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530251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课后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课后心得第一章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居住的物质舒适性。1).卫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健康卫生(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空气、清洁水)a.空气环境。 (含氧量,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b.日照条件。 (居室日照标准、居住建设日照间距)c.水环境。水环境设计原则:保护水源、收集雨水、回收中水、处理污水。2).安全。宏观:规划选址;围观:防火通道、疏散广场、物业管理。3)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4)舒适。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于和谐,还有景观。2.精神的享受性。1)归属感和认同感。价值观、居民的私密性、公众参与。2)美学的要

2、求。3)文化。3.环境的生态性。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使用可再生能源,全部回收,利用,或处理固体垃圾,处理污水,收集雨水。总的来说就是体现在水和空气两个方面。二、居住区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1. 邻里单位的六条基本原则:a.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b.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近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c.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是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 30004000 人。d.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

3、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e. 邻里单位占地约 160 英亩,每英亩 10 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f.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现在还在用的是 a 和 f。2. 居住区与居住小区a.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住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规模:10003000 人,户数:300700 户,用地 46km2b.居住区:将四五个或更多居住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规模:人口 3000050000 人,户数:100015000 户,用地 50100

4、hm23. 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居住综合区4. 社区与住区5.居住区与社区的概念社区:具有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包括地域空间,人际关系,社会性活动,更加广泛。居住区:主要强调了物质、地域空间,而忽视了建立在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及地域归属感内涵。补充:棋盘式、网格状的道路系统问题:1. 道路网过密,路口过多,影响交通。2. 城市交通干道穿越,易发生交通事故。3. 噪声和汽车尾气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4. 在小面积的街坊内难以设置齐全的服务设施。5. 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享受性下降,环境质量下降,整体质量下降。目前居住环境的问题:1. 片面关注居住空间物质形态属性。2.

5、 忽略了社会空间内涵忽略了社会的概念。第二章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一、农村型居住区1. 每个乡村都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农村型居住区处于较早的文明阶段,是城市型居住区的祖先。2. 工业区,城市化的副作用:由于农村不能像城市那样提供较为健全的污染治理系统,一旦农村作为城市的低端工业生产基地的话,其污染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这是我国农村令人担忧的现状,相应的,农村型居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随之下降了。3. 为什么保护农村型居住区?a. 保存完好的乡村型居住区具有优美、浪漫的气质b. 为人类提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c. 是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的典范d. 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文

6、化遗产二、城镇型居住区1. 发展趋势:a. 建筑设计:国际化b. 建筑材料:商业化c. 建筑过程:工业化d. 建筑工具:机械化2. 城市型居住区的产生a. 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b. 工业革命是一个转折点c. 开发商对利润的追求三、郊区型居住区1. 郊区型居住区的产生:a. 工业化之后,厚重的城墙已经挡不住机械化武器b. 乡村与城市的空间关系相互交错,暧昧不清的城市边缘c. 古代王室的郊野离宫与狩猎的苑囿,身份的体现和优越感2. 郊区型居住区的特点:a. 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b. 密度较低c. 自然环境较好d. 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3. 郊区型居住区带来的问题a. 城市蔓延b. 钟摆式交通及交

7、通拥挤c. 土地浪费d. 生活较枯燥单一小结 从宏观区域规划的角度出发,居住区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a.保护乡村型居住区b.发展城市型居住区c.限制郊区型居住区4. 按地形地貌将居住区粗略的分解为:平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和滨水居住区。5. 平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性要求a. 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建筑垃圾b. 保护自然湿地生态系统c. 不侵占良田d. 规划建设具有生态效应的居住区6. 山地居住区的缺点:a. 山地的生态环境比平地更为敏感和脆弱b. 地质条件不稳定(滑坡、泥石流等)c. 人地关系紧张d. 地形与地貌增加建造难度e. 自然景观条件分配不均匀7. 山地居住区的优点:a. 借助山势形成强烈的

8、三维景观b. 空间体验生活丰富c. 建筑形态变化大问题:工业化大尺度粗暴化的处理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思考:怎样在工业化尺度与快捷建设的现实条件下探索更好的山地居住区营造模式。8. 在工业化大发展的时期,水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优越品性反而给滨水居住区带来了厄运:大量的水系被当作城市给水管和排污管使用,受到严重污染,滨水居住区的生态与人文质量亦随之严重受损,一些原本环境宜人的滨水居住区甚至沦为贫民窟9. 按时间经历居住区分为:新居住区和旧居住区10. 新居住区:邻里单位11. 旧居住区(胡同、街坊、单位大院)的交往空间,邻里关系之间传统为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参照依据。12. 按不同

9、社会集群的居住区分:主流居住区和边缘居住区。13. 主流居住区的问题:a. 户型面积过大装修奢华b. 建筑追求“欧式风格”c. 私家车为主的发展模式d. 规划设计缺乏生态理念14. 边缘居住区(精英、艺术家) ,被动型居住区:城中村、城边村15. 按经济层次的居住区分:高、中、低档居住区16. 高档居住区分: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郊区17. 中档居住区在中国的形式主要是楼盘,在美国主要是郊区住宅小结:现在的住宅发展趋势?户型小、面积小、房间少、景观环境好。内因:a.家庭人口逐渐减少 b.房屋单位面积价格越来越高,导致房屋总价越来越高 c.小户型二手交易市场比较稳定,买卖相对容易 d.合理价格的小

10、户型相对容易出租 e.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价格涨涨涨.18. 按不同社会容纳度的居住区分:封闭式居住区和开发居住区19. 封闭式居住区的优点:安静和安全缺点:加深社会阶层化和阶级之间的敌视心理20 按不同功能混合型的居住区分:纯化型居住区和混合型居住区21.成片的纯化型居住区导致:a. 产生大量的通勤交通b. 增加城市运营成本c. 产生更大更多的城市问题22.混合型居住区的优点:a.易于培养邻里关系b.易于传承居住文化c.节约城市交通用地d.有助于减少居住区的犯罪率小结:混合型居住区本身不一定有问题,问题在于:机械化交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混合型居住区不堪负重。23

11、.按不同建设方式的居住区分:自建居住区和他建居住区24.按不同层数类型的居住区分:低 、多、高层和层数混合性居住区25.按不同建筑密度的居住区分: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居住区。26.按不同居住社群的居住区分:非专类和专类居住区第二章 总结一、不同地貌:平地居住区、山地、滨水二、历史时期:新区、旧区、 (改造/绅士化)三、不同区位:乡村、郊区、城市四、社会集群:主流、边缘五、经济层次:高、中、低档六、社会容纳:开封、开放七、功能分区:纯化、混合八、建设方式:自建、他建九、建筑层数:低层、多层、高层十、建筑密度:高、中、低密度十一、不同居住社群:非专类、专类第三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一、影响居

12、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1.用地规模2.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3.道路系统(满足搬家车及消防车的要求;住区内人车分流,安全)4.绿地系统(主要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5.空间与景观系统(空间: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景观:传承文脉的延续、整体性的规划原则、居住区的空间景观可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基本形式:a.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b.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c.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2.结构等级:a.二级结构: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区居住组团b.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c.独立组团四、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1.“中心式”布局形态2.“围合式”布局形态3.“轴线式”布局形态4.“隐喻式”布局形态5.“片块式”布局形态6.“集约式”布局形态第四章 居住区的建筑构成一、居住区的住宅设计技术规范:住宅设计规范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