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687984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人格差异与学习、性格的含义与学习关系【教学重点】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人格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自学辅导法【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v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里一个关键词,整个生命进程,你们要看过发展心理学,前面有两个字,儿童发展心理学,最早的时候我们讲发展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0到18岁这个阶段,现在去书店买发展心理学前面也多两个字毕生发展心理学,我们现在强调心

2、理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整上生命进程从出生一直到死亡这样的一段都在经历着心理的发展,而且心理发展是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认知变化,又包括人格发展等变化。多个方面,还社会化,比如认知的发展,小孩子的思维想象,记忆力都比较差,慢慢的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再比如人格还有道德,比如三岁的孩子,好坏不分的,最头疼的没法跟他讲道理,他的是他的,别人的也是他的,所有的东西到他手上就是我的了。实际是上他道德发展和社会化必经的一个阶段。慢慢长大,他就懂事了。发展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发展是持久时间长久的变化发展是适应性的变化发展是获得和丧失的并存v 人的心理发展是否到成年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呢

3、?还是终身不断发展呢?v 巴尔特斯(Baltes)于1987年系统地提出了毕生发展观,并于1999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效率都是不相同的。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 v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v 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v 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

4、个一生的心理变化(毕生发展)。v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n 认知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n 语言发展: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n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发展以及认知的发展四个方面。事实上也可以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个体的生长和成

5、熟,受生理规律的支配,是遗传带来的变化,随时间的进展自然发生。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个体心理发展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遗传和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在生物界,遗传是一种普遍属性,使得生物前后代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所谓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通过遗传,子代就从亲代那里获得了亲代的生物特征,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及机能等。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人的心理是人的

6、神经系统的机能。个体心理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所获得的遗传素质。由于遗传,儿童保持了种族的生物特征与行为模式,并决定了个体间的生物学差异,使不同个体在自己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心理,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遗传素质这个物质前提,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有一种遗传疾病,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发生了畸变,即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个染色体,这样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称为“先天愚”,不论后天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成为正常人。个体所获得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机能,同一天出生的儿童,即便是双胞胎,他们在后天环境中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

7、会有所差异。一个具有极好遗传素质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可能会明显地优于其他正常儿童。众所周知的那些“神童”,他们之所以心理发展的速度快、水平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正常儿童所不具备的极好的遗传素质。不论遗传素质对个体心理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它仅仅是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前提),使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了某种可能性,切不可片面地夸大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成熟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所依存的内部生理条件,它是一种先天决定的、相对不依赖于环境的机体变化的生长发育。个体的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状况,是其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心

8、理的发展就是伴随着生理成熟而逐步实现的。个体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顺序,不同系统的器官成熟的早晚和不同时期发育的速度都有差异。神经系统在出生后前几年成熟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生殖系统则相反,出生后成熟速度慢,到十一二岁后迅速发育;肌肉、骨骼等系统的成熟是出生前几年发育速度很快,然后减慢,后来又进入一个快速发育时期直到完全成熟。不仅如此,各系统内部,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各种分析器和皮质各部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个体的生理成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相对于学习而言,个体的生理成熟是进行某种学习的必备条件。例如,十二个月左右的婴儿,骨骼的成熟为他学习走路提供

9、条件,发音系统的成熟为他学习语言提供条件。尤其是个体神经系统的成熟,是他们心理机能完善的重要条件。个体心理的发展总是伴随生理成熟实现的。在发展心理学历史上,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A. L. Gesell)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成熟论”,这张观点认为个体的生理成熟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会自然而然地发展。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T和G进行了实验研究,他首先对这对双生子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发现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相近。到这对双生子出生后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而对G却不作任何训练。经过6周后,T比G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53周时

10、,G发育到能够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进行集中训练,结果发现只经过了少量训练,G就达到了T的成熟水平。格塞尔进一步观察发现,在55周时,这两个孩子的能力水平已没有差异了。据此,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取决于生理成熟。这就片面地夸大了生理成熟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素质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生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特别是由其所从事的活动或实践决定

11、的。也就是说,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女,如果放在不同环境中抚养,接受不同的教育,会获得截然不同的心理面貌;而遗传因素不太相同的异卵双生子女,如果在同一环境中抚养,接受相同的教育,却可能获得类似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说明,心理朝什么方向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心理的内容和范围、心理品质的好坏及对遗传因素的改造程度,都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个体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儿童心理发展尽管有共同之处,但是又有其质的差异。同样地,在一个国家里,由于社会

12、变革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所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在心理发展上有着本质上的继承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性。社会生活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个体知识、智力的发展,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理想、世界观的形成等主要是由教育、特别是由学校教育决定的。当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在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但个体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的。从受精卵开始,个体就与环境发生动力的交互作用。但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表现方式不同

13、。(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我们的发展JI是在BA山坡,又是在走楼梯。人格发展有量变到质变的程度。比如“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特别是小孩,你会发现变化非常显著。这就是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的的结果。发展是有方向的,不可超跃的,比如有一个低级互高级这样一个方向。同时是不平HENG的。发展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是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时发展呢?相互的速度和加速度是不是一样的呢?不一样,有的发展快,有些慢。比如说记忆力,而思维要到更晚才完善。发展是按照一个模式发展的,但每个人的速率和达到的水平又是非常不同的。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

14、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图2-1 个体动作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

15、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三四年级是孩子成长的转折期,家长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各种特征,调整教育方式。小学6年,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一、二年级,遇到的是幼小衔接困惑;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是第二阶段,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独立意识强了,家长要特别重视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五、六年级,孩子处于人生理想的朦胧期,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三、四年级开始,孩子从儿童渐成少年,从幼稚走向半成熟,这个阶段,孩子不像一二年级,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会马上表态。三、四年级的孩子会想一想,然后再得出结论,很多时候跟老师想的都不一样。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一旦老师批评,他们会辩解。父母的安排,他们会反抗,有自己的一套。这时候很多家长会说,自己孩子一、二年级很听话的,怎么现在越来越不听话,有时还对着干。事实上,孩子到了中年级,心理发生变化,而家长还停留在原先的思维上。家长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现在孩子的教育。三、四年级要开始加强集体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合作,同时给孩子独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