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595559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发表时间:2009-02-08 发表者:周建中 (访问人次:1679)摘要 目前检测、识别易破裂和容易形成血栓的斑块的心导管侵人性的检查方法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血管内镜检查、光相干层析成像、血管内温度图、光谱分析等技术,其中有一些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一些在临床试验中应用,其结果令人鼓舞。关键词不稳定斑块;冠状血管造影术;超声检查,介人性导管检查技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周建中临床上,不稳定斑块被急性冠脉综合征所定义,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Q波心肌梗死或心性猝死被认为是具有基本细胞学机理和病理学特点的临床表现的统一体 , 。不稳定斑块是

2、指具有中等狭窄且倾向破裂或溃疡的的一亚组,它常常可以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从过去以缓解胸痛症状至寻找预防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不稳定斑块,冠心病的防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将其分为六型1(见表1)。此分类描述杀手。心血管研究已经倾向寻找在斑块死的斑块是影像学诊断的最终目的。本了斑块从最初形成到发展的过程。早期破裂前识别出高危斑块策略。这些技术综述主要是总结目前识别不稳定斑块的损伤到损伤型是潜在可逆的。 型和va型分别称为粥样硬化和纤维粥样硬化,它们可进展为血管完全阻塞或VI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病理学分损伤,即斑块破裂、溃疡、血肿或出血、血判定不稳定斑块即处于高危状态可导致类已由美国心脏病学

3、会在St ry基础上栓形成。从预期的观点来看,IV和V 目前识别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检查方法有:血液学标志物、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包括经食道超声、多排CT、MRI等)和侵人性检查方法。血清学指标是通过测定斑块内炎性标志物进而预测斑块破裂的指标,但容易受全身其他脏器炎症反应的影响,特异性比较低,目前临床应用价值不肯定。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可以确定管腔直径、斑块的体积和厚度,有的可以检测斑块组织中脂质和钙质的含量,但容易受伪影的影响,不直观。本综述主要是总结目前识别不稳定斑块的侵入性技术的发展和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血液学标志物: 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升高。作为急性期反应蛋白的

4、成分之一, 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与冠心病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兴趣。近年研究发现, UA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淀粉酶A水平明显升高, 两者水平代表了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其升高是炎性细胞激活后产生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刺激肝脏合成增加所致。CRP浓度越高则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检测外周血CRP浓度对UA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UA发作时血清MMP-2、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SA)及对照组, 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者入院时血清MMP-2、CRP水平明显增高,而UA病情稳定后血清MMP-2、CRP水平明显降

5、低, 提示:血清MMP-2、CRP、白介素6(IL-6)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斑块是否稳定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指标.一,血液学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清炎性标志物来代表斑块内炎性标志物进而预测斑块破裂的指标,但容易受全身其他脏器炎症反应的影响,特异性比较低,目前临床应用价值不肯定,主要用于科研和动物实验。二,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包括经食道超声、多排CT、MRI等):三介人性导管检查技术(一)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能够通过管腔显影,部分显示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包括斑块的偏心性,斑块破裂留下的溃疡(DSA上显示为龛影)、血栓以及不规则管腔,甚至冠状动脉夹层等。但是

6、冠状动脉造影时所看到的影像学改变只是病变的轮廓和影子,而不能直接提供血管壁内结构信息,并不是真正的病理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只是根据影像学的改变推测病理改变。且冠状动脉造影的分辨率较低(500um),导致冠脉造影所显示的影像常与病理解剖的实际结果有很大差异,导致诊断的误差。(二) 血管内超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分辨率有了提高,可以达到1lOum,能够对人体血管腔及血管壁的形态改变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由于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差别,导致超声回声不同,富含脂质的斑块、纤维斑块和纤维钙化斑块的回声强度依次递增1。超声诊断钙化病变的敏感

7、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和97 ,是冠状动脉造影的3倍,然而,由于钙化病变的回声反射作用,引起其后声影现象,使得邻近组织的影像模糊。IVUS发现斑块含脂肪和薄纤维帽说明斑块易于破裂,斑块撕裂处有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征性改变。然而IVUS对脂质核心和血栓的敏感性低。已经研究了多种技术来增加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能力。在IVUS基础上建立的血管弹性图(vascular elastography)技术应用反射的回声对管壁和斑块组织进行弹性分析,进而可对斑块破裂做出预测,有望成为一种可靠、实用的不稳定斑块检测技术。最近,动物体内研究证实了IVUS血管弹性图识别富含脂质斑块的有效性,并表明在识别斑

8、块内部巨噬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为92。虽然在识别斑块成分上有了明显改进,但是它还不能用来识别正常冠状动脉和早期病变和进展的纤维斑块。IVUS成像最大的困难首先是超声导管与血管有时不能保持良好的同轴性,探测平面呈椭圆形时导致对血管面积和直径的错误估价。机械超声导管的不均匀旋转可产生角度误差,使图像失真。由于IVUS的超声导管内含有换能器,使得导管相对粗大和昂贵。理想的方法是将导管设计成指引导丝的形式,这样介入治疗时用的装置(如球囊、支架等)可以应用IVUS导丝交换,减少操作的复杂性,但是,到目前为止,设计IVUS导丝的努力都没有成功。血管内超声对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尽管冠脉造影仍是目前了解冠脉狭

9、窄程度的金标准。但它在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上却有一定的局限。而血管内超声得到的是冠脉的横断解剖图像可准确地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和形态、管壁的解剖结构和斑块的特征。使冠脉造影难以评价的图像,如弥漫性血管病变、开口或分又病变、偏心斑块等的诊断成为可能,超声的穿透特性提供了斑块的独特图像,而不止是管腔的变化9IVUS对不稳定斑块的判别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通过IVUS显示的斑块特征判别不稳定斑块IVUS可根据斑块超声回声的强弱,以血管壁外膜回声为标准,对斑块进行定性诊断【10】。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冠脉内不稳定斑块表现为低回声的“软斑块”;稳定性斑块则表现为高回声的“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

10、11。通过斑块的钙化程度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根据斑块内钙化在血管壁内分布位置将钙化斑块分为浅表钙化、深部钙化和混合钙化。又根据钙化分布的范围及程度将其分为V度:0度,无钙化;I度,在90度弧度范围内;度,在91- 180度弧度范围内;IlI度在180一270度弧度范围内;1V度,在271。一360度。弧度范围内。IVUS在检测斑块的钙化及程度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钙化更常见于稳定斑块,根据钙化的信息可判定斑块的稳定性。通过冠脉的重构类型判定斑块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病理生理和IVUS的发展,斑块形态和冠脉血管重构等与斑块稳定性相关的结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认识。斑块破裂从根本上都是由斑块内

11、在特性和外力(包括剪切力和血管壁的张力)作用所触发。由IVUS和冠脉内压力所测得的斑块的膨胀性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观察斑块处血管扩张与斑块变化.3 冠状动脉内血管镜检查:冠状动脉内血管镜检查(coronary angoscopy)是把一个内镜导人冠状动脉的系统。早期的冠状动脉内窥镜由于其直径较大,应用受到限制,但采用新的光纤导管后,冠状动脉内窥镜的直径明显减小,能直接观察到几乎所有的冠状动脉及静脉桥血管腔表面的情况。粥样斑块的表现是斑块色泽有别于正常的灰白色而呈黄色、白色或混合色,表面凹凸不平或向腔内突起,内膜断裂或起伏不平。冠状动脉内血管镜检查可提供判定斑块稳定性的图像资料,白色病变表示斑块

12、含脂质少,硬或有高弹力;黄色病变表示斑块内富含脂质,是不稳定斑块;光亮的黄色斑块可能提示斑块有大的脂核和薄的纤维帽,提示破裂高危,将会形成血栓 4。在PCI时观察到黄色斑块是术后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5。但由于斑块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呈现黄色,同时并不是所有饱含脂质的斑块必然破裂或有血栓形成,故此标准可能缺乏充分的特异性。由于血管镜导管较粗不能穿过狭窄病变处,也不能进入小血管(2mm)内,而且需要在近端使用球囊阻断血流,或反复用盐水冲洗以代替不透光的血液,使得其应用受到了明显的限制。且它只能看到血管表面的改变,不能提供深层的组织结构,虽然斑块内部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在血管壁表面得到反映。4

1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光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模式,它将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应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OCT技术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OCT技术的原理与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ltrasound,IVUS)原理有些类似,只是以红外光波替代了声波,主要用于生物组织内部微结构特性及多种光学性质的测量。它可将测量结果直接显示成样品内部结构,

14、还可用光学手段突出不同的测试量,从而多层次测定生物组织结构及成分。所以OCT在医学上被称为“光学活检”。它是使用能量束在血管内进行360度周向扫描,获得血管横断面图像。OCT技术是采用低相干的近红外光线从组织反射回来的不同光学特征进行组织分析成像,OCT成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分辨率,到目前为止,它是最高分辨率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分辨率大约为10um,比血管内超声成像分辨率高10倍,接近观察到组织水平。该系统最终能用以识别亚细胞结构。高分辨率使光相干层析成像能更好地分清脂质核心和内膜面,从而能测量纤维帽的厚度,观察脂质核心的大小,斑块表层的糜烂和血小板、巨噬细胞聚集或纤维蛋白沉积,斑块帽裂隙等6

15、OCT成像导管与血管内超声导管比较,OCT 导管内仅有单一光纤维组成,不需要传感器,因而成像导管小,目前最小导管直径为0014英寸。OCT的组织穿透力只有2mm左右,但已经足以用来分析粥样斑块。Jang等人比较了OCT和IVUS在识别斑块的能力,发现OCT可以同时识别纤维性和钙化性斑块形态 7。OCT的分辨率明显高于IVUS,可以发现IVUS不能识别的内膜增生,这个实验显示了OCT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在识别不稳定斑块方面的优势。Yabushita等在2002年对尸解获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节段进行OCT成像建立了纤维斑块、纤维钙化斑块和富含脂质斑块等3个类型斑块的图像标准。纤维斑块的OCT成像特征

16、是均一的强信号区;纤维钙化斑块的特征是边界很好勾画轮廓的弱信号区;富含脂质斑块的特征是边界模糊的弱信号区。以此为标准对其余307个节段进行OCT成像检查,检测纤维斑块的敏感性为7179 、特异性为97 98,纤维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95 96,特异性97,富含脂质斑块的敏感性为9094,特异性9o 92。认为OCT成像对检测3种类型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非常高,为患者冠状动脉内OCT成像的评价提供了基础。随着有关OCT基础研究资料的增加,人们对OCT技术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入,并在活体动物上的研究也取得了高清晰良好图像。1999年Fujimoto等用l套探头直径27 F (097mm)的导管OCT成像系统,在新西兰大白鼠的腹主动脉进行在体实验,使用超短脉冲激光作为光源以成像。因为血液对信号的衰减作用,成像过程需要注射盐水,研究结果表明OCT成像技术可明确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