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知识大全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5573976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瘟知识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猪瘟知识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猪瘟知识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猪瘟知识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猪瘟知识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瘟知识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瘟知识大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

2、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

3、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先天性持续感染猪对HCV不产生中和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性。4、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长的21d。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

4、天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最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性(温和型)或不明显型等类型。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头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低达3000/mm3。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至多几天内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

5、常见。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粘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l3天,死亡率达100%。较为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排出粪球状,附有带血的粘液或粘膜,发病57天后腹泻,一直到死。有的病猪初期即可出现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有的发生呕吐。在外阴部、腹下、四肢内侧薄皮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程长的出血斑互相

6、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坏死区。在公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排尿时流出异臭浑浊且有沉淀物的尿液。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亚急性型:病程长,可达2130d。症状与急性型相似,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扁桃体肿胀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见到。病猪行走摇晃,后躯无力,站立困难,以死亡转归。慢性型猪瘟:多出现在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也可能发生在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病程可以分为3期。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

7、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慢性猪瘟部分病猪可存活100d以上。慢性猪瘟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瘀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部分肥猪经1

8、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失去经济价值。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为轻微,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肾、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l2处小梗死灶。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用多种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可查出猪瘟抗原。迟发性(late-onset)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胚胎感染低毒HCV,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

9、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常见皮肤出血,且初生仔猪死亡率高。非典型猪瘟:近年在我国一些地区散发,又称为温和型猪瘟。发病率不高,病势较为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表现症状。多呈隐性带毒,经调查,带毒率范围一般为320,高者可达33以上,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死亡率低,有调查显示成年猪的死亡率为2124,有时还发生在通过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多呈散发性,很少成片发生,流行速度缓慢,但是由于我国养猪饲养量巨大,其经济损失依然十分严重。中小猪及哺乳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带毒母猪所产仔猪

10、的猪瘟病毒带毒率为66100不等,而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病理上,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也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轻者充血水肿,病程5d以上者,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个别呈扣状溃疡。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发生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可见个别雏形溃疡,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胆囊多胀大,胆汁浓稠,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或出血乃至溃疡。临床上病猪症状轻且不典型,缺乏典型的急性发

11、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通常体温仅升高05l,一般在40左右。潜伏期可达2030天以上,有的病程长达几个月都不发病,但表现为僵猪,发育停滞。有的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僵猪多伴有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皮肤干性坏疽脱落后新生瘢痕无色素而呈现“花皮猪”; 到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附关节肿大。发病期伴有精神不振,口渴,喜喝脏水、泥浆等。在发病前、中期白细胞总数稍有下降,但不明显,降至4000毫米3以下者几乎没有,仅比正常值略低,淋巴球增多在人工病例第8天较明显(8l),自然病例后期可达79,中期不明显。有的感染带毒者几乎就没有临床症状。从这类病猪可分离到毒力弱的猪瘟病

12、毒,但经易感猪传几代后,则毒力增强,经ELISA、荧光抗体、交互免疫、中和保护试验及病原特性分析证明与石门系猪瘟强毒为同一血清型。持续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出生后头几周与健康仔猪相比,外表上无差异,并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患病仔猪不表现症状,又带毒排毒,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可以把猪瘟病毒传染给同窝的健康仔猪。繁殖障碍型主要发生于生产种猪,其本身虽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1)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在小猪的剖检病变与典型

13、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种猪虽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引起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导致繁殖障碍。2)后期侵袭性猪瘟: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l

14、O)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部分猪皮肤发绀,有的不显症状,病程长多半在1月左右,自愈后易成僵猪,哺乳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本病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后才能确诊。无论是隐性感染的母猪,还是其所产的带毒仔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同时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虽经多次接种疫苗,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此外还可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从病死仔猪的脾、淋巴结等脏器中,可检出猪瘟病原。5、病变: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

15、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所有淋巴结均可受害。组织学变化表现为淋巴细胞缺乏和网状细胞增生。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从小到很难发现的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常见。除肾脏和淋巴结以外,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胆囊、扁桃体发生梗死。口腔黏膜、齿根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胃肠黏膜充血、小点出血,回盲瓣附近淋巴滤泡有出血和坏死。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出血。大多数猪瘟病猪都有脑炎,其主要病变是血管周围袖套,也可见到内皮细胞增生,小胶

16、质细胞增多和局灶坏死。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相对来说较不明显或完全缺失,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肋骨病变也很常见,表现为突然钙化,从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近端有半硬的骨结构形成的明显横切线。迟发性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在慢性猪瘟可看到的浆细胞增多症和肾小球性肾炎在迟发性猪瘟则没有。先天性HCV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产和畸形。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胎儿畸形包括头和四股变形,小脑和肺发育不良,肌肉发育不良。在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子宫内感染仔猪,皮肤和内脏器官常有出血点。组织学变化以淋巴结和血管变化具有特征意义。淋巴结包膜、小梁、透明区和毛细血管周围水肿,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体积增大,在透明区可见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有的见到淋巴滤泡萎缩和淋巴结实质严重浸润及出血,红细胞充塞整个淋巴组织中,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