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5136670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淘宝客模板 http:/www.sngo.org/dlong 摘要: 选取2008-2010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高管年薪、持股及两者交叉项分别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年薪可以促进盈余管理,高管持股可以抑制盈余管理,但短期年薪和高管持股两者相乘的交叉项却可以抑制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高管薪酬;盈余管理;Jones模型;应计利润 1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两权分离也导致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产生代理问题。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拥有天然信息优

2、势的管理层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设计一套完善的薪酬契约体系,将股东、公司利益与高层管理者自身的利益统一起来以达到提高管理者努力程度的目标,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所以,管理者薪酬契约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盈余管理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关于薪酬契约是否真正有效地激励管理层努力并使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能否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取其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代理变量;取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作为年薪的代理变量,用高管持股数与股本总数的比值作为高管持股变量,配合控制变量,对盈余管理和高管薪酬

3、进行回归。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年薪可以促进盈余管理,高管持股可以抑制盈余管理,但短期年薪和高管持股两者相乘的交叉项却可以抑制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丰富了有关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有利于薪酬契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方式有许多,不仅包括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为达到满意的盈余水平而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也包括高管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虚假经济交易1,2(Scott,1999;Healy,1999;包世泽,2008;李延喜,2011)。盈余管理具有一些相同点: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4、其次,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后,盈余管理的目的都是管理层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 (二)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对于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对一致,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Steven Balsam (1998),Watts(1986),Ferdinand A1Gul等(2003)指出, 公司高管短期薪酬契约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设定的,为了年薪和自身效用最大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管会选择有利于提高盈余报酬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从而达到短期年薪的最大化。3,4王克敏,王志超(2007)选取了我国沪

5、深两市2001-2004四年共191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运用代理理论框架和LISREL模型, 分析了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包世泽,高锐等(2007),毛洪涛,沈鹏(2009)则从作为高级管理层的CFO出发,引用Dechow模型计算应计项目,研究得出其年薪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高管有为提高自身薪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傅琳琳、李延喜、冯宝军,2011)。 然而,也有少数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刘斌等(2003)研究发现,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经理层的年薪报酬,CEO均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魏国强(2009)利用修正截面的Jones模型计算

6、出操控性应计利润,取其绝对值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6-2008年间的管理者薪酬与盈余管理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薪酬契约中的短期年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黄文伴,李延喜(2011)也利用相同的方法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得出管理层年薪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三)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对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Bergstresser等(2006)通过实证研究高管持股与经营性应计项目关系后发现,高管薪酬体系中的管理层持股激励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呈一致方向变化,说明管理层会通过调整报告盈余使其自身效益最大

7、化。Burns,Kedia(2006);Nagar、Nanda(2003),Wysoky(2003)的研究也得出CEO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越显著的结论。国内学者赵息等(2008)选取截止至2007年12月实施股权激励的4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授予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比例为股权激励程度的代理变量,以加入费用项目后的扩展的Jones模型来估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后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管理层持股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2009),何凡(2010),周晖等(2010)等通过不同的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也认为,管理者的股权激励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

8、的正向影响。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但也不少学者认为两者具有负相关关系。Jensen(1993)研究认为,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促使管理层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减少对盈余项目的操控,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管理层持股可以加强其与公司价值的一致性,减少盈余管理和代理成本(Warfield,1995; Hanlon et al,2003;王克敏,2007;胡国强2009)。 从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针对短期年薪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观点相对一致,即多数学者认为短期年薪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关系,较少学者认为其负相关或者不相关。而针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两者

9、正相关,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负相关甚至是不相关。薪酬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在国外比较成熟,国内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股权激励、薪酬契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上市公司具有明显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报酬的自利动机,盈余管理的薪酬契约视角研究将显得越发重要。因此,从薪酬契约的角度出发并将之分成短期年薪与股权激励,并综合两者的作用衍生第三变量,研究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研究的热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管理者薪酬契约在实证会计理论发展的初期就被西方学术界当作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来研究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薪酬契约包括短期年薪(基础薪酬,绩效薪酬),也包括股权激励(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

10、制性股票等)。早期研究的薪酬契约主要集中在短期年薪中的奖金计划,认为管理层会根据奖金的设置情况相应地调整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以获取更高的薪酬。6随着股权激励的实施,许多学者纷纷研究了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的关系。一方面,管理层可能为了股权激励而进行盈余管理。7即为获得约定数量股权,高管有动机倾操控应计利润。而公司业绩越高,股票的价格也越高,这使持股数量越大的高管就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满足行权条件。8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出现董事会成员与高管交叉层叠的情况。这就统一了公司、高管和股东的利益,约束了他们的盈余管理的行为。薪酬与利润和绩效挂钩,就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本文跳出薪酬与绩效的

11、关系,直接研究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管理层年薪总额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增加管理层年薪会促使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加强。 H2:管理层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水平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即管理层股权激励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短期年薪可以促进高管盈余管理,而股权激励可以抑制高管盈余管理,在同时有短期年薪和股权激励的综合作用时,到底是促进还是抑制盈余管理众说纷纭。本文认为,虽然短期的薪酬激励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者为达到绩效而进行盈余管理,但管理者在拥有股权的情况下会考虑自身作为股东的立场,长期利益大于短期利益9,基于此而提出以下假设: H3:同时拥

12、有短期年薪、持股激励的交叉作用项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即高管年薪、管理层持股激励的综合作用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8-2010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为保证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操作: 剔除新上市的公司,因为修正的Jones模型涉及到相关的滞后工具变量; 剔除ST及*ST的公司,避免因亏损而被迫退市对模型产生影响; 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其行业应计利润也具有特殊性; 剔除数据缺失及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 本文数据均取自国泰安金融数据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CSMAR)。经过处理后得到1349家样本

13、公司,共4029个样本观察值,其中2008年有1338个样本观察值,2009年有1345个样本观察值, 2010年有1346个样本观察值。 2001年证监会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分为13个行业,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将样本公司按照各自所属行业进行划分,对数量较小但性质相近的行业进行合并、对数量较大的行业进行拆分,最终将1349家样本公司的4029个观察值拆分为16个行业。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盈余管理程度。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取其绝对值后的DA来衡量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 2解释变量 (1)短期薪酬激励。由于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终极

14、控制人和所有者为政府(刘芍佳,2003)。虽然董事、监事的职能包含对经理层进行监督,但国有控股企业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往往使董事、监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利益趋同。对于终极控制人来说,董事、监事也包括在企业激励的管理者范围内。所以,本文选用样本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Sal的自然对数作为年薪的代理变量。 (2)高管持股情况。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管理层持股等。10本文所提到的股权激励、长期激励均设定为高管持股,但目前股权激励没有普及到所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也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引入虚拟变量,当高管未持股

15、时则Stock为0,持股时则Stock为1来表示。 (3)年薪与持股交叉项。年薪、持股分别对盈余管理有正向、负向的影响,但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考察管理层年薪与股权激励交互项对盈余管理程度的作用,建立交叉项 Sal*Stock,其值的大小为对应数值的乘积。 3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Asize:假设公司规模越大,盈余管理动机越弱,代理变量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2)资产负债率Lev:假设资产负债率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资产负债率用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 (3)现金流Cash: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现金流Cash,并假定该值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小。 (4)总资产收益率ROA:假定总资产收益率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总资产收益率用企业净利润和企业总资产的比值表示。 (5)成长能力Growth: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成长能力Growth。 具体的变量定义和解释如表1: 表1相关变量的定义与解释 变量 变量符号 变量定义 变量解释被解释变量 DA 盈余管理程度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 Sal 短期年薪 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年薪总额的自然对数解释变量 Stock 高管持股 虚拟变量,当高管持股时为1,未持股时则为0 Sal* Stock 交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