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57300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摘 要】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语文界有识之士很早就公开倡导语感教学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语感教学开始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语感虽然具有不可捉摸性,但也绝非不可知,在进行语感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吟咏、揣摩咀嚼、实践训练、体验感受四个环节实现语感的积累、内化、形成与深化。【关键词】语感;诵读吟咏;揣摩咀嚼;实践训练;体验感受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

2、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近些年来,语感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新课标”就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2一 、诵读吟咏,积累语感。古人说 “读书白遍,其义自见” ,今人虽不能如古人说的这样去读书,但多读还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就曾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也说,当

3、老师吟到得意之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时,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正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是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只要反复诵读吟咏,就能让学生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从感性上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吟咏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学生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也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是培养语感

4、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但也只有掌握了诵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所以,教师必3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再现作者的语调和语气,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愫和作品的意境。如读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悲怆美” 。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则应强调高昂激

5、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这样的表情朗读,是变学生被动为主动的语感实践,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表情朗读得好,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作品中有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最高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全靠学生的自我参悟,是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训练学生表情朗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来促进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是在教学诗歌和抒情散文时,要特别注重范读和美读。通过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心耳并得,得到深切的了解。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

6、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4候传达出来,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趣味或受用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朱作人说得好:“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积累语感。 二、揣摩咀嚼,内化语感。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点出了揣摩咀嚼的重要性。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鼓励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

7、言大义” ,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语法规则以“格”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下来,内化语感。1.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摩之后才能提出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揣摩之后才能明白它是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5又写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2.让学生依据语境,揣摩语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 阿Q 正传中,写举人老爷在革命党进城前,送衣箱到未庄,有这样一句话:“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 ”其中对“乡下人睡得熟”的理解就有必要联系小说中对

8、未庄及其人员的描写,联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反映来充分体察语境,仔细揣摩。3.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老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 。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4.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学生的想象力,形成感性和理性相通融的悟性,从而进入认知的境界,意会言语。如琵琶行 ,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的一段,是运用诗歌描写音乐的名段,极其精彩。其用词的传神,比喻的贴切,意境的高妙

9、,简直非言辞所能表达。如果不开启学生的想象,就很难具体地感受到音乐的形象,产生领悟的能力。当然,这种想象创意,并不局限于散文和诗歌的教学,议论文乃至说明文的教学也应如此。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 ,不进入作者特定的境界,没有形象思维,也是无法读懂读好的。6三、实践训练,形成语感。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语感的培养,还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的地位。1.开展“ 听说”训练。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文复述、故事会、朗诵比赛、即

10、兴演讲、辩论会等等,让学生经常性地进行语言交流,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增强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训炼了语感。2.着力“ 读写”训练。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就是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写” ,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等

11、,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激发自身的7语言积淀,促进语感的形成。四、体验感受,深化语感。语感问题,说到底是对生活真味的一种体味,要真正培养语感,还必须随时留心周围丰富的生活。如果说,教师的语感教学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范例的话,那么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最广阔的课堂应该是生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语境,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去学习语言,直接从生活中摄取语言的营养,不断地充实自我,深化语感。 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积累,才能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充分调动自己的储备,生发联想,展开想象,深入领会和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提高自己的语感水平。也只有留心生活,才能做到 “我手写我心” ,创造出表情达意准确细腻的作品来,实现语感的飞跃。总而言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8【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 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王尚文.语感论M.第 2 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