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古代的经济政策,4,课,人教课标版,,,Contents Page,目 录 页,,,,知识点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知识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1)一切土地属于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国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1)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商鞅变法,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均田制,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轻巧识记,(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 ①战国时期: 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 ,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商鞅变法,专卖制度,(1)明朝的“海禁” 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易错提醒,主题一: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史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导读 史料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会导致国家贫弱史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导读 史料反映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利用国家法令打击商人史料三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海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导读 史料表明清政府严格管理手工业,限制出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2014.天津高考,节选) 史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史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1)指出史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答案 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探究,(2)指出史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答案 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探究,主题二: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史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导读 史料一反映大量资本投向土地,影响资本积累史料二反映海禁政策的恶果,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史料三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税,直接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史料 (2013.浙江高考,节选)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史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答案 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探究,1.(2014.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二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受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 A项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 B、C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D,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 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 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 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 D,3.(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限制商人经营何种行业,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出严令商人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4.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解析 概括材料可知说的是海禁政策,因而选D项。
A项从表述上分析,是说的目的,不是影响另外还错在清代的海禁是针对郑成功的 B项错,将边海居民移入内地,实际上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项错,此措施是为了孤立郑成功,但不能因此使郑氏投降,最终还是靠武力解决 答案 D,5.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解析 从表格信息看,清朝康熙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天津关税、海税以及山海关关税税收收入呈增长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实际上是清代“海禁”政策松弛的结果,故选C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