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532731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教育)【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语文苏教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合肥皖智中学 瞿静静教材分析:本文属于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等基本句式;2、研习文本,培养鉴赏语段的能力;3、了解序言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2、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

2、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文天祥的资料。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在初中曾学过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3、照汗青。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设计意图】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我们就利用旧知来导入。二、相关链接1、作者: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

4、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2、 序: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 向着南方。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后序

5、”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自序”。【设计意图】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长文学知识;序是高中生需要了解的文体知识。三、文本研习初读课文,根据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记叙、抒情部分)。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了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3段重在记叙,第4节以抒情为主。)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集结目的,并从社会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的报国心志。(一)第1段1、字词句: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 奉

6、使来往,无留北者:被动句。 使,使命。名词。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莫知计所出:莫,不定代词,“没有人”;所,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觇()偷偷地察看。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3、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

7、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小结】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两个对比:背景元军攻势凌厉;南宋王朝腐败无能崇高精神满朝大臣,贪生怕死,惊慌失措;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二)第2、3段1、字词句:北亦未敢遽(j)轻吾国 遽:立即 轻:形-动轻视吕师孟构恶()于前(构恶:做坏事)介词结构后置句予羁(j)縻(m)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指被拘留 被动句 )直前诟虏帅失信 前:名-动 走上前 数(sh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

8、为逆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北虽貌敬(貌:名-状 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fn按理 ,按名分 名-状)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补充】: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2、文天祥出使北营达到预期目标了吗?他碰到了什么情况?他是怎样做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到北营,一开始陈辞不屈,意气激昂,震慑了敌方,让对方不敢轻视,但已方出现叛徒情况就急转直下了。文天祥被扣压,在估计无法脱身的情况下,他

9、“直诟虏帅”失信,责骂叛徒无耻,只求一死以保名节。3、他只求一死,“分当引决”,按臣子的道理,他理当自杀以保全名节与国家的尊严,但它却“隐忍以行”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小结】 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三)第4段1、字词句 得间奔真州(jin名词 机会)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名作状)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名-状)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

10、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天高地迥(远),号呼靡及(无,不)2、北行路上逃脱的文天祥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界?敌方追捕而己方怀疑,被误为叛徒。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3、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

11、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设计意图】梳理文章重要词句和脉络,体会作者感情。4、 布置作业诵读课文,试着翻译5、6、7、8段。【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中要养成巩固和预习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课文检查字词活用掌握情况,熟读余下的段落,补充注释。【设计意图】检查上节课所学的掌握情况和课后预习情况。2、 文本研习(1) 第5段1、字词句诋(d)大酋当死(诋:辱骂)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为所 表被动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骑(数千

12、)过其门 定语后置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为所 表被动 陵通凌 欺侮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名-动 取道 境界危恶()(恶:困难)层见错出(见,通“现”)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2、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18个排比句。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航海南归:以

13、小舟涉鲸波。3、课文第5节连用22个“死”字,历来受到读者关注。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二)第6段1、字词句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副词jin)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2、本段用说明了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14、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作为一国之重臣和使者,被押往敌国的都城不选择慷慨就义而是“隐忍以行”,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吗?屈原自投汨罗江,项羽自刎乌江边,陆秀夫纵身跳大海,谭嗣同血洒菜市口,史可法在守扬州城时说:如果落入敌手,那将是莫大的耻辱,只有与城为殉,才能保全大节。 “士可杀而不可辱”。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古人说,“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勾践曾石屋养马,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司马迁曾痛遭腐刑,蔺相如曾引车避匿。对此,怎么解释呢?难道说,这些人都不是志士吗?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人生的大目标,不计较一时一事的荣辱得失,才是志士仁人的远见卓识啊! (三)第7、8段1、字词句予之生也幸:死里逃生 侥幸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合乎义理的行为 形名)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以前 假使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无 文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名-动 名曰指南录 名-动 命名2、【小结】第7段写作者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第8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三、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