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688726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 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 教

2、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运兴衰,系于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我国的扫盲工作成就巨大,那么现在我国还有没有文盲了呢?其实,经过时间的推移,文盲的定义标准经历了一些变化。目前,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

3、: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目前,我国在巩固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也将放在扫除功能型文盲上,努力在社会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学习现代社会符号。如果说扫盲教育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是人生基石,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

4、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来源: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而90年代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又把义务教育作为其重要环节,使义务教育具有了战略地位。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第29课1(2014北京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

5、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D中国基本普及高等教育3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4“,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

6、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5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自告奋勇抓教育,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教学秩序和高考制度提出发展教育的“211工程”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

7、教A BC D6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71958年出生的李跃进一直与同龄人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最早可能会在()A1976年 B1977年C1978年 D1981年8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

8、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答案】D9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101998年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是()文革后恢复高考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教育大革命”A BC D1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A实施“

9、教育大革命”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12“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13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

10、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材料一中体现的中国的教育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2)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的重点之一。(3)根据材料二提出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

11、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材料二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

12、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材料三为庆祝全国科学会议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下图中自左至右为: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Times oX ?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事业

13、取得成功D中国基本普及高等教育3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1)据材料一和图一、图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2)据材料二归纳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建国初期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 第六单元第29课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十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B、C、D各项都是在这之后,即改革开放以后的措施,均可排除。故应选A。2【答案】B【解析】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可以排除A、C两项;D项是现代中国也没有达到的,故选B项。3【答案】B【解析】与“希望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