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17097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档 (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 -2012年是中国开展电力市场化改革十周年。通过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电力企业活力,提高了电力供给能力。但是近几年,煤电矛盾不断加剧,发电企业频现巨额亏损,工商企业用电负担沉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制约,电力普遍服务不到位。一系列能源领域的突出矛盾,反映出现行电力体制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重大障碍。当前应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困扰电力工业和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一、当前电力行业的突出问题 2002年国务院出台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下简称“5号文件”),对国有电力资产进行重组,成立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个

2、辅业公司,组建国家电监会。改革打破了原国家电力公司集发、输、配、售为一体,垂直运营、高度集中的体制,实行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改革后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华润集团等中央发电企业以及众多地方、外资、民营发电企业多家办电、多种所有制办电的竞争格局。改革前,一年新增发电装机2千万千瓦就是很好的成绩。改革十年,很多年份一年就可以新增装机1亿千瓦,极大地缓解了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电力短缺问题。改革也有力地增强了发电企业活力。在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十年来火电工程造价平均降低了一半,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电力体制改革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5号文件确定的一些重要改革任务尚未落实

3、,如输配分开没有实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受阻,电价改革滞后,积累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煤电矛盾周期性发作。进入新世纪以来,煤电轮番涨价、发电企业经营困难。往往越是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重要节庆期间,煤电矛盾表现越是集中,近两年甚至出现了淡季“电荒”。20082010年,整个火电行业亏损达上千亿元,一些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超过100%。虽然国家采取了煤电联动、鼓励煤电一体化、电煤限价、实施煤炭储备等措施,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新能源发电困难。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但新能源的实际发电量与设计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弃风”、“弃光”、限电现象严重,发展

4、难以为继。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小规模风力发电、分布式天然气多联产电站在中国举步维艰。 电力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中国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量占82%。不同效率机组的供电煤耗从200多克/千瓦时到400多克/千瓦时,相差很大。长期以来,在大部分电力调度中,对高耗能火电机组与高效节能机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机组平均分配发电时间,甚至存在为了完成火电发电量计划,可再生能源发电要为火电让路的情况,等于鼓励了高耗能机组发展,形成了对节能减排的逆向调节。工商企业用电负担过重。目前,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是0.30.4元/千瓦时,而工业企业实际用电成本一般要比上网电价高一至两倍,东部地区商业企业大都

5、在1.2元以上。企业普遍反映,电网收费环节多,实际用电支出远高于国家目录电价,甚至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电力行业矛盾的成因分析电力行业近年来之所以出现上述突出矛盾和问题,源于2002年以来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计划与市场的矛盾。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仍在延续。一般说来,发电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电价乘以电量(收入=电价电量)。目前,上网电价由政府审批决定,发电量由地方政府下达的生产计划决定。作为一个企业,在产品产量和定价上没有自主权,这在市场化改革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是一个罕见现象。人为设定的电价和发电量计划几乎不反映供求关系,也无科学依据。当电煤价格上涨或下跌时,

6、发电企业无法自主调整、应对成本变化因素。地方政府在制定发电量计划时,基本上是按机组户头平均分配发电时间。火电机组一年可以发电6000多小时,往往只给40005000小时。对这部分计划内电量,电网企业按国家规定的上网电价进行收购,计划外电量则降价收购。当电煤价格大幅上涨时,火电厂超计划发电甚至造成亏损。越是煤电矛盾突出的时候,企业的发电积极性越低。在全国发电能力充裕的情况下,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电荒”。 电力市场发育不足。2002年以来的改革,只是在发电领域初步建立了竞争格局,输电、配电、售电环节仍然维持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电网企业集电网资产运营、工程施工建设、电力系统调度、电量财务结

7、算于一身。有的电网企业通过大规模收购兼并,将业务延伸至设备制造领域,对电网设备(如变压器、继电器、开关、电表、电缆电线等)形成生产制造和采购使用的内部一体化。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没有选择权,阻断了供求双方的直接交易。其他施工企业无法参与竞争,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界反映强烈。有的电网企业大规模投资收购境外的发电、电网甚至矿业资产,而国内的农网改造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资本金却全部要国家财政出资;以系统安全、接入标准等理由,限制新能源发电上网;上收五大区域电网人、财、物资源配置权,使5号文件规定的区域电力市场进一步萎缩。现在,电网的购电、售电差价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资产收益率仍然很低。由于电网调度、交易

8、、财务缺乏透明度,造成其高差价、低收益的内在原因一直是个谜。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电力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点评电价改革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自去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就一直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其实,2009年除了在年底调整销售电价、优化上网电价及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外,电价改革尤其是电力体制改革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停滞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5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事实上,在2002年实现厂网分离、电力行业重组之后,电价机制改革、电网企业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等方面的改革进程都比较缓慢,相关的市场化改革也没有取得真正惠及民生的效果。

9、”李小琳表示,电力行业作为一个公共基础性产业,其改革效果并没有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作为基础能源产业,电力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是难以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她认为问题主要有:第一,电价机制改革滞后,定价机制没有理顺,电力企业因成本传导受阻而经营风险加大。虽然我国多次提出要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但实际上并没有完成相应的改革目标。我国目前的电价水平,还是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的影响,与发电企业的煤耗关系并不大,而作为临时解决方案的煤电联动机制无法及时启动,导致发电企业的发电成本无法得到有效传导。第二,电源结构比例不平衡,电网基础设施

10、的配套滞后制约了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电力还是以火电为主,从1991年开始,火电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一直都保持在74%以上。2009年底水电占22.51%、核电占1.04%、并网风电占1.84%,电力结构发展不平衡。近几年来,虽然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发展速度很快,并网风电2009年同比增长了92.26%,但是由于电网建设滞后导致清洁能源上网困难,这一问题目前已经造成了资源和投资的低效甚至浪费。第三,缺少对相应行业监管职能的配套改革,第三方行业机构没有发挥有效的市场监管作用。2002年厂网分离之后,改革主要集中在发电侧和供电侧,而整个行业的统一规划、先进技术、有关数据统计、电力交易等,都缺少第

11、三方机构的有效参与,对于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没有及时掌控、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电力企业没有足够的危机处理能力。大用户直购电是“零和游戏”停滞的电力体制改革如何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大唐集团原总经理翟若愚4日对本报记者说,只有坚持市场化方向,电力体制改革才能有出路。而对于其他,这位老电力不愿意再多谈一句。而在电力行业中素以敢言能言著称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从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以来,一直回避着媒体,3月5日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在记者的围堵下,他终于就电力体制改革谈起了深思熟虑后的看法。从江苏、湖北电力公司总经理至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2007年转任中电投总经理,用陆启洲自己的话说:“我

12、是搞技术出身,在电力行业摸爬滚打了42年。”陆启洲说,电力行业能够竞争的两个环节,一个是发电环节,一个是用电环节,这两个环节完全可以进行市场化。这两个环节,无论是发电运营商还是用电客户,要有选择权,没有选择权就没有市场化。他在简单回顾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之后表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电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使发电商和用户在市场上有选择权。陆启洲说,现在电力体制改革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主要是因为电力体制改革下一步的难度比较大,即输配电分开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就提出了一个过渡办法,就是大用户直购电。“现行的电价制度是发电企业、电网、用户处于同一个电价空间,谁都想在这空间

13、里面谋利,你得利肯定要损我,利己必损人,这套游戏就是利己必损人的零和游戏规则。”电网不能成为市场化主体“电力体制改革分两个方面,一个电力体制本身的改革,改革的要害就是还原电网企业的自然垄断属性。现在电网企业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应该把电网企业所承担的政府职能剔除。”陆启洲对本报记者说,电网企业是电力市场的载体但不能成为电力市场的主体。电力体制改革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电价问题,电价改革要使电价回归它的市场属性,电价要能够反映成本,反映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而不是把电价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工具来使用。“大家对电力体制改革比较关心,归根到底就是这两个问题,所有的电力体制改革都应该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开展

14、。”陆启洲说。对于电力体制改革取向,李小琳也持相同观点,她对本报记者说:“改革的目标在于形成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她建议,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改革方案,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明确第三方机构的行业服务职能和政府机构的市场监管职能,增强中央和地方对电力能源基础产业的统筹协调。电力行业面临四大问题,应深化电价改革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也长期存在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致使“电荒”有成为常态的趋向。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说,当前电力行业面临四大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电力体制改革滞后。2002年实现了“厂网分离”改革之后,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机制,

15、但由于自身产业链、价值链的局限,无法将本身激烈竞争带来的效益传达给最终用户,无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改革的滞后,导致煤电关系至今尚未理顺,火电连年巨额亏损,严重挫伤了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局部地区出现“电荒”危机。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同时,火电连年巨亏,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去年前三季度,火电、风电投资同比负增长,火电新投产、新开工及在建规模持续减小。三是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现状,决定了我国以火电为主的历史事实,也决定了今后将长期以火电为主;但过度、无序、低效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忧。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6、目前火电能效利用率较高的也就40%左右,风能整机效率只有30%至40%;特别是新能源产业,一些关键零部件、材料依靠进口,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李小琳建议,为促进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理顺价格等相关要素关系;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在结构转型中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第一应深化电价体系改革,理顺价格机制,使得发电环节的竞争和经济效应,传导到最终的消费端。第二,应推进煤电联营,加快煤电基地建设。国家宜设立专门的煤电联营的协调组织,破解“煤电顶牛”僵局,引导推进煤电联营、一体化;应加大力度整合煤炭产业,提高央企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第三,应积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为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应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