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62542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习题大全(含实验)讲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单元 微小世界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4、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5、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6、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7、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

2、体。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1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微生物通

3、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2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 肉眼 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二单元 微小世界1、

4、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3、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4、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5、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生成麦芽糖6、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

5、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7、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8、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9、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10、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11、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12、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

6、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第三单元 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由西向东逆时针运转。2、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3、最早登月的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4、月相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5、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1、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2、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6、月球是

7、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5、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6、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这种说法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7、农历初一前后,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农历十五前后,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

8、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8、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前后,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9、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月全食、月偏食。10、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1、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12、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天空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就称为星座。13、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14、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

9、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15、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16、“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17、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18、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19、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20、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

10、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2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年初,“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今年10月“神舟”七号将发射,并实现我国首次宇航员太空行走,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1、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2、真正的垃圾添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3、焚烧垃圾的优点:占地小,使

11、垃圾减量,避免污染地下水;缺点会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造成二次污染。4、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5、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6、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7、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9、堆

12、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10、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1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2、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

13、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13、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1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14、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

15、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