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54312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一)“初唐四杰“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1、“初唐四杰”:是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题材领域,格律的形成,都起了积极作用。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中概括其共性说:“他们都年少而才多,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称他们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2、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思想内容上突破了宫廷诗的范围,反映生活更为广泛,现实意义增强,扩大了题材和思想;继承了六朝诗歌语言的精美工致,色彩的鲜明艳丽,音律的和婉协调,而

2、注意扫除其浮华堆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恶习,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发展乐府歌行,促进律诗的纯熟与定型。(二)陈子昂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1、诗歌理论方面: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提倡“风骨”和“兴寄”,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出健康美丽的文学。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2、诗歌创作方面:38 首感遇诗等诗歌创作体现了他恢复“兴寄”传统的理论主张;登幽州台歌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和新诗风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二、盛唐山水田园

3、诗派因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而得名,主要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故亦称“王孟诗派”。该派其他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一)王维1、生平和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其思想、创作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政治热情日益低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2、创作:前期有较多格调高昂,有进取精神的诗,表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尚,如使至塞上、少年行等。后期诗作主要写隐居终南、辋川的田园生活,山水风光,以寄托自己闲适的性情,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等。 3、艺术成就:其山水田园诗既能精炼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能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

4、成独到的意境,既有陶渊明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灵运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诗中有画”;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中有润泽华采。(二)孟浩然1、生平、思想和创作:一生基本过着田园隐居生活,但内心存在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代表作如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2、艺术成就:诗作大多篇幅简短,擅长五古和五律。意境清远,诗风平谈自然。盛唐边塞诗派因较多描写边塞征戎生活而得名,主要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故亦称“高岑诗派”。该诗派其他诗人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一)高适1、创作特点:边塞诗多作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系据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

5、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2、代表作:燕歌行是其代表作,表现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英勇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将领帐前歌舞,不恤士卒的谴责。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跌宕,以沉雄气势和深厚骨力取胜。(二)岑参1、生平和创作: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第二次出塞,给他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机会。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走马川行诗中边塞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却成了衬托

6、唐军将士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奇伟之美。勇于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豪情,积极开朗的胸襟,体现出盛唐诗人的独特艺术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尤令人称绝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象,以梨花盛开写边地雪景,翻新出奇,出人意表,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2、创作特色:岑参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其边塞题材的作品在盛唐诗人中留存最早。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绝域风情,顿显神奇瑰丽。诗人热情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

7、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三)王昌龄等其他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都用乐府旧题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乡心情,诗体多用七绝,人称其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曾被推为唐人七绝压春之作。其他较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等。四、诗仙李白(一)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绵州。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1、蜀中时期(705724),这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漫游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漫游和首入长安时期(

8、725742),李白“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十多年的漫游中写下不少佳篇,名动京师。3、长安时期(742744)这是李白生活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他被高宗召赴长安,供奉翰林。但御用文人的角色使其失望和放纵。4、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时期(744755),其间与杜甫两次相遇。“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诗)。5、安史之乱时期(755762),李白积极参预政事,经历坎坷,曾被流放夜郎,幸中途遇赦东归。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讴歌理想,表现自我。其理想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内涵,渴望建功立业,表现自我则反映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特征和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2、抗争

9、命运,宣泄愤恨。李白诗歌充满对贤愚不分、忠奸颠倒的现实的大胆揭露与抗争;也有表现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内容,交织着理想落空,时不我待的悲哀。3、揭露否定黑暗现实,讽刺针砭时弊。4、反映民众生活,表现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5、描绘赞美祖国雄伟壮丽的山川,他把大自然视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用满脸的激情、神奇的想象去加以讴歌描绘。(三) 豪放飘逸的总体风格特征1迥落天外的想象:李白喜用雄伟高大、非凡奇特的形象,抒发他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情,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感情,表现他超凡的才能和耿介卓立的风节。这些形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打成一片,它们已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

10、外化。如梁甫吟、蜀道难。2生动的比喻拟人:其诗的比喻和拟人,常与匪夷所思的奇诡想象相结合,具有生动新鲜,不落俗套的特点。通过拟人,移情于物,把吟咏对象化作抒情手段,使它们既合物理,又富于人情,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鲜明生动。如月下独酌四首之一、把酒问月。 3大胆真实的夸张:为了突出笔下的形象,强化诗人的感情,他常把大胆的夸张与神奇的想象相结合,起到艺术的聚焦(即放大或缩小)作用。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他还善于把鲜明的对比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强艺术上的反差,从内容上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美。如望庐山瀑布之二、侠客行。4跌宕开阖的结构:李诗豪放飘

11、逸的风格、激荡迸发的感情,须有大开大合、跌宕跳跃的结构作为载体。他的诗歌常开头突兀,如狂飙骤起;中间省略过渡照应,形象转换倏忽;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5清新自然的语言:他的诗语言任情率真,一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清新自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真美。五、诗圣杜甫(一)杜甫的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他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其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

12、书和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其壮游为诗歌带来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为豪放。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其创作的准备时期。2十载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他逐渐深入人民的生活,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也确定了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3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身实际斗争,他写出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4飘泊西南时期(四十八岁到五十九岁)。在飘泊的十一年间,杜甫写了一千多首

13、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此时的创作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总之,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因而被誉为“诗圣”,和李白并称。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深刻同情。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对人民的痛苦充满了深深的同情与关爱。2“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4、,对祖国无比热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地流泪;“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地流泪。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3“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充满强烈的憎恨。如兵车行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在丽人行中,则揭露了杨国忠兄妹的奢侈荒淫的面目,“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笔调沉痛,讽刺犀利。4.与当时政治、社会直接相关的作品外,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时时关注民生,因人民好恶而好恶,如,同样是雨,“好雨知时节,

15、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对于滋润万物的春雨,充满赞赏与热爱;但是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制不住愤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大雨)。5.一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月夜忆弟、梦李白等,也无不渗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1、从创作特色上来说,杜诗最大的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最显著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1) 叙事诗: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现实中尖锐的阶级矛盾,震撼人心。第二,寓主观于客观。如石壕吏就是寓讽刺于客观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

16、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第四,采用俗语。如“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平白如话。第五,细节描写。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细节描写极为成功。北征中妻儿的描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小儿女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堪为典范。 (2)抒情诗:第一,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解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涕泪满衣裳”来写自己的喜极而泣,而又用“漫卷诗书”来表现其大喜欲狂,真实地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心态。第二,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因情而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