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05790151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年版_试行)(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4试行版)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电力建设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以下简称“五新”)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提升电力建设科技进步水平,规范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新技术示范工程”)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火力发电、水利水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等工程项目的新技术示范工程全过程管理。第三条 凡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质量目标的电力工程,原则上应申报新技术示范工程,并通过评审验收。第四条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以下简称“中电建协”)负责新技术示范工程的立项审批、咨询指导及

2、评审验收工作。第二章 申报立项第五条 新技术示范工程坚持自愿申报的原则,由新技术示范工程主申报单位组织申报立项,主申报单位应是工程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单位。第六条 新技术示范工程可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示范工程同时申报立项,也可单独申报立项。第七条 新技术示范工程应在工程项目核准后申报立项。第八条 新技术示范工程的申报立项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申报单位应填写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项申报书(见附表1)一式两份(含电子版),报中电建协工程部。二、中电建协组织专家评审,经评审通过的工程项目,由中电建协批准立项并登记备案,纳入咨询指导、评审验收工作计划。三、凡批准立项的工程项目,如立项条件发生变化,中电

3、建协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取消或更改立项的决定。第三章 过程控制第九条 主申报单位应对新技术示范工程的参建单位提出量化的实施计划,并履行监管职责。第十条 参建单位应根据新技术示范工程实施计划,编制实施细则,并纳入施工图设计、设备技术协议、施工组织设计、调试大纲等相关技术文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五新”应用与研发。第十一条 中电建协对新技术示范工程进行不定期咨询指导,可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示范工程同步进行,亦可根据工程需要单独进行。第四章 评审验收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项目完成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项申报书中的应用与研发项目,在工程投产后向中电建协申请评审验收。第十三条 申请新技术示范工程评审验收

4、时,由申报单位提交以下资料(一式两份、含电子版):一、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评审验收申请表(见附表2);二、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明细表(见附表2-1);三、应用“五新”明细表(见附表2-2);四、科技进步类获奖明细表(见附表2-3);五、采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明细表(见附表2-4);六、主要推广应用新技术人员名单(见附表2-5)。第十四条新技术示范工程评审验收程序:一、评审验收应经专家现场检查评审,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审核,中电建协批准三个程序。二、每项新技术示范工程的检查评审,由中电建协委派57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到现场进行检查评审。三、现场检查评审专家组工作包括:核查已形成的应

5、用成果,检查成果的相关工程实体,评估成果实际效果。四、现场检查评审时,申报单位还应向专家组提交以下资料:1.达标投产验收文件;2.应用成果的证明文件(荣誉及获奖文件等);3.效益证明(主申报单位出具的社会效益证明及经济效益与可计算的社会效益汇总表);4. 10分钟的PPT汇报材料。五、评审专家组应根据新技术应用与研发项目的科技含量、项目应用的覆盖面和应用效果,采取量化指标比照和综合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示范工程应用与研发新技术的整体水平做出综合评价。评审的主要内容如下:1.提供评审的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2.完成推广应用新技术项目内容的全面性;3.新技术应用中的创新性;4.自主创新研发成果的先进

6、性;5.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效益产生正面影响的显著性;6.节能减排的合规性。第十五条 新技术示范工程评审应保护申报单位知识产权。第十六条 新技术示范工程评审实行专家回避原则。第十七条 新技术示范工程通过评审的条件如下:一、工程通过达标投产验收;二、应用与研发项目的资料齐全完整、真实有效;三、采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中的6大项及以上;四、应用“五新”10项及以上;五、获得省部(行业)级科技进步奖3项及以上;六、获得省部(行业)级QC成果奖3项及以上;七、国家专利、省部级工法、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项目、行业及以上标准4项及以上。第十八条工程应用与研发的成果应是依托本工程所形成。第十九条新技术示

7、范工程经过评审后,由评审专家组提交“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评审验收报告”(见附表3),报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审核,中电建协批准后公布。第二十条 对已公布的新技术示范工程,发现其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或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其新技术示范工程称号。第五章 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2014年元月1日起施行。附件:附表1: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项申报书附表2: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评审验收申请表附表2-1: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明细表附表2-2: 应用“五新”明细表附表2-3:科技进步类获奖明细表附表2-4:采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明细表附表2-5

8、:主要推广应用新技术人员名单附表3: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评审验收报告附表1: 电力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 项 申 报 书工程名称: 主申报单位: 参建单位: 申报时间: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制 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主申报单位名称 工程负责人姓名职务电话工程技术负责人姓名职务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工程概况拟推广应用新技术项目名称、应用部位及数量1.拟推广应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清单序号项目名称拟应用部位2.拟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子项清单(仅保留应用项)序号项目名称工程应用部位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3水泥粉煤

9、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1.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1.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1.9逆作法施工技术1.10爆破挤淤法技术1.11高边坡防护技术1.12非开挖埋管技术1.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1.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15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1.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2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4轻骨料混凝土2.5纤维混凝土2.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接受施工技术3钢筋及预

10、应力技术3.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3.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3.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3.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3.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4模板及脚手架技术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4.3塑料模板技术4.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4.5早拆模板施工技术4.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4.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4.8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安装施工技术4.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4.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4.13预制箱梁模板

11、技术4.14挂篮悬臂施工技术4.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4.16移动模架造桥技术5钢结构技术5.1深化设计技术5.2厚钢板焊接技术5.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5.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5.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6住宅钢结构技术5.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5.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5.9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6.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6.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6.3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6.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6.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6.6薄壁不锈钢管道新型连接技术6.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6.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

12、6.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6.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6.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7绿色施工技术7.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7.2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7.3预拌砂浆技术7.4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7.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7.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7.7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7.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7.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7.11供热计量技术7.12建筑外遮阳技术7.13植生混凝土7.14透水混凝土8防水技术8.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8.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8.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8.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8.5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8.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8.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9.1消能减震技术9.2建筑隔震技术9.3混凝土构件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5结构无损拆除技术9.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9.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9.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9.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9.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9.11一机多天线GPS变形监测技术10信息化应用技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QC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