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1943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他们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2、联合国 联合国不是站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美中苏英在敦巴顿橡胶树园召开会议,草拟联合国宪章,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有50个国家,51个国家成为创始会员国主要机构有:大会、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还组建了一些其他的专门机构,总部设于纽约,开建联合国大厦,1946年1月10至2月14日联合国第一届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联合国对于稳定秩序,处理矛盾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缓和和调节作用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对纳粹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经过长达10个月的审讯,判处戈林等12名首要战犯绞刑、7人徒刑,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法庭正式闭庭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4、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宣称世界已分成两个敌对营垒,诬指极权主义和民族民主革命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要求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要求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5、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1947年6月由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对外援助法》,美国拨款100余亿美元援助欧洲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对促进战后西欧的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控制了西欧。
还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堡垒,促进西欧贸易和支付自由化,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6、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这就是“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在“第四点计划”下,美国打着援助不发达地区的旗号,以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行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实同时,“第四点计划”也给美国带来了长远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作为扩张工具,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为本国的垄断资本带来滚滚红利;对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7、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荷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北大西洋公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行动“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公约在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建立这是美国所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它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北约的建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8、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为对抗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5月,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阿尔巴利亚在华沙签订了《华沙条约》,有效期二十年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规定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解散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华约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9、冷战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10、蒙巴顿方案 1947年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两国均获自治领地位,各土邦可自己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独立法》8月印巴分别成立自治领,正式实行分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不过《印度独立法》规定的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11、纳赛尔 埃及的第二任总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领导人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他曾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倡导者他在职期间,苏联援建的阿斯旺高水坝于1968年开始发电;现代化生活开始进入农村;工业化速度加快;进行了土地改革,限制个人占有土地数量;反对贪污腐化收到部分成效;使妇女享有更多权利;培育埃及新人以替代西方人员在外交方面他和铁托、尼赫鲁一起提倡不结盟他拒绝承认以色列1956、1967年两次爆发阿以战争,埃及失败 12、非洲独立年13哥穆尔卡 波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6-1970)16岁就参加青年社会主义运动,中年时代曾一度因反对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被免去总书记职位,被排除出政局并遭到迫害,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终于被恢复名誉,重新成为波兰党和国家的领袖,反对苏联利用波兹南事件干涉波兰内政,维护了波兰的独立,后因经济改革不利于1970年下台。
14、不结盟运动 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下,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 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结盟运动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级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15、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其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退出北约,支持发展核武器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已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6、纳尔逊·曼德拉 南非首位黑人总统(任期:1994年-1999年),被尊为南非国父。
1918年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1961年创建军事组织——民族之矛,此后开展秘密武装斗争他反对种族隔离,是民族之矛的领袖,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关入狱27年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他进行了长达50年(1944—199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成为总统,之后成为南非终身名誉总统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被南非广播公司票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17、水门事件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并最终导致了总统尼克松的下台1972年美国大选尼克松成功连任后,不久在竞选期间的“水门事件”被揭发出来1972年6月,共和党总统竞选委员会派人潜入民主党总部水门公寓办公室企图安装窃听器,侦查政敌的竞选活动,被当场抓捕,事后,共产党总统竭力掩盖事实真相,国会两院决定弹劾总统,尼克松迫于压力与1974年8月8日宣布辞职,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宣布不再追究尼克松的责任,事件结束 18、七十七国集团 60年代以后形成的发展中国家集团,是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1964年3月23日至6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宣言》,谴责了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与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开会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便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对策此后,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但任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布拉格之春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政治上实行党政分离,经济上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社会”该纲领明显地表现出捷克斯洛伐克要求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的倾向这场运动直到 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才告终 20、本·古里安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生于波兰,1906年移居巴勒斯坦曾在土耳其求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与发起组织犹太军团,参加攻占巴勒斯坦的战役1935年任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兼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负责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猛烈抨击希特勒消灭犹太人的政策1942年5月在纽约公开呼吁战后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战后长期任以色列总理21、麦卡锡主义 1950年美国出现的运动。
1950年2月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表演说,指控国务院里有共产党人演说发表后,得到一些垄断财团、右翼社会势力和组织的支持共和党人把麦卡锡作为攻击杜鲁门政府和民主党人的党派斗争工具而大力支持从1950年3月开始,麦卡锡利用职权,对许多组织和个人进行关于“共产主义渗透”调查,成千上万人以莫须有罪名受到迫害,甚至包括政府要员和共和党内的一些人,从而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也遭到民主党和共和党内艾森豪威尔派的反对1954年12月2日,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丢掉了他的所有职务从此,麦卡锡主义作为美国政治生活中极端反民主的潮流而载入美国史册22、、尼克松主义 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住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新队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23、波兹南事件 1956年波兰波兹南发生的一起工人示威游行的重大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