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76488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中杂诗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此诗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

2、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

3、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首句点题,一个“独”字,一个“幽”字,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意境:在茂密的竹里之中,诗人遗世独立,面对的是一片幽静。在这翠竹环绕,十分幽静的环境中,诗人

4、独自一人在做些什么呢?一下子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二句承上,原来诗人一会儿弹琴,一会儿又长啸。此句暗用典故,另有寄意。阮籍曾到苏门山见孙登,与其商略栖神导气之术,孙登皆不应。阮籍乃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如鸾凤之鸣,响于山谷,乃是孙登长啸也。后人常用“苏门长啸”咏隐士高雅情怀。三、四两句写诗人在竹林深处一个人弹琴长啸,世人一点也不知道,只有一林如水的月光照着诗人,诗人和明月仿佛相知相会。在王维的诗中,明月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象。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独自一个,弹琴长啸,就是在等待一轮明月与他相会。 这首小诗并无新意巧思,也无警言佳句。但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篇,自有妙处

5、。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以整体见美。四句诗分开来看平平淡淡,合起来看则境界始出。竹林的月倣空明洁净,弹琴长啸又安闲自得。诗人的心境,意兴与幽篁明月两相清幽、两相澄澈。物与我、景与情、内与外、契合无间、浑然融出和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峨眉山月歌 诗从首句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

6、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首句诗人采用倒装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峨嵋山月”,正常的语序是:半轮山有峨嵋秋。点明出蜀的时间在秋天,天上的明月是“半轮”,诗人是在月夜乘船告别故

7、乡的。二句写清清的平羌江水,映带着峨嵋山月在静静地流淌,此句的视觉与上句是一仰一俯。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写水中的明月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为自己出蜀远游感到兴奋,一方面又为离开故乡感到淡淡的忧伤。写水中的月影,是写峨嵋山的明月一直陪伴着诗人,仿佛为诗人送行。三句诗人从清溪这个地方出发,要驶向浪高水急的三峡。在四句诗当中,似乎这一句没有写月。其实,此处无“月”更有“月”,诗人担心的是船到了三峡,由于山高林密,加上峡窄,就看不到天上的明月了。可见,诗人一路上一直在望月。四句的一个“思”字,就突出了诗人对“峨嵋山月”的深情,实际上是对故乡的思念。诗人以“峨嵋山月”为题,山月渗透了乡情、亲情、友情,

8、也渗透了别情,成为极富意蕴的艺术形象。前人称道此诗“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就在诗中,峨嵋山平羌清溪驿渝州三峡,渐次展开一幅千里蜀江的行旅图,并处处以意蕴丰富的“山月”贯串,在诗句的韵律中,流露出一种顺流而下的轻快自由而又频频回首的离情别绪。虽然连用五个地名,却用得巧妙生动,读来只觉得一气贯下,古今视为绝唱。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

9、为一句关键。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

10、,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首句一个“暗”字耐人寻味,灯火将阑的夜晚,不知谁家玉笛声暗飞,这笛声不是清脆嘹亮,不是欢快热烈的,它是暗暗的,幽幽的。二句采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春风可以吹满整个洛阳城,但暗暗、幽幽的笛声纺佛融入了春风。一个“散”字,是一

11、种通感的手法,诗人用听觉的笛声,用视觉的“散”来表现,写出了笛声似乎成为有形的物质。三句的“闻”字是点题,“折柳”两字是理解此诗的关键,“折柳”,就是折杨柳,是一种伤感的曲调,所以首句诗人用了一个“暗”字。故乡分别的时候往往要析柳相赠。这折杨柳的曲调唤起听者的是对离别的回忆,是浪迹天涯游子久积心头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未句以折杨柳引出“故园情”,以黯然心头的乡思作法。全诗扣住一个“闻”字,通过闻笛触动的情感变化,衬托出笛声的幽怨,抒写无限乡思。 逢入京使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

12、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

13、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滁州西涧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

14、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诗人以情写景,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

15、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江南逢李龟年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