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5396696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3、荷叶圆圆 时间: 学习导航: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板书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 习 导 航1、能读出对荷叶的喜爱。2、小组合作仿写一节关于荷叶的散文诗。教学课时: 1 课时知识储备:(1)、荷叶圆圆是一首散文诗。(2)、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3)、叠词:AAB式 圆圆的 绿绿的 红红的 大大的(4)荷叶光滑不沾水原因:肉眼看去,荷叶非常光滑,然而,实际上荷叶表面有很多像微小的高楼一样的突

2、起,而每一个突起上又有很多纳米级的绒毛。当一滴雨水落在荷叶表面时,因为荷叶上有无数的小突起,所以,雨滴是被那些小突起顶起来的。(5)荷叶是绿的原因:荷叶呈绿色的是因为有绿叶素。教学流程:一、导入: 1、观看荷叶荷花的视频。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2、齐读课题,介绍散文诗。3、学生背诵有关荷叶的古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二、自学提问: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新知,提出个性化的问题。人人都得提问,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在小黑板上。1、个性化学习的组织:所有同学翻到课本70页,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组内将新产生的疑问与之前预习本上的问题相结合,并根据学习导航和

3、课文内容,确定本组要书写的问题。2、形成共识问题的组织:请每组的1、4号将本组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其他同学由2号组织默读课文。三、问题驱动: 教师荟萃、精选学生的预习提问问题,从学生的问题中阅读、修改、提炼、提升学生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归类、评价,并对学习知识进行网络构建,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起引导、点拔的作用)1、精选的问题:一类:与课文文本有关的,通过朗读可以解决的: 小水珠为什么会把荷叶当作摇篮呢?小蜻蜓为什么把荷叶当作停机坪?小鱼儿为什么把荷叶当做凉伞?二类:与文本有关的科普知识荷叶上为什么不沾水?为什么荷叶是绿绿的?为什么蜻蜓的翅膀是透明

4、?三类:语用有关的,需要发散思维的小动物们会说话吗?动植物的语言真有趣?2、构建的知识网络:用荷叶、荷花美景的视频导入课堂,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入境揭示荷叶圆圆是一首散文诗,让孩子们明白课文的体裁。为后面的仿写散文诗做铺垫。积累背诵关于荷叶的古诗词,将对荷叶的认识从课堂、课本中延伸到整个文学宝库。激发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喜爱。同学们通过对文本多次地朗读,加上自己的思考,小组决定提出了问题,老师将孩子们的问题归类、转化。从第一类问题,通过朗读可以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孩子们的问题再回到我们的课本中,去探究解决问题,第一类问题基本上通过朗读,我们的同学能够自己找到答案。知道荷叶与这些事物的关系。在孩子们阅读

5、课文的过程中会产生有一类特殊的问题,它们与文本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需要我们借助书本、网络才能知道答案的问题。就是第二类问题,关于小常识和科普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相对来说,只需要孩子们多看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就能够解决。第三类问题:关于语用方面的问题。这首散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比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导航中,第2点就是要仿写一首散文诗,那么就能够很自然地由这第三类问题拓展到仿写散文诗。在解决第三类问题的时候,我先从课文出发,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文本中的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再用比喻、拟人说一句话,再扩展到仿照课文编写一节散文诗,层层递进,降低孩子们的写作难度,从而完成学习导航的目标。3、知识生成过

6、程的评价:小组问题评价:对紧扣学习导航提出的问题给小组进行一颗星的奖励,对于一些能引领文本学习的精彩问题可奖励小组两颗星。小组活动评价:在发言生成新知时进行一颗星的奖励,精彩发言可奖励两颗星。 小组活动组织评价:小组配合默契,能各抒己见,衔接流畅,给予两颗星奖励。四、实践延伸:教师布置作业,将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进行实践探索。课 外 实 践1、小小积累家:回去摘抄两首与“荷”有关的古诗,并背诵。 2、小作家:仿照课文(散文诗)的形式,再续写一小节。 3、预习文具的家,先读课文5-8遍,将自己的质疑写在提问本上。 五、板书预设: 13、荷叶圆圆 散文诗荷叶是一首夏天的诗。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达

7、成情况:学生能够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读出对荷花的喜爱,还有部分同学能够用表情、动作来辅助朗读。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写出了一首首关于荷叶的散文诗,还有的小组用画画的形式将散文诗的内容画出来了。2、教学中闪光的方面:(1)孩子们关于古诗词的积累。小小年纪的他们,能够背诵很多古诗词。所以这一次让他们背诵关于荷叶的古诗,很多孩子是顺手捏来。真正印证了那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2)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成型。在质疑提问环节,各小组能够有序地选出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上小黑板书写,下面的同学由2号副组长组织认真默读。分角色朗读环节,各小组能够很快的分工并进行朗读表演。最后的小组合作仿写一节散文诗,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人组织、有人汇报、有人记录,在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将自己的想法说来,写成了一篇篇生动充满童趣的散文诗。3、教学中不足的方面:(1)小组评价没有落实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环节小组的评价不够及时准确。(2)教师的评价语言可以更加的丰富,有时候评价语言可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3)要慢慢淡化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给孩子们均等的学习机会。一节课下来要让班级80%以上的学生都有发言、回答问题的机会。4、课堂寄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