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技术.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99917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改良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土壤改良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土壤改良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土壤改良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土壤改良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改良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改良技术.(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土壤改良技术1土壤改良2概述2土壤改良技术3土壤改良剂4推进土地整治智能化技术发展4盐碱地绿化技术6我国成功研发荒漠藻人工结皮工程化技术 为防治荒漠化开辟新途径8废铁屑修复土壤镉污染9多源异构土地利用数据的建库方案探讨9阳泉矿土地复垦技术与发展17新生土地改造技术要点19中国开发成功固沙新技术21矿区土地复垦技术22土壤活化剂应用研究获突破23特种植物开发土壤修复新技术23土壤改良技术24矿区土地复垦技术24为全球土地退化防治树立典范25给耕地做“表皮移植” 土壤表层剥离技术有效保护耕地30德研究能中和盐碱地的农作物31我国高原冻土研究独领风骚32可持续性污水土地处理新技术33研究发现:土

2、壤有机碳含量增加34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增加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35土壤氧化还原作用35四川土壤家底 绵阳遂宁“黄金地”36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36土壤无机胶体37土壤的污染源38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39吉林在硅藻土利用技术上实现新突破41土地整理关键技术获新突破42污染土壤修复:萌芽中的新产业42液态土壤混凝土新技术46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土壤科学耕作和治理土壤污染。土壤结构改良是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剂(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

3、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脱盐剂技术盐碱土区旱田的井灌技术、生物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改良。酸化土壤改良是控制废气二氧化碳的排放,制止酸雨发展或对已经酸化的土壤添加碳酸钠、硝石灰等土壤改良剂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采取生物措施和改良措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的可收割部分或向受污染的土壤投放改良剂,使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作用。土壤改良概述soil improve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

4、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土壤改良过程共分两个阶段:保土阶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范围内。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土壤改良亦无法进行。对于耕作土壤,首先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土阶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绿肥或多施农家肥。当土壤过砂或过黏时,可采用砂黏互掺的办法。中国南方的酸性红黄壤地区的侵蚀土壤磷素很缺,种植绿肥作物改土时必须施用

5、磷肥。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硫酸亚铁、腐殖酸钙等,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具体措施有:适时耕作,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等,改良过砂过黏土壤;平整土地;设立灌、排渠系,排水洗盐、种稻洗盐等,改良盐碱土;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设立沙障、固定流沙,改良

6、风沙土等。soil melioration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其基本途径有:(1)水利土壤改良,如建立农田排灌工程,调节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排除和防止沼泽地和盐碱化;(2)工程土壤改良,如运用平整土地,兴修梯田,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条件;(3)生物土壤改良,用各种生物途径种植绿肥、牧羊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提高土壤肥力或营造防护林等;(4)耕作土壤改良,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条件;(5)化学土壤改良,如施用化肥和各种土壤改

7、良剂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等。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土壤科学耕作和治理土壤污染。土壤结构改良是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剂(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脱盐剂技术盐碱土区旱田的井灌技术、生物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改良。酸化土壤改良是控制废气二氧化碳的排放,制止酸雨发展或对已经酸化的土壤添加碳酸钠、硝石灰等土壤改良剂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方法不当造成

8、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采取生物措施和改良措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的可收割部分或向受污染的土壤投放改良剂,使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作用。土壤改良剂soil amendment又称土壤调理剂(soil conditioner)。凡主要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其更适宜于植物生长,而不是主要提供植物养分的物料,都称为土壤改良剂。例如施石灰用来调整酸性土壤的pH值,施石膏用来抑制土壤中的Na+,HCO3-、和CO32-等离子,施用有益微生物来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等。但由于改良土壤结构的物料量大面广,所以习惯上人们把土壤结构改良剂与

9、土壤改良剂等同起来。土壤改良剂有多类:(1)矿物类,主要有泥炭、褐煤、风化煤、石灰、石膏、蛭石、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和海泡石等;(2)天然和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类,主要有秸秆类、多糖类物料、纤维素物料、木质素物料和树脂胶物质;(3)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有聚丙烯酸类、醋酸乙烯马来酸类和聚乙烯醇类;(4)有益微生物制剂类等。推进土地整治智能化技术发展日前,徐绍史部长在四川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继续深化探索创新,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去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农村土

10、地整治,离不开农用地利用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新,研究土地整治及其管理方式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土地整治及其管理方式智能化的基本构想与关键技术围绕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重点突破专用传感器、传感网、智能化信息处理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土地整治领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构建土地整治物联网平台,加快转变土地整治及其管理方式。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建议遵循“自主创新、集成应用、培育产业”的技术路线开展相关研究。一方面以土地整治领域专用

11、传感器、网络互联和智能信息处理等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突出自主知识产权,强化自主创新,抢占技术高地。另一方面以利用土地整治物联网技术感知资源环境变化,感知植物生命活动,调控装备机具运动和掌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强化集成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此外,还要以土地整治专用传感器产业、自动识别技术与设备产业、精细作业机具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引领现代产业结构升级。从农用地资源利用属性快速感知与网络服务应用这两个层次出发,开展农用地资源利用信息感知技术,数据共享与融合分析技术,农用地资源监测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集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与服务等为一体的农用地资源

12、监测服务技术体系,为农用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整治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突破基于物联网的农用地资源监测与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包括土地整治领域的感知数据标准、专用传感器、信息处理、智能决策与服务模式;土地整治物联网共性技术平台;物联网在土地整治领域的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技术。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具体来讲主要有五方面:便携式多源农用地资源信息快速采集技术与设备研究、农用地资源信息快速获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究、物联网环境下的农用地资源感知信息挖掘与应用分析技术、物联网环境下的农业资源数据标准与共享技术研究、农用地资源监测与管理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智能化技术可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监管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土地整治

13、重大工程监管涉及项目的批复、实施、验收、后期管护、考核评价以及资金的收缴、分配、使用等多阶段,与管理上的多部门、多层面和多专业相联系。重大工程的监管在一定意义上首先表现为信息的采集、获取、传输、加工、分析、处理、集成应用和决策反馈的有效监管,可以率先在此领域尝试开展物联网管理。这种物联网自治控制监管体系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项目监管过程中的耕地质量、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信息均可通过感知层的卫星遥感系统、红外传感器、电磁感应传感器、光谱传感器等专用传感器,按照统一的专用传感器标准和专用信息采集、获取、处理技术,通过传输层的网络传输到应用层中,进行数据集成和系统应用。这个物

14、联网监管体系中,传统管理方式中需要人为干预、处理和决策的大量可以被感知、量化的信息在感知层即被自行处理、解决。如土壤湿度、紧实度,道路的修建长度等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被预警提示并不能上报传输数据等。只有少量需要人工干预决策的信息处理工作才需要在应用层处理,并反馈到项目监管过程中,予以调整和控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重大工程项目监管的精细化、科学化、自动化水平。要在重大工程领域推行这种监管模式,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目前重大工程监管体系总体设计。首先,包括资金的收缴、分配情况,项目的立项批复、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新增耕地、竣工验收、后期管护及考核评价等信息,按照县、市、省、部逐级报备,逐级审核

15、方式,报送到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报备系统,并集成到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其次,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在线监测重大工程实施,并基于重大工程的各类信息数据,结合年度稽查、例行检查和重点督察工作,形成重大工程监管的月报、季报、年报、快报,检查报告、稽查报告、督查报告等。最后在决策管理层,针对监管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决策,以更好地保证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在监管体系中按照物联网建设的新理念,研究开发传感器感知和智能决策系统。在传感器感知系统中,针对所要监管的对象,研究、开发、生产能够感知信息的各类传感器设备。与此同时,研究制定专用传感器标准以及传感信息的采集、获取与处理技术,构建传感器的技术标准体系。此外,还要分析研究传感数据传输信道的可行性和便捷性。在智能决策系统中,在现有人工决策基础上,增加物物相连的感知层的智能决策体系,以及物物之间纯自动、自循环、自回馈、自调节的智能决策体系、模型与方法。此外,开展基于物联网理念的土地整治智能化监管模式的试点和示范工作,率先实现物联网监管在重大工程监管领域的突破。盐碱地绿化技术 盐土改良是盐碱地改良的难点。盐土绿化应采取综合技术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