作业道,尽量利用原有的道路,加固加宽。5.2.3 水利设施建立蓄排灌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蓄水池建在坡地茶园的中下部,数量大小根据水源多少和灌溉面积确定,按6.6710hm2茶园累计

9、不低于200 m蓄水量修建。排水沟规划在道路两旁、汇水集中的地方,与蓄水池相连,与背沟相通。5.2.4 积粪池按6.6710hm2茶园累计不低于100 m的积粪池修建,加盖防蒸,数量大小根据施肥面积确定。可将畜禽粪堆积于坑内经腐熟后供茶园使用。5.2.5 卫生设施每10hm2茶园建510卫生设施,与积粪池配套。5.3 茶园开垦 坡度15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cm以上;坡度在1530改成水平台地,其中1525台面宽1.7m2m,2530台面宽1.5m;坡度在30以上的荒山荒坡不宜种茶,应植树造林。新开梯茶园要求台位规范清晰,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同梯应等高、等宽水平。梯面外高内低呈23

10、的反坡,靠外留梯梗宽30cm35cm,梯壁应有75的斜角,高控制在1m以内为宜,并夯紧夯牢。梯面平整无垮塌现象,靠内留背沟宽25cm30cm,背沟与排水沟相通。 5.4 茶园生态建设5.4.1 隔离带茶园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宜有50m100m宽度的隔离带。可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林作为隔离带。5.4.2 防护林植茶区域生态环境良好,茶园周边区域保持生物多样性。茶园梯壁应尽量保留原有植被,茶园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5.4.3 遮荫茶园内可种植适宜树种,以遮荫度20%30%为宜,幼龄茶园在行间套种花生、大豆、蔬菜、绿肥等。5.5 品种选择5.5.1 种苗种苗质量应符合G

11、B11767中规定的2级苗及以上,品种应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具良好抗性,适制绿茶,注意早、中、晚品种的合理搭配。5.5.2 无性系良种推广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经本地区域试验适宜的无性系良种。5.5.3 禁止使用在种苗选用时,不得使用下列品种:禁止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种苗调入。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6 栽培技术6.1 种植6.1.1 种植时间茶苗种植最佳时间在每年秋季的9月11月,也可在春季的2月3月。6.1.2 种植规格每666.7m2栽植3000株4000株。采用大行距150cm200cm,小行距35cm40cm,株距17cm30cm,双行单株。6.1.3 种植方法栽植前半个

12、月,深挖种植沟,沟宽60cm,深40cm。沟内重施有机肥,配合使用磷钾肥。回填新土于种植沟上段,略高出地表。种植时沿种植沟挖浅沟,将茶苗扶直在种植沟中,理直根系,回填新土至根颈处,用力将土压紧,浇足定根水,再进行行间秸秆覆盖。6.2 茶园间作与遮荫6.2.1 适合间作的茶园 幼龄茶园,台刈茶园,重修剪第一、第二年培养树冠期间的茶园,茶行间较宽的茶园。6.2.2 适合间种的作物选用适应性强、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6.2.3 茶园遮荫在茶园四周、水沟、道路两旁种植遮荫树。遮荫树宜选择树冠宽大、阔叶、根深、冬季落叶、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般在种植茶树的同年冬末春初进

13、行种植。在光照强、夏季高温干旱地区种植遮荫树,遮荫度不超过30。在海拔较高、雨量充沛地区,可减少遮荫树。6.3 水土保持和灌溉6.3.1 茶园灌溉用水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6.3.2 灌溉方法遇到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和茶树蒸腾作用强烈,且长时间无雨或少雨时,要及时进行灌溉。灌溉方法采取喷灌或自流灌溉。6.3.3 水土保持在除草松土、施肥后及干旱、高温季节到来前,对茶园进行行间秸秆覆盖。在秋茶结束后的10月,宜用稻草、玉米秆、粗谷壳、麦秆等为原料铺于行间。6.4 修剪6.4.1 定型修剪对幼龄茶园采用定型修剪培养树冠。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移栽后立即进行。苗高超过30cm,离地面12cm1

14、5cm处剪去主干,保留侧枝。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剪一年后进行。当树高达到35cm40cm,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处提高10cm15cm,用篱剪按修剪高度剪平。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处提高10cm左右,用篱剪按修剪高度剪平。6.4.2 轻修剪茶园投产后,一种方法是每年秋末冬初,在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度修剪,修剪高度每次在上次剪口面上提高3cm5cm。另一种方法是在每年的春茶后或夏茶12轮采摘后轻修剪,在茶季结束后再适当修平茶蓬。6.4.3 深修剪茶园投产后每隔3年5年应深修剪一次。时间在秋末冬初或春茶后进行。剪掉树冠上层10cm15cm深的一层枝叶,消除蓬中的细弱生产枝和鸡爪枝。剪后留养一季,重新培养采摘面。6.5 低产茶园改造 6.5.1 树冠改造未老先衰茶树,以及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和有效分枝仍有较强生育能力的茶树,应在树高12处或离地30cm40cm处进行重修剪。树势极度衰老,枝干灰白,并出现回枯现象,产量低下,采用重修剪已不能恢复树势的茶树,可离地5cm20cm进行台刈,重新培养骨干枝和树冠。重修剪和台刈时间在秋末冬初或春茶后进行。6.5.2 肥水管理需重修剪、台刈后的茶园,沿树冠滴水线处深耕开沟,沟深30cm、宽25cm,剪后及时重施有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