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75040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杨天保* 资料汇编,谢绝转引!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一般特征1,构成元素:官僚阶层、士绅阶层(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士人)、农民阶层2,实现社会控制的结构形式:关注赋税和治安的官方行政控制系统;家族制度与地方士绅构成的非官方地方控制系统3,政权渗透的行政层面:县以下的乡镇村,作为一种自治性的社区,主要是由民间社团和社会组织控制。为此,国家培养大批地方精英分子,并通过意识形态和象征的等级制,把他们吸收到国家的势力范围之内,以此利用他们的网络对民间社会和社区生活实施有效控制。4,传统社会结构的文化特性:整个传统社会结构由三个互相依赖的文化系统组成:以家长官僚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文

2、化,以宗法家族纽带为纲领的社会文化,以小农自然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文化。此三者又以权威主义、保守倾向和集体方式为特点,形成“伦理政治一体化模式”,将精神象征系统、社会象征系统和政治象征系统高度整合在一起,知识、信仰、道德、意识形态不分,学统、政统、道统三位一体。5,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的因素近代科技落后,封建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牢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手工业、商业和市镇的发展限制,外部游牧民族的侵扰,周期性的农民战争,地理环境的局限,封建化程度低,等等二、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简史1,周秦之际走出原始,步入文明社会2,唐宋之际从贵族社会进入官僚社会3,明清之际出现了迈向近代社会的历史契机和启蒙时代的光

3、芒4,民国之后西式的现代化样式与本土化设想并存5,今日中国李慎之:“中国的转型期将在鸦片战争大约200周年的时候底于完成。在中国即将完成自己的转型期的时候,世界也正进入一个更大的转型期由工业化时代转入信息化时代的转型期。换言之也就是中国的价值观念大混乱的时期刚好与世界的价值观念大混乱的时期重合。”三、“封建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1,“封建社会”的不同内涵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2,

4、中国“封建十说”:(1)西周封建论:范文澜、翦伯赞、杨向奎、徐中舒、王玉哲、王亚南、童书业、束世澂、李埏(2)春秋封建说:杨宽、李亚农、唐兰、祝瑞开、吴慧(3)战国封建论:郭沫若、田昌五、杨宽、关大琨、白寿彝、毛泽东(4)战国秦汉两条路线论:张维华(5)秦朝封建论:金景芳、夏甄陶、黄子通(6)西汉封建论:侯外庐、赵锡元(7)东汉封建论:周谷城、郑国淦(8)魏晋封建论:尚钺、王仲荦、何兹全、日知、赵俪生、王思治(9)中唐封建说:朱春荣(10)先秦封建说:瞿同祖3,新概念的提出: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社会、专制官僚社会);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和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世袭社会与选举社会、皇帝

5、官僚的中央集权制);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帝国时代的“历史大循环”,包括土地关系、工商业形态、汉民族更新和民族关系、农民起义和战争、行政建制的阶段性变更、法制演变、思想文化等);艾伯哈德中古时代中国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绅士社会);孙立平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周期中的重建机制(传统社会)4,冯天瑜封建考论四、中国古代官制的总特点1,因事设官,职能分殊2,君主专制,皇权日趋膨胀3,强本弱枝,中央集权日重4,等级分明5,官僚机制的运作方面,官、职、差遣的灵活运作6,佐属发达、系统日益庞大五、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沿革简史1,先秦时代:“方国时代”2,秦南北朝:约八百年

6、,“州郡时代”3,隋金:约七百年,“道路时代”4,元民国:近七百年,“行省时代”六、许倬云从历史看管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特征1,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管理模式A,封建制度麦当劳式的连锁网络B,郡县制度总公司与分公司式的树型网络C,羁縻制度代理行式的加盟网络D,理藩制度友行式的联盟网络2,中国历代王朝的管理模式A,汉代的子母叠合式B,唐代的双重结构C,宋代的垂直控制式D,金元清的点状驻防七、“前选举社会”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简史先秦“诸子学”以“温和的突破”为主,迎来学术全盛;秦汉经学以政治变动为生成演化之总枢纽,失落得学政不分;到了魏晋六朝,东西学理相荡,“玄学”独盛;迄于隋唐五代,集结“类书”,归总

7、学术,但创新不足。于是,“前选举社会”的传统学术出现了范式转换危机,这也就开启了中国学术步入“选举社会”的新课题,汉宋转折,也就缘此而生。八、古代区域文化与中国古史1,中国史前三大文化区海岱文化区(黄河下游、黄淮之间)、河洛文化(黄河中上游)、江汉文化(长江流域)2,西汉三大风俗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带、长城沿线地带、淮汉以南地带3,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山地文明、沿海文明4,三晋文化晋南地区是我国古史传说时代的文化政治中心;三晋地区是古代法治文化的摇篮九、中国古代史教材举例夏曾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翦伯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詹子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朱绍侯,福建人民出

8、版社1991年版;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雷依群、施铁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齐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赵毅、赵轶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晁福林、施建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十、顾颉刚、“古史辨派”与“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1,古史辨之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第一,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第二,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9、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2,童书业“古史分化演变说”与杨宽“神话演变分化说” (“杨守童疑”)3,钱穆“古史层累遗失说”4,打破“四大传统观念”民族出于一元之观念;地域向来一统之观念;古史人化之观念;古代为黄金世界之观念5,“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观”十一、“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10、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5月正式启动,目标就是建立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学年表。它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A,对传世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整理研究,特别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计算,推定其年代;B,对典型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工作,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碳14测年。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础,西周晚期是基础中的基础。其中,工程主要一项是: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经过5年的集体努力,2000年10月,正式公布新的夏

11、商周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初定夏代(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300前1046);中国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前841年向前推移到前1250年(武丁元年);另外,西周从武王到幽王的所有年代也有了更具体的划分。斯坦福大学教授Avid Nivison在纽约时报上称:“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其后,斯坦福大学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蒋祖棣写了题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十二、陈寅恪与“关中本位政策”1,“唐史三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2,“关中本位政策”的内涵与价值陈寅恪1941

12、年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收三篇文章: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它是指西魏时期,宇文泰根据现实环境所做的一些政策及措施。宇文泰和高欢皆是承“六镇鲜卑化”集团反对魏孝文帝汉化政策而兴起的人物,只是宇文泰所凭借的人才、地利,远在高欢之下,如果要与高欢抗争,一则须随顺当时鲜卑反对汉化的潮流,二则要有异于高齐的鲜卑化、西胡化,采取汉化的政策。而这种汉化,又须有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邺都及萧氏治下建康、江陵的文化系统。所以,宇文泰的办法,一是使苏绰、卢辩以汉人周官之文化比附鲜卑部落旧制,建立府兵制度;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以增军旅;改易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人

13、的郡望为关内郡望;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关陇本位政策的另一个表现是关陇文化本位政策,为与高齐、萧梁对抗,应有一个精神上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文化对策,以维系关陇地区胡汉诸族的人心,使之成为一家,所以,从思想文化上巩固关陇集团很是必要。他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是要把自己与鲜卑化的东魏和继承汉、魏、晋的梁朝区别开来。总之,就整个关陇本位政策而言,物质是主要的,文化是配合的。这套“关中本位政策”继续为隋唐两代所承袭,直至武则天时,代以进士科取士的方式,为统治集团引进新的山东士族,才逐渐打破这个集团的均势,而许多配合的制度也就渐次崩坏不行。此论一是破解了李唐皇

14、室的氏族之谜,证明李唐先祖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者冒牌货,并不是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而此宗冒认祖先公案的缘由,就源自从北周宇文泰到隋唐一直沿袭过来的“关中本位政策”,“关中本位政策”可以说是北周、隋、初唐的“国本”;自从武则天有意识地破坏“关中本位政策”,到唐玄宗时破坏已尽,地方力量膨胀,唐室从此衰落。二是分析了当时各民族 “汉化”与“胡化”进程,指出胡汉之分和种族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文化:汉人可以胡化,胡人也可以汉化。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后来的河北藩镇的强盛之因,皆在于他们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三是分析了唐朝中后期的朋党之争。执掌朝政的“关中集团”被武则天击溃后,一直受压

15、的山东士族势力和以科举博取功名的庶族势力趋势抬头:阀阅士族有家学渊源,门风优美,重经学而轻科举;庶族势力重词采,以科举得势。酣战多年的“牛李两党”,不是出于个人恩怨,也尽在于双方属于截然不同又相互对立的文化圈。此外,把持宫廷的宦官集团,则是出于四川、福建等地的“蛮夷”,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特殊势力。四是论述了“外族盛衰的连环性”。指出突厥、回纥、吐蕃、高丽、南诏等民族的兴衰,有的和唐朝有关系,有的和其它民族有关系,还有的纯属天灾人祸,并非全是唐朝之因果。但唐朝国运的盛衰与周边民族的影响密不可分,唐朝的灭亡,一方面固然是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地区,另一方面也和西南方向南诏民族的搔扰牵制大有关系。五是有便于考究商周与北朝隋唐历史的相似性十三、“唐宋变革论”1,提出:1910年,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虎次郎(18661934)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国“中世社会”的结束,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始。其表现在:A,贵族政治的衰废君主独裁的代兴B,君位的变化:稳定、贵族阶级的共有物臣民全体之公有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