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75454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讲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 JTJ005-961 总则 、1.0.1 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1.0.2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1.0.3 为了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统一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1.0.4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附表 1。1.0.5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宜用环境影响矩阵筛选方法,见附表 2。1.0.6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经过水源保护区、自然

2、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经济林带、大中城市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应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录 A1、A2。环境要素筛选认为必要时,应增设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0.7 对于公路建设规模较小,沿线环境状况比较简单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可只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表 A3。1.0.8 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 7 年和第 15 年。1.0.9 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编制,当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后,自动替换。2 社

3、会环境影响评述2.1 社区发展的影响2.1.1 评述范围:应是建设项目沿线的实际影响范围。当实际影响范围难以确定时,宜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作为实际范围。2.1.2 评述内容:社区概况、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等。2.1.3 社区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1.3.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的社区划分(以县或地、市为单位)、隶属管辖、地理位置、社区面积,评述建设项目对其影响。 2.1.3.2 调查社区人口结构及影响分析 1. 调查社区内的人口分布、数量、劳力、文化结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2. 评述建设项目对文化结构及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2.1.3.3 调查社区经济

4、发展及影响分析 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工农业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年出口总额、粮食年产量等主要经济和产品指标,并计算其人均占有量,与该地区所在省(区)的人均占有量进行比较,评价其发展水平。 2. 评述建设项目对社区主要经济指标和产品产量的影响。 2.1.3.4 评价路线对两侧交往阻隔的影响 1.调查人口居住分布、土地隶属状况、交往道路状况。 2.评述路线两侧对交往阻隔的影响,提出交往通道设置建议。2.1.4 评价因路线布设对社会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应提出降低或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措施。2.2 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2.2.1 评述范围:同本规范 2.1.1 条。2.2.2

5、 评述内容:居民生活收入、公共卫生、文化设施、房屋拆迁等。2.2.3 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2.3.1 居民生活收入调查影响区域内职工年人均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收入,并与该地区所在省 (区)的人均收入比较,评述生活现状水平,分析建设项目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2.2.3.2 调查社区内的万人占有医生数、公共医疗保健设施、人群健康状况,分析建设项目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影响。 2.2.3.3 调查社区内文化设施现状,分析建设项目对文化设施发展带来的影响。 2.2.3.4 居民房屋拆迁。要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和资料,对拆迁量较大的居民点,实地调查其居民的

6、房屋状况,根据拆迁政策,提出拆迁安置建议。2.3 基础设施的影响2.3.1 评述范围:交通设施评述范围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给定的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区域,其余项目评述范围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两侧各 200 米范围内。2.3.2 评述内容: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利排灌设施及电力设施。2.3.3 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3.3.1 交通、通讯设施 1.调查交通、通讯设施现状,各种交通方式的通行能力,并分析其相互的关系。 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资料,建设项目对现有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输、航空及通讯设施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2.3.3.2 水利排灌设施 1.调

7、查评述范围内的水利排灌设施的使用现状。 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现有水利设施与线位的相关位置,分析建设项目对水利排灌设施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3.3.3 迁移电力线和通讯管线。调查迁移设施的类别和数量,并对迁移方案作出评述。2.4 资源利用的影响2.4.1 评述范围 2.4.1.1 文物古迹评述范围是路中心线两侧各 200 米范围内,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2.4.1.2 资源开发利用的评述范围可适当扩大至直接影响区域范围。 2.4.1.3 土地利用价值预测评价范围,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线永久性利用的土地。2.4.2 评述内容:土地

8、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2.4.3 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4.3.1 土地资源 路线永久性占地数量(水田、旱田等),农作物种植类别、单产及人均土地占有量、土地经济价值,对原价值及建路使用效益进行影响分析,提出对策。 2.4.3.2 矿产资源 1.调查矿产资源的种类、开发利用现状、使用的运输方式和流向。 2.分析项目建设期对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2.4.3.3 旅游资源 1.调查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沿线的分布状况。 2.分析项目建设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路线经过地带对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害,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止

9、和治理措施。 2.4.3.4 文物古迹资源 1.路线经过文物古迹保护区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对其影响进行评价。 2.调查文物古迹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分布状况,保护价值和保护现状。 3.分析建设项目对文物古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2.5 景观环境的影响2.5.1 评述范围: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 200 米范围内有特殊景观要求地带,在重要景观较集中的区域评述范围可以适当扩大。2.5.2 评述内容:在景观环境评述中,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筛选,对风景名胜资源较集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

10、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或路段作出评述。2.5.3 评述标准:对作为评述内容确定的景观环境路段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地方有关部门颁发的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为依据进行环境评述。2.5.4 评述方法 2.5.4.1 调查区域内原有景观的地貌、植被、水体、建筑及现有社会基础设施状况,应评述路线布局及施工现场对景观的影响程度, 确定景观环境区域路段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目标。 2.5.4.2 公路的各种构造物,如桥梁、隧道、互通立交、排水构造物、防护工程和服务设施及深挖高填路段,应结合评述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和现有的人文景观对其建筑造型、色调、格局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11、作为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优美、舒适、整洁的旅行和休息环境的设计要求。 2.5.4.3 路线经过较有名的和有影响的景观区域时,应有针对性地邀请设计、施工、风景园林、文物古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1 野生植物与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3.1.1 评价范围:一般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 200 米范围内。对动物作评价时可按其活动规律适当扩大评价范围。3.1.2 评述内容:主要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公路直接影响的其它自然植被 、动物栖息地等。3.1.3 现状调查及评述 3.1.3.1 现状调

12、查:调查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生长)习性、活动规律、经济和学术价值等。 动物:现存数量及栖息环境特征。 植物: 优势群落组成,植被覆盖率, 公路用地,占用林地和草地面积或砍伐林木数量等。 3.1.3.2 调查方法:以收集当地文献资料为主,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应注重向有关专家咨询。当植物既有资料不完全时,可针对沿线的主要植物群落,筛选出代表性的样点进行样方调查。 3.1.3.3 现状评述:主要对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及其栖息环境进行评述,对植被覆盖率进行说明等。3.1.4 预测评述 3.1.4.1 预测方法: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或类比法,分析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动植物个体

13、和群落的影响。 3.1.4.2 影响程度按表 3.1.4 分级。 影响程度分级 表 3.1.4 无影响 一般影响 严重影响保护物种的数量、分布、生 保护物种的数量、分布、生 使保护物种数量减少或因生 存环境均未引起改变 存环境只产生一般改变,仍 存环境破坏而迁移它处 能正常生存 3.1.4.3 预测评述:对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影响,对植物生长分布及动物活动规律、栖息环境的影响: 对植被覆盖率的影响, 根据预测及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评述影响范围、深度、形式和持续时间等。3.1.5 环保措施:根据评述结论,综合建设项目的不利影响,对恢复生态环境及减少不利影响提出措施或建议。3.2 水土流失的影响3

14、.2.1 评述范围:公路两侧路界内以及取、弃土(渣)场地等。3.2.2 评述标准:采用路线经过地区多年平均水土流失量为参照量,按表 3.2.2 分级。 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表 3.2.2 级 别 侵蚀模数t/km2年) 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 200.500.1 000 轻度侵蚀 (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 2 5005 000 强度侵蚀 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 8 00015 000 剧烈侵蚀 15 000 注:由于各流域的成土自然条件的差异,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的大小,从 200、500、1 000t/km2年起算,但允许值不得小于 200 或

15、超过 1 000 t/km2年3.2.3 评述内容:公路施工中高埴、深挖处的坡面及取弃土(渣)场地,扰动后容易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路段。3.2.4 现状评述 3.2.4.1 现状调查:调查沿线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别、地形、地貌、地质、植被覆盖率、降雨情况及土壤侵蚀模数等。 3.2.4.2 现状评述:给出调查各项目的结果,综合评述路线经过地区的国家、省(区)、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一般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情况。3.2.5 水土流失的侵蚀量预测 水土流失侵蚀量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水土流失面积 1. 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宜采用路线经过地区的市、县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资

16、 料。 2.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可采用式(3.2.5-1)计算: E R K LS P (3.2.5-1) 各参数定义及选用见附录 C1。 3.黄淮流域及以北地区可采用式(3.2.5-2)计算: i1.4 S 0.93 H 0.76 E 9.35 (3.2.5-2) C 0.09 各参数定义及选用见附录 C1。3.2.6 预测影响分析:根据预测结果,结合路线在施工期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以及填、挖路段状况,分析路线在施工期和营运初期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3.3 农业土壤与农作中铅含量的影响3.3.1 评价范围: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 200 米范围内。3.3.2 评价标准 3.3.2.1 路线经过地区 A 层土壤中铅含量的评价标准,按式(3.3.2)计算。 B MD 2 (3.3.2) 式中:B评价标准值mg/kg; M路线经过省(区)内 A 层土壤中铅含量的几何平均值,mg/kg; D路线经过省(区)内 A 层土壤中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