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首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首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仪式于 2012 年 12 月 7 日上午在北京大学隆重 举行首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2011 届毕 业博士生、 现任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师) 、 陆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2011 届毕业博士生、 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师) 、马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1 届毕业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 院欧洲研究所研究人员)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吴宝科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科评议组成员、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吴毅 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余 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评选委员会主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谢立中教授, 中国社 会学会理论社会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 少杰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爱玉教授、 系党委副书记匡国鑫等出席了颁奖仪式。
“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是以我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原北京大学教授余天 休先生的名字命名的、 首个以全国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为评选对象的学术性 大奖 该奖项由北京大学余天休社会学基金提供支持, 其宗旨是鼓励我国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的学术创新精神, 提高我国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促进我国社会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经全国 19 家拥有社会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社会学院系共同协商,并征得北京大学余天 休社会学基金的设立者、 余天休先生的女儿、 美籍华人胡余锦明女士的同意, 该奖项自 2012 年起每年评选一次, 参评对象为前一年度在中国大陆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社会学(一级)学科 博士论文,每年的获奖者不超过 5 名(可以空缺) 首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评选活动于今年 5 月份正式启动经过通讯评 审和会议终审两轮的评审, 评选委员会最终确定了狄金华 《被困的治理——一个华中乡镇中 的复合治理(1980—2009) 》 、陆远《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困境——以 1940—1950 年代的社会 学家为例》 、马强《俄罗斯心灵的历程——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3 篇论文为今 年的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论文。
另有 7 篇论文获提名奖按照《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 奖章程》的规定,3 位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除获得由“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评选 委员会”颁发的奖励证书和奖牌外,还将各自获得 3 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李强教授向狄金华博士颁奖 2 刘少杰教授向陆远博士颁奖 谢立中教授向马强博士颁奖 评选委员会通过的颁奖词认为: “狄金华的《被困的治理——一个华中乡镇中的复合治 理(1980—2009) 》一文以乡镇社会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治理规则为切入点,采用田野 研究方法, 研究了我国社会变迁中的乡镇治理特征 作者在梳理有关乡镇治理文献的过程中, 发现已有文献难以解释乡镇治理中的困境, 并由此作为研究问题, 选择了华中乡镇从事个案 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典型乡镇 所面临的国家公共规则与地方性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给乡镇治理所带来的困境 作者通过翔实的案例资料解释‘简约治理’理论的不足,提出了更能有效解释乡镇治理现实 的‘复合治理’概念,用以概括乡镇治理的实践形态文章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对话两个方面 具有突出的特点 作者在论文中展示了扎实的田野调查能力和驾驭田野资料的功底, 显示出 独到的与现有文献进行对话、 并运用经验研究提炼乡镇治理理论的水平。
研究结论具有原创 性,深化了对乡镇治理复杂性的认识论文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文笔流畅,作者的叙述风 格有把读者带入到亲临其境的感觉, 并较好地处理了资料展示与理论提升的关系, 从而在生 动的叙述中显示出有分量的理论内涵 ” “陆远的博士学位论文《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困境——以 1940-1950 年代的社会学家为 3 例》 ,以‘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困境’为主题,通过深描数位社会学家在 1940-1950 年代的历 史境遇, 追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一门学科制度的社会学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轨迹, 并进而探 求其中隐藏的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的社会学’研究,该文对于提 升社会学学科的自我反思能力颇具价值,也为获取历史借鉴提供了可能该文主题鲜明,揭 示了作为一门学科制度的社会学在当时所面临的‘实用性’与‘批判性’ 、 ‘学术性’与‘政 治性’之间的诸多困境该文研究视角独特,在资料收集上下足了功夫,文献翔实;在历史 脉络的叙述上,层次分明,文字流畅;在具体内容的分析上,逻辑清晰,平允可靠,体现了 作者较强的驾驭材料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能力该文在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上堪称佳作, 把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 “马强的博士学位论文《 ‘俄罗斯心灵’的历程》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项重要成果,是 中国学者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俄罗斯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创新之作, 既是我们基 于经验研究认识海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达致文化自觉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成 果 因为如果没有基于实地调查研究而获得的对于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的理解, 中国知识界对 于社会主义革命以来的自我理解就缺乏一个关键的参照作者敏锐地抓住“俄罗斯心灵”这 个在俄罗斯不同时代都受到重视的核心概念, 运用丰富的民族志资料, 既写出了俄罗斯的几 次社会巨变和文化断裂, 也利用这个概念把握住了俄罗斯思维的内在价值和逻辑的历史连续 性作者还非常好地处理了历史与逻辑、经验层次和抽象层次、结构与细节之间的关系 从学习俄语、 选择田野地点到长期参与社区生活, 作者严格按照当前国际人类学界的规范要 求, 对俄罗斯社会进行了开创性的民族志研究 从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发展现状来 说,作者的田野作业在时间长度上和调查点的代表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颁奖仪式后,周晓虹教授以“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 、吴毅教授以“简析当 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发展”为题进行了学术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