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200683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刑法学第6-10章选择题及答案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非法拘禁罪属于()A.继续犯B.连续犯C.集合犯D.吸收犯【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非法拘禁罪,被认为是典型的继续犯。(134页)2.关于教唆犯说法错误的是()A.过失可能成立教唆犯B.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C.对于间接教唆也应按教唆犯处罚D.教唆行为的实质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C【答案解析】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126页)3.关于中止犯说法错误的是()A.“欲达目的而不能”时是中止B.中止必须具有自动性C.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D.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D【答案解析】区别中

2、止与未遂可以采取这样的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时是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时是未遂。(110页)4.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A.预防犯罪B.惩罚犯罪C.教育改造D.打击犯罪【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145页)5.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A.可以从重处罚B.应当从重处罚C.可以加重处罚D.应当加重处罚【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127页)6.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故意犯罪。A.二人B.三人C.四人D.五人【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

3、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114页)7.下列属于法定的一罪的是()A.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集合犯D.吸收犯【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法定的一罪包括结合犯和集合犯。(139页)8.刑罚只能由()适用。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侦查部门D.全国人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适用。(146页)9.下列关于牵连犯说法错误的是()A.行为人实施了数行为B.出于多个犯罪目的C.刑法总则没有明文规定牵连犯的概念D.刑法理论对牵连犯的概念与处罚原则还没有形成一致认识【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C【答案解析】行为人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如果

4、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多个犯罪目的,则不构成牵连犯。(143页)10.刑罚权的内容不包括()A.制刑权B.求刑权C.量刑权D.免刑权【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刑罚权的内容包括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与行刑权。(145页)11.甲开一枪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一个开枪行为同时触犯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则甲属于()A.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集合犯D.吸收犯【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135页)12.行为人甲正在他人住宅内实行抢劫,忽然听到警车声音以为是警察来抓自己,便被迫逃离现场,甲成立(

5、)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即使该车并不是警车或者虽然是警车但并不是来抓行为人的,但由于行为人认为自己客观上已经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仍然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成立抢劫罪的犯罪未遂。(108页)13.对于连续犯的追诉期限应从()起计算A.犯罪预备B.犯罪实施C.犯罪行为终了之日D.犯罪行为中断之日【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刑法第89条规定,对于连续犯的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142页)13.下列不属于犯罪预备特征的是()A.主观上为了犯罪B.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C.事实上未能着手实

6、行犯罪D.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内的原因【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预备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则不成立犯罪预备,而成立犯罪中止。(104页)14.对于预备犯,()A.可以从轻减轻B.应当免除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根据刑法第22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05页)15.对于从犯,()A.应当从轻减轻B.可以免除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比照主犯从轻、减轻

7、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刑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25页)16.刑罚的确定机关是()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国务院C.最高人民法院D.司法部【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刑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确定。(147页)17.甲让自己不满13周岁的儿子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童,甲属于()A.教唆犯B.间接正犯C.主犯D.从犯【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间接正犯是指利用非正犯的他人实行犯罪的情况。(122页)18.一般预防的对象不包括()A.犯罪人B.具有犯罪危险的人C.容易犯罪的人D

8、.犯罪被害人【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D【答案解析】一般预防的对象不是犯罪人,而是犯罪人以外的社会成员。(148页)19.医生指使不知情的护士给患者注射毒药的,医生构成()A.教唆犯B.间接正犯C.主犯D.从犯【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间接正犯成立的范围其中之一是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如:医生指使不知情的护士给患者注射毒药的。(123页)20.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A.应当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127页)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 1.关于故意犯罪形态表述正确的是()A.故意犯罪形态可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B.过失犯罪没有犯罪预备形态C.过失犯罪没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D.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预备形态E.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正确答案】BCDE【您的答案】ABCD【答案解析】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故意犯罪形态。(101页)2.赖以实现一般预防的刑罚功能包括()A.一般威慑功能B.法制教育功能C.安抚补偿功能D.教育感化功能E.强化规范意识功能【正确答案】ABCE【您的答案】ABDE【答案解析】教育感化功能属于赖以

10、实现特殊预防的刑罚功能。(150页)3.一般预防的对象包括()A.犯罪人B.具有犯罪危险的人C.容易犯罪的人D.犯罪被害人E.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正确答案】BCD【您的答案】ABCE【答案解析】一般预防的对象不是犯罪人,而是犯罪人以外的社会成员。主要包括:(1)具有犯罪危险的人;(2)容易犯罪的人;(3)犯罪被害人。(148页)4.关于吸收犯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数个独立的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B.数个行为必须触犯相同的罪名C.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D.数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E.吸收犯属于处断的一罪【正确答案】ACDE【您的答案】ACDE【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吸收犯的特征之一是

11、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142页)5.对于下列哪些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A.行凶B.杀人C.抢劫D.强奸E.绑架【正确答案】ABCDE【您的答案】ABC【答案解析】刑法第20条第3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6.关于罪数的区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区分罪数是区分一罪与数罪B.正确区分罪数有利于准确定罪C.正确区分罪数有利于适当量刑D.只有正确区分罪数才能为适当量刑提供前提条件E.以上均正确【正确答案】ABCDE【您的答案】ABCDE【答案正确】【

12、答案解析】以上均正确。具体可以参见教材132页。(132页)7.关于犯罪未遂说法正确的是()A.未遂犯都是危险犯B.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C.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D.已经着手实行犯罪E.对于未遂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正确答案】ABCD【您的答案】ABDE【答案解析】根据刑法第23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08页)8.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的()A.教唆犯B.胁从犯C.首要分子D.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E.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正确答案】DE【您的答案】BD【答案解析】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12

13、5页)9.下列关于刑罚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刑罚目的制约着刑罚的根据B.刑罚目的制约刑罚承受主体的范围C.刑罚目的制约着刑罚的体系与种类D.刑罚目的关系到刑罚具体适用原则的制定E.刑罚目的关系到刑罚的执行【正确答案】ABCDE【您的答案】BCDE【答案解析】刑罚目的论决定或制约着刑罚的其他全部问题,是刑罚论的要害。包括:(1)刑罚目的制约着刑罚的根据;(2)刑罚目的制约刑罚承受主体的范围;(3)刑罚目的制约着刑罚的体系与种类;(4)刑罚目的关系到刑罚具体适用原则的制定;(5)刑罚目的关系到刑罚的执行。(147页)10.下列哪些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A.共同过失犯B.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

14、C.同时犯D.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E.事前通谋的窝藏行为【正确答案】ABCD【您的答案】ABCDE【答案解析】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118页)14.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A.应当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27页)16.下列成立正当防卫的是()A.对于过失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B.防卫挑拨C.假想防卫D.事后防卫【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对于过失的不法侵害,也可能进行正当防卫。(89页)17.下列关于想象竞合犯表述错误的是()A.行为人实施了数个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