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设计思想.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18709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 设计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术 设计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术 设计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术 设计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术 设计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 设计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 设计思想.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思想笔墨游戏青蛙一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理念的推进、落实中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方法为宗旨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挖掘这节课的人文内涵以增强学生作品中的绘画因素,激发学生传承、发扬美术文化,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青蛙,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2.过程与方法(1)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学习青蛙的画法。(2)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组织画面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尝试、联系生活、欣赏表现

2、挖掘人文内涵,激发学生传承美术文化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国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会使用绘画语言表现物象。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笔墨造型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教室中张贴大量的学生笔墨游戏荷花的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运用实物投影创设游戏氛围,集体感知体验笔墨游戏1活动要求: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做一个笔墨小接龙。要求先由一名同学大胆地在纸上画一笔,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画的像个什么,继续添画。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教师小结:1.笔墨真神奇,大家画的凑在一起

3、,用笔用墨不同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2.说说学生画得多有趣,寥寥几笔一种新的事物就跃然纸上。设计思想:游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出笔墨艺术的情境,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笔墨的神奇变化,用笔用墨的不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墨游戏2再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水墨游戏,其他同学观察参与学习。大量的同学近距离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更好地体会笔墨变化。教师:开放性的问题“在纸上怎样用墨画一个小水滴”。学生:用中锋变侧锋一笔画成;用线勾成一个水滴;用笔甩上大小不同的水滴;用几笔涂成一个水滴教师:哪种方法是画一个小水滴最简洁的方法?学生选择最佳方法。教师在最佳方

4、法下面紧接着用三笔画了一个更大的水滴。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学画一种小动物。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与老师一起学画。教师示范后腿和一条前腿的画法,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尝试画另外一条前腿。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简单添上几笔画出青蛙的眼睛和肚皮。教师边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边与学生合作绘画,周围的同学会观察入微。很自然地揭示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画水墨青蛙。学生在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思想:这两个笔墨游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国画教学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采取以实物投影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扭转了人们一直认为实物投影的应用是另一种黑板形式的认识。促进了师生交流形式的多样、信息反馈及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三、联系生

5、活,介绍青蛙习性教师:你了解小青蛙吗?小青蛙有哪些习性?学生:小青蛙的两条后腿是长长的,会蹦跳。教师请学生到前面用动作表现小青蛙,并邀请自己的小伙伴。思考问题“想想它们怎样蹦蹦跳跳,它们在哪儿蹦蹦跳跳。”学生一边学着青蛙蹦跳,还一边呱呱地叫。教师在旁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小青蛙在蹦跳时是用后腿发力,说明小青蛙的后腿很健壮。教师:小青蛙平常喜欢呆在什么地方?学生:水里、陆地、潮湿的地方、荷叶上面。教师:除此以外,小青蛙还有哪些习性?学生:小青蛙喜欢在夜间吃蚊子。教师请学生用手表现小青蛙是怎样吃蚊子的。学生用手向上伸出卷起,展现青蛙捕食时的动态。教师根据学生找的特点编成儿歌,总结小青蛙的特点:鼓眼睛,

6、大嘴巴;绿花袄,白肚皮;后腿长来前腿短,伸出舌头把虫抓。设计思想:热爱大自然不是一句空话,感受是要发自学生内心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小青蛙,在教师的启发中发现青蛙的特点和习性。学生对小青蛙喜爱的感情是在活动中迸发的,课下学生还学着小青蛙的叫声。这种情感以人文的、更直接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四、学习思考,巩固知识1.演示画法,注意青蛙的特点教师概括小结:画小青蛙要有浓墨、淡墨之分,肚皮的墨色最淡。还要有中锋、侧锋之分。板书:中锋、侧锋、浓墨、淡墨。2.分析动态变化教师:小青蛙的动作非常丰富。身体方向变化,动作也发生变化。变化最丰富是小青蛙的哪部分?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是四肢。教师小结动作特点:

7、“坐也是坐,立也是坐,行也是坐,卧也是坐”。青蛙的动态身体变化很小,主要是四肢的变化。设计思想:通过教师完整的画法讲授,学生能够系统地消化知识。教师的板演是直观地给予学生信息的方法,板书则是提示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五、运用课件,感受理解完整作品教师:画家画的小青蛙不仅注意笔墨变化,而且还非常有情趣、韵味。1.欣赏、分析书上齐白石的作品教师:这幅画中小青蛙的墨色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到有非常明显的墨色区分,一只画得深,其他几只画得浅。教师:它们在干什么?学生有的说在做游戏,有的说其他小青蛙在叫那只墨色最深的小青蛙,有的说它们在谈论什么教师小结:因为墨色的区别和小青蛙在画面中方向、位置的不同使画

8、面富有情趣。2.欣赏、分析课件中另一幅齐白石的作品教师:这幅画的情趣体现在哪儿?学生:水里面,青蛙妈妈带着几只小蝌蚪;岸上的青蛙好像在聚会。教师小结:齐白石画青蛙传神之妙,贵在以拟人化的夸张手法描绘青蛙的形态动作。画面中添加小蝌蚪使画面更生动、有趣。几只青蛙聚在一起,仿佛是孩子们在游戏,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可爱,具有百看不厌的艺术感染力。3.大量欣赏作品教师:齐白石老人画的有关青蛙的画还有很多很多,每幅画都有不同的情趣。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若干幅齐白石画的青蛙)设计思想: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一张完整的中国画应具备的韵味只有通过视觉感官才会有感触。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课件欣赏齐白石经典的青蛙作

9、品,不仅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具备那些韵味,而且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感受、理解作品的同时会自发地发掘其人文内涵,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人文精神。六、用音乐创设创作氛围,学生进行练习1.创作要求教师:看书对比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生作业有什么不同?学生:这节课的画面主要是小青蛙,荷花以及其他环境只起衬托作用。教师:除了画荷花以外,还可以给小青蛙添加哪些环境?学生:小青蛙和小蝌蚪在一起、下雨时小青蛙用荷叶当伞、小青蛙在芦苇丛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2.学生进行创作,体验笔墨情趣播放节奏舒缓、优美的乐曲,创设创作氛围。设计思想:优美的乐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首合适的乐曲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

10、和表现欲望。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陶,绘画表现时才会把小青蛙画得活灵活现,富有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七、总结评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将学习的内容延伸。教师:这节课,你对笔墨有了哪些新的感受?学生总结:以前只会画荷花,现在还会用墨画青蛙;学会画国画还要画出趣味;墨色的变化太丰富了不太好掌握教师:有的同学可能画得不是很理想,这没关系。国画必须要有很多很多年的功夫,不然掌握不好笔墨效果。有位画家曾说过“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这就是说同学们要更多、更好地练习,才会用笔墨的韵味表现自己的情绪。我们今天只学会一种小动物的水墨画法。笔墨变化无穷,课下可以用所学的方法继

11、续表现其他的小动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又回到生活中。(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点评国画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技能、技法的讲授。课堂一板一眼,过于死板、沉闷。二是有些老师对新教材理解的误区,用了很多种方法如探究、合作、讨论等,但是忽略了国画课中特有技法的传授。针对这节国画课,温老师的方法设计为体验式学习。体现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如课堂开始笔墨游戏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游戏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笔墨浓淡的变化,以及中锋、侧锋的使用。学生是在开放式学习中感受青蛙的画法。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学过程

12、非常自然,整个学习过程是师生在互动式的情境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在其中也解决了这节课的知识点。这节课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是画面情趣的表达。教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看大量的名家作品。学生在欣赏、理解的同时感受一幅中国画应该具有的韵味,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人文精神,从中发掘人文内涵。经典的作品为学生构建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束时,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和鼓励,并且进行课外延伸。在美术课中渗透文化的熏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我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十分紧凑,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注重知识传授。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点评人:北京东城区灯市口

13、小学朱晓莹)美术教学案例(二) 课 题:标志设计授课地点:株洲市八达小学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2007年5月8日学 生:六年级(3)班 授 课 人:邹建平教学内容本节上课的内容是美术第十二册(人教版)中的第九课内容。案例分析标志设计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再加上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设计图案知识,已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体验。但怎样利用设计的原则、造型方法的运用、自然材料的组合和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进行标志设计与制作,还是缺乏经验的。这节课主要从“猜地方”游戏导入讨论欣赏尝试方法思维创造美化生活创意无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会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进

14、而产生新的创意。教材分析标志设计是人们用来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本课内容设置注重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标志的观察和识别出发,展现设计艺术对我们生活的独特意义。学生在识别标志时,对标志的种类特征、表现形式、制作步骤等要素,没有系统的认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探究、思维想象,对标志设计产生了求知欲,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师及时引导和开发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收集各种标志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开发他们对标志的识别和审美能力,凸显标志的象征和凝聚的功能。教学理念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

15、活经验基础之上。生活离不开设计,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各种标志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陶冶美的情感,创造美的作品。美术课标中要求“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学生是进行各种学习和创造活动的主体。标志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收集、欣赏和设计标志的同时,自己动手尝试不断地改善和创造设计一些标志,美化校园和生活。优良的设计是人们在使用时要符合种种要求,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经过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设计水平,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标志设计。标志设计教案课业类别:设计应用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小学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