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43722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之重点难点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素材/高三总复习几何光学重难点分析一物、像移动速率与观像范围1物、像移动速率(1)平面镜由于平面镜成像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当平面镜不动,而只是物在镜前移动,则像与物的移动速率完全相同。但运动方向则不然。当物垂直镜面移动时,物与像的运动方向相反;当物平行面移动时,物与像的运动方向相同;当物与镜面成一夹角移动时,像也将与镜面成此夹角对称运动。若物不动,而平面镜移动,则需根据对称原理作图求解。(2)凸透镜当m1时,像的速率大于物的速率;当m1时,像的速率小于物的速率;当 m=1时,物与像的速率相等,一般有下式成立,即像=m物。2观察范围(1)平面镜由像点与平面镜边缘点的两条连线经透镜边缘后,会聚像

2、点的两条光线,交叉后延长所夹的范围内可看成像点。示例1 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前,如图2.13-1所示,当光源S不动,平面镜以速率沿水平OS方向向光源S平动,求光源S到像S的移动速度。分析指导 利用物像对称法作出开始时点光源S的像S,如图2.13-2所示。在t时间里,平面镜沿水平OS方向平移到S,则此时像与物重合、由像、物以镜面对称可知,此过 程中像S的运动方向必沿着SS方向(垂直于镜面)。因OS=t,则SS= t故像的速度=。示例2(1996年高考题)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的距离。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的

3、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过透镜所成的像点将(A)一直向右移动; (B)一直向左移动;(C)先向左移动,接着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动,接着向左移动。分析指导 本题是成像的规律和像移动速度相结合的问题。开始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像在二倍焦距以外,因为物距为一倍焦距时成像在无限远,而物距为2倍焦距时成像也在二倍焦距上,物点移动一倍焦距,而像点却移动了2倍焦距至无穷远这很大的距离,因而像的速率很大,物的速度很小。本题当透镜沿x轴方向移动到距光点为2倍焦距时,像距也为2倍焦距,此时物像距离最小,显然像是向左移动的。设此时像点在A处,若透镜继续向右移动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由于物像之间距离

4、大于4f焦距,又因为物点保持不动,则肯定像点会移到A点右侧,像点向右移动。故应选C。示例3 作出通过平面镜和凸透镜观察点光源和AB全貌的范围。分析指导 作出图2.13-3、图2.13-4、图2.13-5、图2.13-6、图2.13-7。通过上述5个实例,读者体会一下,应得到如下规律:首先依据成像规律或作图法作图,找出实像或虚像。其次,若实像把物体边缘的两点A、B可看到的区域分别确定出来,而互相重叠区域可看到AB全部的像;若虚像(点或物体)将其当作一个点或一个物体,将它的边缘与平面镜或透镜边缘相连接,依直线传播确定出相交区域,也能看到全部的像。不难看出,看到全部像的区域与平面镜和透镜的在大小尺寸

5、有关。二透镜公式的应用利用透镜公式、放大率公式进行计算,是本章的重要内容。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看懂题目内容; 一般按题意作出光路图,以图加深对题意的理解,以图为依据寻找解题的途径;分析题意; 弄清作图过程的关键是要弄清透镜的性质及光路遵循的规律,包括几何规律。随时不忘光的可逆原理;注意分析是否有多种可能;注意公式中各量的符号,两个公式的符号要一致。示例4 有一焦距为10厘米的透镜,要想得一个放大率为1/2的像和放大率为2倍的像,物应放在何处?并作图加以说明。分析指导 题目未指明何种透镜,但从放大率的角度对成像提出了要求。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加以分析、凸透镜、凹透镜皆有可能,同时还需注意成实

6、像和虚像两种可能。因此,可有以下四种情况: 放大率为的像,若是凸透镜,成实像,f=10cm,将 m = 代入公式 +=得出 += 故u1 = 30cm,如图2.13-9所示。 放大率为的像,若是凹透镜,则f=10cm,将 2 =u2 代入公式 =,得 故2 =10cm,如图2.13-10所示。 放大率为2倍的像时,m=2,只有凸像才能成倒立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凹透像不会成放大的像。对凸透镜f=10cm,若成实像, m=代入 ,得 , 则 u = 15cm,如图2.13-11所示。 放大率是2对凸透镜成虚像,将 4=24代入公式 =,得 =,, 故u4=5cm,如图2.13-12所示示例5

7、 有一个焦距为36厘米的凸透镜,在主轴上垂直放置一支蜡烛,得到一个放大率为4的虚像。如果想得到放大率为4的实像,蜡像方向移动?移动多少?(1997年高题)分析指导 先求出蜡烛的原位置。由放大率公式4 (1)得1=41(由于是虚像,故取像距为负)代入透镜公式 (2)1=再求蜡烛移动后的位置。由广大率公式得2=4u2 (3)由透镜成像公式 = (4)解得 u2=所以蜡烛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为 21=18cm三光的可逆性原理示例6 一束会聚光线射到凹透镜上。经过折射后交于主轴上一点A,A到光心距离为a,若将透镜取走,则光线会聚于主轴上的B点,B到光心的距离为b。试求出凹透镜的焦距。分析指

8、导 根据题意先作一光路图,如图2.13-14所示。设想在A点放一点光源,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A点发出的光可以逆着图上光线方向,从凹透镜向左射出,人眼在透镜的左边接受到逆着的出射光线,会看到B处的虚像(人以为是从B处发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物距为a,虚像距为b,则根据成像公式可得 则 f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当光线的方向反向时,它的传播路径不变,即光路是可逆的,这叫做光的可逆性。在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下,若把物放在像所在处,则成像在物所在处,即物与像的位置是可互换的。人们称这样的物像关系叫物像共轭,因此共轭关系是光的可逆性的一种具体表现。示例7 如图2.13-15所示,烛焰和光屏间的距离是L,在

9、它们中间放一个凸透镜。如果透镜放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屏上都能得到 清晰的烛焰的像,测得两位置之间的距离为d,试证明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f =。分析指导 u+f = (1)f = (2)将u2 = u1+d代入(2)式,得 f = (3)由(1) = (2)得u1(L1-u1) = (u1+d)(L-u1-d)则 u1 = (4)(4) 式代入(1)式,则得 f =另解; 利用光的可逆性原理,运用物像共轭关系;u1=2 ; 2=1-d; u1=L-u1-d; u1= (5)将此式直接代入(1)式中,得 f =f =光的可逆性原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简捷、明快的,让我们再举一例加以说明。示例8 某人透过

10、焦距为10厘米,直径为4.0厘米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厘米。他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纸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厘米,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0厘米处。问他至多能看到同一行上的几个完整的方格:答_。分析指导 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如图2.13-16所示,把接受光的眼睛E处,放一个点光源,u=,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很容易求出它的虚像在焦点F2处,=代入u =解出 =f从E发出的光成虚像在F2处,方格纸以为光是F2处发出来的,连接F2凸透镜边缘M、N交方格纸于A1B1F2A1B1=A1B1=8(cm)n=26.7。可以看到26个完整的格。四折射与全反射的作用示例9 图2.13-

11、19所示,圆柱形水筒,高度h=20cm,底面直径d=15cm,不装水时,眼睛从筒外侧沿筒的上端向筒观察,刚好能够看到筒壁深h1为175厘米的M点,保持眼睛位置不变,当使筒装满水时,刚好能看到筒底的边缘,求水的折射率。分析指导 根据光的可逆性,由水面上方空气射来的光束应到M处,经过水的折射后到圆筒的N处,故 n =五光路的控制与变化在几何光学中,利用不同光学元件的不同特点来控制光路,使光束的性质、方向、宽窄、上下发生变化、在生活、生产中具有实际价值,在物理问题中最典型是黑匣子问题。示例10 如图2.13-24所示,各方框中放入一个或两个光学元件,a、b表示入射线,a、b表示通过方框中元件反射或折

12、射后的出射光线,试填入适当的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分析指导 这类黑匣子问题,可考查发散思维能力,解题思路一般如下,入射光线由于在匣内遇到光学元件而改变传播方向,因此向匣内适当延长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相交处就是光路的转折点,光路的转折点就是光学元件应放的位置,再根据光路的变化情况就可以确定光学元件的种类,如图2.13-25所示。解这类问题,关键要求我们对各类光学元件的特点非常熟悉。如全反射棱镜可以使平行光线反射后平行于原方向反射射出;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可使光线偏折后平行于原方向射出(产生侧移);凸面镜可以使平行光线反射后成为不平行的发散光线。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使光线发散,焦点重合的凸透镜和

13、凹透镜组合和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使平行入射光线变宽或变窄,凹面镜可以使平行光反射后会聚等等。六作图方法的变化与提高示例11 如图2.13-29所示,给出了凹透镜L的一条出射光线AB,作出其入射光线。分析指导 对于几何光学作图题,最常用的是三条特殊的光线(平行于主轴,过光心,过焦点)作图法,如果遇到非特殊光线,可以设法把问题转化为特殊光线作图。解 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如把出射光线AB视为入射光线,作出其“出射光线AC”则CA就是AB的入射光线。在BA光线上任取一点D,作为设想的发光点,如图2.13-30所示,用平行于主轴和通过光心的两条特殊光线,求作D的像点D,则从D发出的光线DA经透镜折射后也

14、必然经过D,因而AD的方向就是BA“出射光线”方向,或者说,DA的延长线方向就是AB的入射线方向。这里有两条主要的规律: 物点、像点和光心三者必同在一条直线上,一个像点对应一个物点,同一发光点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必交于同一像点。 任何一束平行光线经透镜后都要会聚一点,凸透镜会聚在实焦点上,凹透镜反向延长会聚在虚焦点上。示例12 一条光线a与主轴不平行,分别斜射到一凸透镜和一凹透镜上,利用副轴、焦平面,作入射光线a的折射线。分析指导 对凸透镜,步骤是; 作平行于入射线a的副轴; 作另侧的实焦平面与副轴交于副焦点F; 将a光线与透镜的交点与F连接就是a的出射光线,如图2.13-31所示。对凹透镜:步骤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