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5479344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刘海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年第11期 (总第334期)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No. 11 ,2007 General ,No. 334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3 刘海峰 摘 要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在许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总体来看,与考 试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比较曲折。 高考改革要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顺应主流民意,才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具有长 远的生命力

2、。选择与社会物质和文明水平相适应的方式与进度,这是目前高考改革应当 遵从的现实理性。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改成各高校单独招考,也不见得是以美国 高校招考模式为依归,而是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招考制度。 关键词 高考制度;高考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作者简介 刘海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 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福建厦门 361005) 高考是当代中国每年一次的举国大考,是一 种盛大的社会活动和重大的民生议题。高考一头 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社会,与千百万民众利益相 关,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选择职业和未来生活的 方式。对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

3、话 题,2007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高考更是成为一 个焦点话题。在全国媒体对1977年高考的 “集体 性怀旧” 时,我们更应关注对高考改革的学术探 讨,以为高考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资源。 一、 高考改革:从理论到实践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过去了30个年 头。30年来,时代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但高考在 中国社会和多数人心目中的地位却没有多少改 变。尽管多年来出现许多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 评,但高考依然是高校选拔新生的主流,成为一般 人迈向高等教育殿堂的必经之途。 30年来,高考在许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高 考科目、 内容、 次数、 招生录取体制、 命题方式(分 省)以及技术环节等都经历

4、了多次变革。但是,这 些探索有的经受住了考验,有的则无疾而终。总 体来看,与考试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 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比较曲 折。细节方面的高考时间调整,被普遍认为是高 考更加人本化的努力,而考试标准化、 网上录取、 网上阅卷,都是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改革,也普遍得 到肯定。但改革一旦涉及高考次数、 科目、 内容、 招生考试主体,争议和反复就不断出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至少有14次改 革。如果计量标准更细化,把各地的试验也加入 的话,起码有22次(种)改革,具体而言可分成以 下四类。 一是那些留下的我们至今享受成果的,有9 个:1984年开始的特殊专业(

5、艺术类等)招生实行 统考+单考; 1985年开始的高考标准化改革; 91 3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批准号:03J ZD0038)的研究成果之一。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994年 1997年的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 1999年开始的网上录取; 1999年的高校扩招; 1999年开始探索的 “3 + X” 科目改革;1999年开 始的英语加试听力;2001年的取消考生年龄和婚 姻限制

6、;2003年的高考时间由每年的7月提前到 6月。 二是那些消逝的成为历史的过程的,有5个: 1981年固定下来的文科考6门、 理科考7门的 “六七模式”; 1977年部分省市高考预选改革; 1991年的 “三南”(湖南、 云南和海南)科目改革; 1985年开始实行会考,目前在多数省份已经名存 实亡;从1994年开始的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 + 2 科目改革。 三是那些曲折和反复的、 从终点绕回到原点 的,有4个:1984年开始实行保送生制度、1999年 后规定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2000年 开始的春季高考,目前多数省市已放弃;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标准分记分办法;2002年广 西

7、的本、 专科高考分考,但只实行了一年。 四是那些指向未来的、 还在尝试中的,有5 个:2003年开始实行的自主招生;1985年始于上 海、2004年推广的分省命题;2005年上海开始实 行的高职高专单独招考;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 交通大学实行的面试录取;2007年四省区实行新 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方案。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被用作 北京市200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的这句唐朝诗人 刘长卿 别严士元 中的诗句,也可以用来形容30 年来高考改革的变迁。其实,高考制度变化已经 相当大了,只是有些人不了解而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许多改革从理 论上说都没有错,但在实践中就是行不通

8、,典型的 如标准分的行废。标准分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用 以说明考生的原始分在所属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 置,是较为先进和科学的记分方法。在教育部考 试中心的推动下,最多的时候有8个省区的高考 采用标准分。但因中国民众不习惯标准分的办 法,觉得原始分更简便明白,且单个分数改变不会 影响所有考生的分数排列因而可以查分,许多高 校也觉得用标准分无法比较各省市之间同一科目 的水平,结果多数省份在实行几年之后纷纷放弃。 2007年,最先实行标准分的广东省转为采用原始 分,最后,只有海南省还在坚守。这有点像1986 年 1991年实行的夏时制,从理论上说非常好, 其他发达国家实行得也很好,但在当时的中国实 行起

9、来造成的纷扰远大于其益处。可见,理论正 确的不一定是可行的,即使勉强实行,迟早也要败 下阵来,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才能顺利推行。 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广西的二次高考改 革。2002年,广西实行本、 专科高考在时间和试 题上的彻底分离,本科考完后再考专科。2002年 7月,本科高考结束后,2002年9月,9万多名学 生投入了专科高考,其中不少人是一年之内参加 了两次高考。这项旨在改变 “一张试卷从北大清 华考到高职高专”,给考生和学校更多选择的分层 考试改革,得到了学界高度评价,却在实践中遭遇 阻滞。在2003年的广西 “” 中,11名政协委 员提案要求取消这项改革。他们在参考了不少群 众 “

10、呼声” 后,开列了二次高考增加考生备考负担 和心理压力等 “劳民伤财” 的五大罪状。此呼声和 压力远比当时要求实行两次高考的呼声来得更 大,于是,2003年,“二次高考” 模式调整,本、 专科 高考采用了套题方式,必考科目同时同题考,选考 科目不同试题不同时间考;2004年再调整,本、 专 科所有科目同时同题考,但标准分分开转化;2005 年,本、 专科统考合一,使用同一分数录取。至此, 广西高考全面复辟。 很少有哪个国家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像中国 这样变化频繁的。自1999年起,高考改革试验进 入频密期。然而 “许多试验,就是由民间呼声构成 的社会大众的力量在推动。正向的推动足够多, 带来的问

11、题则是,呼声 常常只代表某一个利益 阶层的愿望,它不太可能有完整的系统性考虑,在 各种 呼声 推动下的改革,比较容易的是头疼医 头脚疼医脚式的,决策偶然,上马仓促,轰轰烈烈 推出,撑不了几年,悄无声息结束” 。 确实不是所 有改变都可以称之为 “改革” 的,如果将原先好的 东西改掉,最后没有办法支撑下去又不得不回来, 那么这种改变只能叫 “折腾” 或者 “倒退” 。南方某 省高考科目5年4变,让中学师生应接不暇。因 此,有些中学教师说,他们最怕听到的就是又要推 出 “新一轮高考改革” 了。 如果理论十分 “美妙” 但却脱离实际,没有可行 性,那只能说是空头理论。只有那些既有理论研究 02 19

12、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改革准备,又有小范围的实验,成功之后再逐步 推开的改革,才能长久地保存下来。还有,就是高 考改革要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顺应主流 民意,才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比较一下2007年与1997年前后关于高考的 两次大型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 在高考恢复20周年和30周年的时候,中国青年 报 都进行了 “回首话高考” 的公开问卷调查。 1997年7月19日至8月17日的调查,回收了 6 652份有效问卷。

13、2007年5月22日至6月11 日,中国青年报 又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ATA 公司进行 “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问卷调查” 。 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这次调查可以通过中青在线、 人民网或新浪网参与调查,结果尽管问题多达60 个,还是有38 087名公众回答了问卷,这是历来 关于高考的规模最大的问卷调查。这里仅列出其 中几项调查结果。(见表 1) 两次调查结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 有8813 %的人认为当时的高考制度应该进行改 革,认为 “不必改革” 的占316 %。时隔10年之 后,认为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有缺陷,但仍是目前 最好的办法,应改进” 的占7714 % ,而认为这个制 度 “

14、很好,应当维持” 的占1716 % ,两者相加达 95 % ,认为 “应当废除” 的只占510 %。也就是说, 经过10年的不断改革,高考方式在变化,人们对 高考的态度也因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高考在人 们心目中的信誉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比以前更好 了。由此看来,2007年3月,个别代表在 “” 期间提出的废止高考的提案,是一个脱离现实国 情、 违背多数民意的提案。 经历过 “文革” 的深痛巨创,经历过废止高考 的混乱局面,经过最近十年的反复比较,中国人再 也不会轻易废止高考了。虽然认为高考应该改 进,但绝大多数人认为高考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因为全面考核、 推荐保送的好处谁都知道,但其弊 端谁也

15、解决不了。自古以来,为了防止 “人事因 缘” 和 “嘱托之冀”,中国人就发明了考试这种公 平竞争的办法,来排除人际关系对选材的困扰。 这种选材方式有利于平民百姓。农村中学师生与 一些大城市的学者对高考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 不同的高考经历和家世背景的人对高考的看法往 往也很不一样。有从农村出来的学者指出:“农村 表1 1997年问题百分比2007年问题百分比 目前的高考是否应该 进行改革 你认为全国统一高考 制度 应该88. 3 有缺陷,但仍是目前 最好的办法,应改进 77. 4 不必改革3. 6很好,应当维持17. 6 应当废除5.0 目前高考对于合理选 拔人才 你觉得现行高考制度 公平吗 利

16、大于弊53. 2比较公平44 利弊参半37. 1一般23. 4 有利无弊5. 4不太公平17. 7 利小于弊或有弊无利4. 3很不公平9 很公平5.9 目前高考制度 在你看来,全国统考 之外,让高校自主招生 比较合理56. 5 有利于发 现 特 殊 人 才,应该有限制有选 择地推进 38. 2 很合理3. 3 不宜推行,高校招生 和学生报考的成本都 会增加,也为后门生 开了口子 36. 7 应当执行,高校可以 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 的学生 25. 1 对保送生的看法 你认为现在的保送生 制度(可多选) 容易给不正之风以可 乘之机,应该废止 54. 5 后门生挤占保送名额 现象严重,扭曲了保送 制度初衷,应该废除 57. 8 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 生和特长生,应该坚持 35. 0 应该加强改进,完善 后执行 49. 0 无所谓10. 5 为争名校升学率,推 良不推优 21.68 保证了一些特殊专业 (如农林地矿等艰苦 专业)人员的招生 21.48 保证了优秀学生能升 入好学校,减轻了学生 负担,应该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