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04867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地理学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1章 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

2、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

3、、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

4、同。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 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

5、气,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命。 (2) 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太阳系的行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在绕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形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2、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成近似球形;3、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P12)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冥王星是典型代表。(P14)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

6、。日的概念: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恒星日: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日月球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自转角速度 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5,或每分15,每秒15。自转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方,地球自转的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 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对地球

7、自转起着“刹车”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和半周年变化。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理效应):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P25) 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日地连线在地球轨道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

8、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最小。(P28) 开普勒三定律:1.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2.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3.是指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所推理得到。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 证据:恒星周年视差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季节变化是半球

9、性现象 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的回归运动 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4四季更替 5五带分布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 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五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首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直射阳光其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极昼和极夜。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四条纬线作为天文地带的界线,全球就分成

10、五个纬度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黄赤交角为0时:1. 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2. 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3. 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径向环流加强;4. 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5. 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6. 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

11、,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P28)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面就是黄道面。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约为2327交角,即为黄赤交角。(P28)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者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P31)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赤道。(P31)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12、,赤道是最大的纬圈。(P31)赤道: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大圆,是纬线中唯一的大圆。赤道分地球为南北两半球,是地理坐标系的横轴。 纬度: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也可表示为: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P32)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所以经线都是呈南北方向,长度也彼此相等。(P32)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

13、线,又叫0度经线。 它是地理坐标系的纵轴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也可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与两极的连线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的夹角。(P33)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P39)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地壳和地幔之 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莱曼面。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

14、面,称康拉德面。(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

15、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这些表成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shng增长表现。4、地表以上的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循环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例如影响地球的降水量2.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讯,信号中断。3.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指南针不能指示方向,形成磁暴想象。4.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产生极光,是由于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撞而产生。第三章:大气和气候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称为大气。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是指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称为气溶胶粒子。半径102108 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