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5735858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位二进制数的可控加法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1. 了解四位二进制数运算的基本原理,制定设计方案。2. 利用ISE软件进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完成逻辑仿真功能。3. 使用编译器将设计实现,下载到BASYS2实验板上进行调试和验证所设计的四位二进制数的运算。二、实验器材。1. Pentium计算机一台;2. BASYS2 实验板一只;三、实验方案。 1.基本功能。 实现了两个四位二进制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在输出端得出结果. 2.清零功能。 利用一个微动开关,在逻辑程序中表示出当按下微动开关后两个操作数都 变为零。再调用以前的加法程序,即可实现输出结果清零。 3.用数码管显示。 编写程序,将数值转

2、换为七段显示器显示。将运算结果输送到数码管中。值得注意的是四个数码管要显示不同的数字,就需要利用到人的视觉误差,做一些短暂的延时。 4.溢出显示。本实验中,设计的是一个无符号数加减法器,因而其共有两种溢出情况一,减法时,减数大于被减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比较大小进行溢出判断;二,加法时,被操作数之和大于15。判断进位,如果进位为1则显示溢出, 若反之,则不显示。四、实验原理图。 5、 实验模块说明及部分代码。 1.add1部分。将输入的两个操作数相加并判断大小。相加结果放在led中,进位放在carry中。 led0=num10num20;carry0=num10&num20;led1=num

3、11num21carry0;carry1=(num11&num21)|(carry0&(num11num21);led2=num12num22carry1;carry2=(num12&num22)|(carry1&(num12num22);led3=num13num23carry2;if(add)begincarry3=(num13&num23)|(carry2&(num13num23);endif(sub)beginif(compare)carry3=1;elsecarry3=(num13&num23)|(carry2&(num13num23)&(sub); 2.seg7ment。输入数值,

4、用七段显示器进行显示。 case (num) 0:a_to_g=7b0000001; 1:a_to_g=7b1001111; hE:a_to_g=7b0110000; 3.AA部分(主模块)。实现其余功能,包括判断溢出,清零,输送显示等。 清零: if (clr)begin num11=4b0000;num22=4b0000; 溢出判断: if(carry3) begin an1=4b0001; num=hE;6、 实验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利用微动开关输入时如果利用if(x)和if(x)来判断,按下去能显示正确结果,抬起来就会出错。这是由于微动开关按下去是1,抬起来是0造成的。利用几个并

5、列的if语句对不同变量进行判断可以解决此问题,如:if (sub)beginnum11=sw1; num22=sw2+4b0001; end if (add)beginnum11=sw1; num22=sw2; end if (clr)begin num11=4b0000;num22=4b0000;2. 数码管显示,理论上若四个都被触动则会显示相同的数值,所以可每次触动一个,循环显示,利用人的视觉误差产生四个显示不同数值的效果。3.一个变量在多个always块中被赋值会出错。 解决办法:尽量将所有的判断条件都放在一个always里面 7、 实验心得体会。1.当完全不熟悉一种编程语言时,适当参考

6、示例代码是非常必要的。在完成数码管显示过程中,我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编写代码,但不仅出错,而且代码冗长复杂。后来我参考了课上老师给的示例代码,最终理清了思路。2.在调试程序时,上板测验的过程中一点要耐心并细心,如果不知道到底哪里出错,可以先将一部分代码注释,一点一点排除错误。3.实验过程中可以先做基础,在一点点的添加拓展内容,但需要我们理清每个模块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4.通过这次实验我还明白,一门编程语言的学习不能只看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多多应用,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verilog,但通过这几天的不断摸索,已经对verilog有了相当一部分的了解,我想后续的学习过程,也应该多以实践为主。5.最后非常感谢实验前老师的耐心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