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54427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在情感中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情感因素是阅读教学之本,动之以情,在情感中阅读就会荡起学生阅读之双桨划向远方。 关键词:情感阅读;体验情感;抒发情感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

2、师强加给学生的,在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作为实验教师非常清楚,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一、阅读要唤起学生的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2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

3、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当然越多越好。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有发现三件事是连贯的,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 ”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

4、,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课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3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二、学生在情感之中阅

5、读 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 ,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牵住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 淡化 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

6、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 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 ,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4推动感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

7、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

8、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三、朗诵课文,抒发情感 一篇散文作品有它的思想要旨。而这思想要旨可以说是作品核心之明珠。作品之目的,朗诵之目的,主要就在于对这一思想要旨的阐释与传播,而使其发光闪辉。但在课文作品中,这思想要旨并不像标语口号那么明显。这思想之明珠是镶嵌在作品的语言词语之内的,朗诵必须把握、突出、强调这些词语。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从车过黄土高原看到白杨树,又从赞美白杨树的风姿进而想到5北方抗日军民的坚强精神。对着那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与挺拔” , “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而思想升华,放声高歌“我赞美白杨树” ,它“象征了今天我们

9、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I抓住“赞”字这一中心着力突出讴歌白杨的词语,层层推进,到此形成高潮,而生动地托出这段话,也就有力地阐释了作品的中心意旨。 朗诵艺术总是以声动人,以情感人的。朗诵者的朗诵不仅要取意于作品,更要取情于作品,使自己具有这种感情并燃烧起来,再放射出来,移情于听观者,使情感产生双向能动作用。朗诵就是一种艺术审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意象交流。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很具体:“ 作者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 ”应该看到课文朗诵情感感染效果之获取,比诗歌、小说朗诵情感感染效果之取得,有较大的难度。一般来说,诗歌的情感比散文浓郁而强烈,如火、如电,又可借助鲜明的音韵节奏可产生巨大的穿透力。小说的情感,浸附于人物形象,生发于故事情节,如磁石,象吸盘,有很强的吸弓!力。而散文的情感与诗歌相比,它朴素、平淡,与小说相比,它明朗、自然,像清风,像明月,像白云悠悠,像溪水潺潺。因此,在有声语言的情感展现上就缺乏那种激越感情的烈火般的猛烈迸发;也缺少那种奇峰叠起般的大幅度的跌宕起伏。这样朗诵者在朗诵时,对散文的情感抒发要认真探究,巧妙安排,把握准确。 6实际上阅读就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唤起后,便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源源不断地浇灌着他们的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