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51961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 8.(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八章 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重点: 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乘数加速数模型,2,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凯恩斯:循环运动是指当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促使其上升的各种力量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而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向下之力最初也是逐渐扩大,互相加强,发展到极致,又会逐渐衰退,最后也让位于相反的力量,3,密切尔: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有很多经济活动的几乎同时扩张,继之以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而且是重复的出现,4,经济周期: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两者相互交替,使经济

2、总量螺旋式增长的经济现象,O,t,实际总产出,潜在GDP 增长的趋势线,萧条,复 苏,繁荣,衰 退,实际GDP,5,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 实际产出不可能沿着一条直线(即趋势线)增长,而是围绕趋势线上下波动式前进 从实际GDP曲线的波谷(或波峰)到紧挨的下一个波谷(或波峰)的区域为一个经济周期,6,一个经济周期通常分为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等四个阶段 在实际GDP曲线的波谷部分,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意味着经济处于萧条阶段 在实际GDP曲线的波峰部分,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意味着经济处于繁荣阶段 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阶段谓之复苏 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

3、阶段谓之衰退,7,经济周期的类型,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一个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将经济周期分为 长周期(长波) 中周期(中波) 短周期(短波),8,长周期,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根据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内的批发物价指数、利息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煤铁产量与消耗量等指标变动特点,发现有一种较长时间的循环,其平均长度大约为50年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三次长期波动,9,中周期,中周期指一个平均时间长度为8-10年的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 最初经济学家关注的并不是整个周期,而是衰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危机或恐慌,并且把恐慌当作一个独立的事件来加以研究 朱格拉

4、经过细致的研究后认为: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之一。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清算,它们依次反复出现便形成周期现象,其周期平均为910年。,10,短周期,短周期指平均时间长度约为40个月的周期,又称基钦周期 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的详细资料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实际上有大周期(Major Cycle)和小周期(Minor Cycle) 小周期平均时间长度为40个月 大周期则是若干小周期的总和,一个大周期可能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11,其他类型周期,库兹涅茨(美国,1930),中长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 熊彼特(美国,1939),综合周期:每一个50-60年的长周期

5、包括6个9-10年的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长度约40个月的短周期。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大约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18世纪80年代19世纪40年代,“纺织时代” 1842年1897年,“蒸汽机和钢铁时代” 1897年1949年,“电气化和汽车时代”,12,经济周期的原因,分析方面: 需求分析 供给分析 产生根源 外因论 内因论 学派观点 凯恩斯主义理论 非凯恩斯主义理论,13,消费不足论,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 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 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用于消费的部分不足,以致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 消费不足的根

6、源主要在于收入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富人储蓄过度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14,理论的发展 西斯蒙第洛贝尔图斯、俄国民粹派、激进经济学派(如斯威齐):从现存的分配关系出发,主张通过“第三者”即国家对收入分配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调节,最终解决收入分配不均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马尔萨斯凯恩斯、右派的后凯恩斯主义者现代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将提高工资看作是对经济稳定的主要威胁,因此,反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议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冻结工资,主张通过政府增加非生产性消费,积极影响投资需求,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减轻或消除经济危机,15,投资过度论,货币投资过度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引起投资过

7、度扩张和经济繁荣,破坏经济体系均衡,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或萧条的根本原因 非货币投资过度论:从生产过程本身解释危机,没有把货币或信用扩张当作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初动因,但是货币信用膨胀是经济扩张的必要条件,货币因素在投资扩张中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16,新发明、新发现和新市场的开发投资增加投资品需求增加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刺激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扩张刺激投资增加过度的投资带动资本品生产部门的快速发展 而消费比较稳定,并没有大幅度增长,生产消费品的产业不可能得到重视 经济扩张时,资本品生产部门的发展超过了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发展生产结构的失调最终会引起萧条和经济波动,17,纯货币危机论,把经济周期看

8、作一种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代表人物有现代货币主义领袖弗里德曼 货币信用的扩张或收缩起因于国家不正确的货币政策 经济波动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唯一的充分的原因,18,现代货币主义者:私人经济本来具有某种内在的稳定性。当私人经济受到外来冲击时,不免会暂时偏离平衡状态,出现小幅的波动,但它会自我调节,恢复均衡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积极地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私人经济,由于政策干预的时间选择上的错误和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政府往往是在经济复苏时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使用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不但没能稳

9、定私人经济,反而推波助澜,使经济波动的幅度更大,19,创新周期论,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中提出的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 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盈利的机会 “创新”的结果又为其它企业开辟了道路,其它企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 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厂商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膨胀,于是出现经济高涨和繁荣 当“创新”普遍化以后,盈利机会消失,对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经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20,心理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 代表人物庇古和凯恩斯 当某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经济高涨时,资本家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一般总会超过理性经济

10、思考下应有的程度,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繁荣 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觉察后,又会形成过度悲观的预期,进而导致投资大幅度减少,造成经济萧条 由于人们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交替出现,所以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周而复始,形成经济周期性波动,21,气候周期理论,太阳黑子论 代表人物:杰文斯 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大都是农业丰收的年份,而经济危机常出现在农业严重歉收的年份 1836、1847、1857和1866年曾出现经济危机,大约十年一次 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太阳每十年半出现一次黑点 太阳黑子周期性地造成恶劣的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影响了工商业,从而使整个经济周期性地出现衰退,22,政治

11、周期理论,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的结果,造成了扩张和衰退的交替出现 克雷默、诺德豪斯:运用民主国家总统选举和政党轮替来解释政治周期理论。政府为了当选连任,往往在大选年份到来之前采取扩张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人为地制造经济繁荣的局面,以争取更多的选票。可是,大选过后,新当选的总统往往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经济衰退,并把经济困难的责任推写给自己的前任,为以后自己竞选连任留下经济空间,23,乘数加速数模型,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交互作用的机制,分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模型 这一理论模型在西方经济学界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24,加速原理,乘

12、数原理:说明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 当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当投资下降时,国民收入成倍下降 各个宏观经济总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收入变化也会影响到投资,25,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在生产技术一定和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总产出的增长有赖于生产要素(即资本、劳动等)投入的增加 国民收入的增加需要相应地增加资本,而资本存量的变动来源于投资 国民收入的变动必然带来投资的变动 投资 I 是国民收入增量Y 的函数,26,用Kt 代表第 t 期资本增量,等于第 t 期的净投资 It ,即 It =Kt = Kt - Kt-1 Kt 表示第 t 期的资本存量 Kt-1 表示第 t-1 期的资本存量,27,第

13、t 期的总产出(国民收入)的增量 Yt 等于本期的国民收入 Yt 与上一期国民收入 Yt-1 之差 Yt = Yt -Yt-1,28,加速数: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存量 用 a 表示,则加速数 a 等于资本增量和产出增量的比率,29,投资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式: It = aYt = a ( Yt - Yt-1 ) 净投资It 是国民收入增量Yt 的函数 如果加速系数 a 保持不变,则本期的净投资It 与本期国民收入增量Yt 成正比 国民收入增量不变,净投资保持不变 国民收入增量上升,净投资加速上升 国民收入增量下降,净投资加速下降,30,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或更新投资) 第

14、 t 期总投资 = a ( Yt Yt-1 )+ 第 t 期折旧 如果加速数 a 为大于1的常数,那么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加必须超过产量的增加 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资本存量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技术不变 加速系数 a 固定不变,31,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根据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是相互关系的 这意味着任何局部的或单方面的外来冲击都有可能传递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周期性循环 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所描述的宏观经济体系中,投资变动处于冲击波传递机制的核心,32,假设某种新发现或发明的出现使投资增长,投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带动国民收入增加 当收入增加时,人们

15、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从而整个社会的商品和劳务销售量增加,通过加速数作用,企业销售额的增加会促进投资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投资的增长又促使国民收入增长以及销售量再次上升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投资不断扩大,并且二者相互加强,于是,整个社会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33,在短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经济不可能无限扩张,收入的增长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销售量也不再增长 根据加速原理,一旦销售量停止增长,投资就会下降为零 根据乘数原理,当投资下降时,国民收入会成倍减少,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 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减少使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下降又使得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 如此循环往复,投资和国

16、民收入会持续下降,社会经济便进入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34,收入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 在经济运行的低谷时期,由于企业不进行投资或负投资,资本设备逐年减少,资本存量最终会下降到与当时的国民收入相适应的水平 此时,虽然新增投资不会很多,甚至没有,但是总有部分企业会进行必要更新投资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始终大于零,所以,一旦投资有所增加,就会出现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的连锁反应,收入与投资将不断地上升,整个经济将随之逐步复苏,便开始一个新的经济周期,35,乘数加速数模型,萨缪尔森1939年:引入时间变量,得到动态凯恩斯模型,分析长期经济波动,36,37,随机游走理论,1982年纳尔逊和普洛瑟发现:经济增长的趋势线并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经常受到外来巨大冲击的持续影响,即总产出是上下波动、随机游走的 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具有持久的效用,会改变总产出的波动轨迹和变化趋势,38,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The Real-Business-Cycles Theory / RBC模型)是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