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24005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_4295.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史荣光 一、教学目标要科学化 世纪的语文教育,应当是现代化的科学的语文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教育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强调语文 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个性。语文素质教育,应当是世纪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 标和课程结构应当是现代化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指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国际化 、信息化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语文能力,一般分为言语心智能力和言语应用能力两个部分。言语心智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 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学习数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它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和合 理性。学习语文,既要培养学生的

2、形象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中有表象的储备,记忆和联 想,也有概括和识别。表象的储备,是记忆和联想的基础。形象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表象运动的过程。语文 教育之所以强调阅读,加强语感教学、情境教学和情感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加强表象的储备和形象思维的培养 。语文能力,同样离不开逻辑思维。从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律来看,它更需要逻辑思维。而言语应用能力,主要 取决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是否得体。 为了更好地培养语文能力,就需要认真地研究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说来,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有三 个部分:一是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二是言语的活动实践,三是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 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学

3、习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基本的任务。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构成语文能 力的第一要素。 语言规律包括语法规律和语体规律。 语法规律主要是指构字法、构词法和句法来说的。汉字是拼形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象形、会意、形声 、指事、转注、假借所谓的“六书”,便是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构词法上,汉语没有明显的性、数、格的形态 变化,它主要依靠语素语序的变化来表示。印欧语言,完全依靠结构成分来确认句子。对于汉语来说,往往行 不通。这就是说,语言不同,其语言规律也不同。 语体规律,是指不同文体的结构和特征而言的。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语言结构,说明文有说明文的语言结构 ,议论文有议论文的语言结构。假如说,学习语法,重在

4、掌握字、词、句的规律;那么学习语体,则重在学习 语段和篇章的语言结构规律。 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是学习母语,接受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就是将本民族的语言转为个体的言语, 即掌握母语的语言规律。没有语言和语言规律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言语交际;没有语言和语言规律做 基础,便没有所谓的语文能力。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多读多记,强调背诵名著名篇,以 及对对子(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就是学习语言和语言规律。从实际情况看,它比现行的天马行 空的课文分析要科学得多,有效得多,有趣得多。 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二个要素是:言语的活动实践。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

5、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 我们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页)吕叔湘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观察儿童学 说话的过程,完全能够证明这个论断。”(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第页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为明确:“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 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 陶语文教育论集,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第页)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言学,将语

6、言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以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结构主义 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心理现象;而以奥斯汀和塞尔勒为代表的最新的言语行为语言学,则将 言语视为一种行为科学。 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即表意行为、命题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言效行为。表意行为 ,是指说话(口头的或书面的)。实施表意行为,就是说出某种语言的句子。命题行为,就是句子指称事物或 断定事物的特征和关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事。言效行为,就是言语行为在听话人或读者身 上产生影响。而且这些言语行为,是按照其特定的规则构成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言语行为是种生命行为, 它需要通过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来完成,并在实践中得到

7、应用和提高。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他认为语言是一种 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而语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杜威在我们是怎样思维的一文中,明确提出,学 习语言,需要活动,需要训练。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套活动的新理论。列昂节夫认为:活动本身是一个系统 ,它由一系列功能上相联系的动作要素组成,如:活动需要和活动目标,活动对象和条件,活动的程序及其执 行,以及活动的结构和自我调节。按照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学说,活动不仅包括认知心理活动,还有技能方面 的活动。不管是认知活动还是技能活动,都是构成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

8、说,能力是通过一定 的认知活动和技能活动形成的。语文能力,则是通过语言和语言规律的认知活动和技能活动而形成的。 按照加里培林提出的能力分阶段完成的理论,构成能力的要素,有知识因素和技能因素两种。知识因素, 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是指语言和语言规律来说的。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建构语文能力的基础。忽视语言规律 的讲授和学习,是不可取的。技能因素,一是思维技能,二是操作技能。思维技能和操作技能,共同构成言语 的技能。思维技能,主要指认知语言的技能,即对语言的感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操作技能,即指读 、写、听、说的运做技能。操作技能,依赖于人的机体运动的反馈及信息传入;思维技能,依赖于操作活动模 式

9、的内化,才能形成。思维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语文素质教育认为,语言和语言规律的获得,必须通过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通过言语活动和言语 实践,使获得的语言和语言规律内化为能力。 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三个要素是: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 知识传授体系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附庸,使得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当代教育家认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便不会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去积极地主动地学,也是不能从根本上奏效的。因此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是培养语 文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

10、创造性几个方面。独立性,重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 强、独立生存、独立干事业的精神。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心理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去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人的早期兴趣的培养,对于人的未来可以起准备 作用,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主要是后天培养的。语文教师,应当比其他学 科的教师更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语文,乐于在学习语文方面积极投入。语文素质教育,应 尽量提供条件或创造条件,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和实践的机会。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和自主 实践,所学的语言规律仍然是语言规律,而不能转化为个体的言

11、语活动。同样,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也便没有 学生的创造性。所以说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心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二个目标。 最新的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规律的获得和个体主语的发展,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可以塑造不 同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在语言、心灵和实在一书中说:“语言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是受他意想不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沃尔夫还说:“使用截然不同语法的 人被自己的语法结构强制着对外表相同的事物进行各种不同的观察,作各种不同的评价。”这就是说,使用的 语言和语言规律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和思

12、维也不同。 日本的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在美国长大的日本人具有讲印欧语言所特有的大 脑处理方式,即左脑处理辅音,右脑处理元音。相反,在日本长大讲日语的美国人却获得了典型的日本人的大 脑优势,即左脑处理元音,右脑处理辅音。这是由于日语中的元音特别丰富而造成的。 汉语对人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这个问题,法国语言学家克劳德汉格哥在语言的力量一文中说:“汉语的思维方式不同正和负 ,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而是用相互交替、相互结合又相互补充的概念”。另一位西方学者普利高津也说:“ 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中国的哲学则表现为一种整体观念。”显而

13、易见,这 是由于汉语特殊的语言规律造成的。 汉语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拼形文字。它是由上百个不同的部件巧妙地组合而成的。这些部件,有表形的, 有表声的,有表义的。但是仅仅以表形的部件或仅仅以表声的或表义的部件来判断一个字,常常行不通。要想 准确地把握一个汉字,往往从音、形、义三种部件上作综合的整体性分析。在句法上,由于汉语没有明显的形 态变化,所以在分析句子时,就不能象印欧语言那样,只采用单纯的句法结构分析。尤其是在电子计算机的编 码和译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句子结构分析之外,还要从修辞、逻辑、语义和语境等方面作综合的整体性 分析。正因为如此,语言学家黎锦熙曾把汉语的“章法决定句法”作为语法分析

14、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说印欧语言的人,主要是左脑处理语言;而讲汉语的汉民族,既用左脑, 也用右脑,而且具有右脑优势。生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汉民族的思维特征偏于大脑右半球。也就 是说,汉语的语言规律,具有发展右脑的优势。这是由于汉字是图形文字,学习汉字首先要辨认汉字的图形结 构。图形和色彩,是由右脑分管的。汉语的构词法和句法结构分析,侧重于综合的整体性分析,而整体性分析 也是由右脑分管的。这么说来,从汉字的构字结构,到词法和句法结构,都要经过右脑来处理,于是就形成了 汉民族的右脑优势。所以说,不同的语言规律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个

15、性发展,是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三个目标。 个性发展,是语文素质教育和知识传授体系相区别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提倡并努力实施发展个性,而知 识传授体系却是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下扼杀个性。它强调大一统和一刀切,它不承认个性,也不去发展个性。语 文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并为个性发展架桥铺路。 发展个性,一是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二是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 由于天赋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不同,以致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也不同。思维特征不同,所以处理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也不同。十个人可能有十种思路,而且都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这十种思路可 能比教师或都科书上的还要高明,还要简便,还要有效。更多的情况是: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思维尚不 十分发达,往往是创造性思维和廖误联结在一起。我们应当抓住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思索, 勇于实践。发展学生个性应从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几个因素上着力培养。那种只按一种思路,一 种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属于语文素质教育之列。知识传授体系习惯于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语文素质教 育就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闪光点,年后就有可能 散发出巨大的能量,而使他摘取科学的桂冠。所以,语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个性发展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