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32249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土地的影响.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几年云南农村人口外流对土地的影响摘要:近几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云南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净流出区,由此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土地的影响是显著的。关键词:云南;农村;人口;外流;社会经济;土地一、发生人口外流的原因人口迁移、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的移动。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由于受到严格控制而处于抑制状态,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很低,虽然在年代也曾有过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为行政调动为主的迁移,如年代政府有

2、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他们在年代末的大量返城等。年代是我国人口迁移特征纷繁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自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封闭、半封闭的人口分布局面,人口迁移与流动日益增多,计划迁移的比重不断下降。人口迁移流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云南人口迁移与流动剧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宏观角度讲:1、首先是改革为人口迁移、流动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农村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农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农村释放出大量富裕劳动力;各种限制人口迁移

3、、流动政策的放宽、松动,使人口迁移、流动具有了客观可能,自发迁移大量增加。2、云南地处高原,境内山高谷深,全省国土面积的94为山区半山区,全省耕地面积仅为6,211万亩,人均生产处于超小规模经营状态,同时又加上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农村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生产剩余问题较为突出。“经省统计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及相关资料测算,2000年全省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75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1合理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农村人口自发地流动与迁移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

4、力,成为促进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3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352万,比2002新增36万,增长119。”2(二)、从微观角度讲:1,务工经商的经济型动因是促成省际迁移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我们将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所列出的迁移原因划分为经济型和非经济型两类。经济型迁移包括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非经济型迁移包括婚姻迁入、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学习培训和退休退职。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结构中,仅有一些伴随社会生活而产生的迁移流动如婚姻迁移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开放,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人口迁移与流动迅速增长,在总迁移中所占比重将不断提高。2、与此同时,一部分外出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有

5、意识地逐步向城镇迁移,再加上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村城镇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制定了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定等行之有效的政策,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云南省城镇人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3年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为2660。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也由1990年底的9510,下降到了2003年底的8530,”3农村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在云南农村地区,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与就业。2004年云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了较大幅度提高,2004年15月份,全

6、省外出打工的已达到383万,比2003年全年的流动量还高881。根据云南省统计局调查资料分析,近10年来,云南省农民收入逐年升高,农民人均总收入由1995年的1,70947元,上升到2003年底的2,5543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即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也由1995年的707,上升到2003年底的1246,人均达到31822元。外出收入已成为云南农民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部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的上升,直接改善了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1995年农村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9811元,食物消费为60292元,恩格尔系数为6145,到了2003年底,农村全年生活消费1,40570元,食物消费74458元,

7、恩格尔系数下降为5297,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二、 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影响农村人口是中国人口基数最大的群体,农村人口的稳定与流动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稳定。而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且很集中的省份,其农村人口的流动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从年龄结构看,流动与迁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45岁以下的所占比重达855;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流动与迁移的人口在农村中属于高素质群体。他们的流动与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1、一方面,人口的流动与迁移使云南农村地区减少了大量精锐的青壮年劳动力,给以季节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带来

8、了短期的稀缺劳动力。为了弥补农忙时节的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以资金、机械替代劳动力的方法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2003年末为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256,713千瓦,大量农业机械和农产品机械的增加,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缓解农忙时劳动不足的局面,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人工+牲畜劳作生产方式向半机械化方式的转变。2、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与迁移所带来的现金收入及新观念、新思想的传入,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显著增加。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的用水条件,提高了农业的单位产量,使得农业生产没有因为劳动力的外出而受到较大的不良影响。农业总产值稳步上

9、升,到2003年末达到45372亿元。(二)、影响:1,对云南农村人口安全的影响(1)、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在外出务工收益与农业收益的比较利益差异的刺激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农民纷纷流入城市,造成了不同地域间人口的机械变动。作为人口净流出地的云南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无疑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根据云南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测算,“2003年在农村人口中,50岁以上农村人口占总农村人口的81,人口的流动与迁移使这一比例上升为86。”4在缺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已经使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凸显出来。(2)、导致农村男女

10、人口比例失调。在云南农村流动的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流动比重较高,“占到流动人口中的70左右,”5农村“留守”妇女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家庭基本由妻子支撑,承担着扶养小孩和照顾老人的责任。表面上,外出男性劳动力春去冬回,循环往复,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引起农村男女比例的变化,但实质上,人们外出出就业,长时间不回家,实际上已经引起了男女比例的临时性变化,影响到了农村的社会稳定。(3)、促进了各种流行疾病的传播。人口在流动的过程中往往为疾病的传播架设了“桥梁”,成为流行病扩散与传播的媒介。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为当地经济带来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对艾滋病的流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农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本身与艾滋病的流行无因果关系,而是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在云南特殊的边疆地理环境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影响下,流动的主体成为易感HIV病毒的高危人群。在他们返回农村时,又不自觉地将疾病传染性给自己的家人,使家人深受其害。据有关专家估计,云南省实际的艾滋病感染者已超过8万人,成了国家艾滋病防治的主战场之一,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只有8个县未查出艾滋病感染者。2、对云南农村社会文化的影响(1)、引起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是知识素养的提高,自1984年起,国务院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和城乡分割的行政、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

12、使得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云南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纷纷外出打工就业。通过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使得他们有机会接受外来信息,适应外面的生活环境,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经历“继续社会化”过程,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大量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实现了农民知识、技术的全面提高。同时也使得他们体验到了科学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加快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2)、婚姻生育观念的变化,在广大农村,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年青人的婚姻关系的建立大多是靠媒人的介绍才开始的,通婚圈一般都是以乡镇为范围,跨乡镇特别是跨

13、县跨省通婚现象极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使得外出的年青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异性朋友,他们自由恋爱的机会变多了,通婚的范围也明显增大。在农村,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媳妇和女婿已不再是件稀奇事。与此同时,农民的流动与迁移也对农村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农村离婚现象(这种让农村人很丢家族面子的事情)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婚姻中男女单方在外务工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家庭的离异现象。随着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云南省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年云南省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首次跌破了l0 ,达到98。”6然而,出于老有所靠、传统的传宗接代等观念的影响,农民要求生儿子的愿望仍很强

14、烈,农民的生育观念的变化是比较迟缓的。(3)、市场意识的增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小农意识思想占统治地位,农民的市场意识淡漠。随着“民工潮”的兴起以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民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劳动市场,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技能在城市当中谋求一份工作。在外出工资的诱惑及农业比较收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出农村。与此相对应,留守农村的农民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增长,农民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的物品消费,而是步入市场,将自身有竞争市场的农副产品变成商品,再在市场上购买自家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农民市场观念的增强,在不断增加人民收入的前提下,也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集市的繁

15、荣。(4)、引起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是穿着服饰,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他们的劳作和外出时,也都穿着自家自纺自做的服装,这种服饰一般颜色单一,差异性小。当地农民的外出打工就业,使他们接触到了家乡之外的世界,不自觉地融入到外面的主流文化当中,穿起了牛仔裤、夹克、休闲装。并且随着他们的回流影响到留守的家人和朋友,使现代的服饰文化随着他们的流动也一并带到了他们的家乡,促进了现代服饰文化与他们本民族服饰文化不断地融合。二是文化生活,云南是多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节日。如佤族的木鼓节;哈尼族的长街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景颇族的“目

16、脑纵歌”等传统少数民族节日。他们用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欢乐。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得欢庆的主体人数大幅减少,同时又由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活动组织资金的缺乏,使得大范围的群众欢庆活动没了往日的热闹与喧嚣。多数的农民选择待在家里用电视打发时间,农民的文化生活变得相当单调,也使得打牌、赌博这一传统陋习在农村地区屡禁不止。3、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制度变迁及市场经济的发育,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民个人意识形态的增强和外在的拉力作用,使得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纷纷走出家门,在外面寻找发展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对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1)、积极方面:一是人口流动与迁移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