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512500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9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 ? 对陈寅恪为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所作 ! ! ! ! ! ! !?审查报告 的评述 钱 ! 耕 ! 森 ! ! 陈寅恪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大史学家, 对中国哲学史的直接论述,虽不多见, 但却少而精。 本文仅将陈先生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的成名作?中国哲学史 所写的两篇极为重 要的?审查报告 中的主要观点整合为以下七大点: 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应作 同情的了解#; 持 阐明的态度#;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是多元的, 其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的; 多元的中国传统哲 学与文化, 其历史的角色、 作用与价值各异; 必须重视对道教的研究, 更有俟于后贤之追补者 也#; 必须

2、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 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外来思想必须 经国人吸收 改造#, 反对 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 #诚然, 陈先生的这些精湛的思想, 是值得我们加以重温与 借鉴的。 作者:钱耕森, 1933 年,安徽大学教授, 黄山文化书院院长。 陈寅恪( 1890? ? 1969) ,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先生对于我国历史与文化, 特别是对于其中的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史、 蒙古史以及梵文、 突厥文、 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 教经典, 多有研究, 硕果累累, 影响很大。 陈先生对于中国哲学史的专门研究则较少, 主要集中于三十年代对冯友兰先生的成 名作?中国哲学史 上、 下两卷所写的

3、两篇审查报告之中, 即?审查报告一 与?审查报告 三 。陈先生这两篇大作的篇幅虽然并不大, 但是其内容却极为丰富而深刻, 诚可谓之 文约义丰#。其中许多真知灼见, 对于我们今后发展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 仍有很多启迪 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附录#,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年 4 月重版。又, 其中的?审查报告二 , 为金岳霖先生所写; 对该报告的评论, 请详见拙作?写中国哲学史 不要成见# , 载?哲学研究 1995 年增 刊 纪念金岳霖百年诞辰专辑#。 与借鉴。但是, 陈先生对于中国哲学史的论述, 却远未能像其对其它历史与文化的论述那 样, 受到广泛关注, 至于论者似乎更为鲜见。本文作此初

4、探, 意在抛砖引玉, 就教于方家。 一 凡著中国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 应具了解之同情, 方可下笔。 #这是陈先生 ?审查报告一 中自始至终提出并反复论证有关于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基本原则与重要 方法。 陈先生指出, 大凡古代哲学家著书立说, 都是有所为而发的, 所以我们现在来研究并 评论他们的哲学思想, 就应该做到弄明白他们所处的环境与背景, 否则对 其学说不易评 论#( ?审查报告一 ) 古代哲学家距离今天的时间较久, 他们生活其间的那个时代之真相, 是极难推知的。 此其一也。其二则是, 我们今天可依据之材料, 仅仅为当时所遗存的最小一部分, 想凭借 这些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 是

5、很困难的, 这些都是陈先生进一步所作的申论。 陈先生说的这些话的基本精神, 显然与我们今天所时常强调的 没有调查研究, 就没 有发言权#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严格要求我们在下笔写中国哲学史和中国 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之前, 首要的是对他们何以著书立说的背景, 包括其历史的和现实 的背景, 都必须作深入、 系统、 全面的调查研究, 只有经过这样扎扎实实的苦功夫, 所撰写 出来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才能是客观的, 才能是还其历史的本来 面目的, 才能对其学说的是非得失有所中肯的批评。 陈先生关于研究与著作中国哲学史必须对于古人之学说, 应具 了解之同情#的主张, 是有着

6、更深刻的内涵的。这 了解#, 决不只是知识性的一般了解。这 同情#, 也决不只是 感情上的一般性同情。而是艺术家所特有的智慧之认知与真情之同情。他说: 必须备艺 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 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 始可以真了解。 #(?审 查报告一 ) 陈先生更进一步阐释道: 所谓真了解者, 必神游冥想, 与立说之古人, 处于同 一境界, 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 表一种之同情, 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 非得失, 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 同上) 可见, 陈先生的 真了解#古人, 即必须能与古人 处于 同一境界#。换言之, 不是站在现在去了解古人, 而是站在古代去了解古人

7、。这也就是常 言所说的 设身处地#的那种真正的深入了解。这与 隔阂肤廓#式的所谓了解, 显然有天 壤之别。学术界习惯把陈先生的 了解之同情#改称之为 同情的了解#。陈先生这种 同 情的了解#的要求无疑是客观的公允的。这种实事求是的严格的科学的了解, 当然堪称为 真了解#。可见, 陈先生对 同情的了解#的诠释是独到的精湛的。陈先生所提出的著名 的 同情的了解#的方法, 是对研究与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的一大贡献。 金岳霖先生是完全赞成陈先生的这一主张的, 并补充说道: 据个人所知道的, 冯先生 89 ! ! ! ! !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 的思想倾向于实在主义, 但他没有以实在主义的观点去批评中

8、国固有的哲学。因其如此, 他对于古人的思想未必赞成, 而竟能如陈先生所云: %神游冥想, 与立说之古人, 处于同一 境界。 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 即其今日自身之 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系统, 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 以上均引自?审查报告 一 ) 可见, 所谓 穿凿附会之恶习#, 就是说有些中国哲学史的著者, 仅以一己之思想观点 与理论体系去硬套中国哲学史, 去重塑中国古代哲学家, 把古代现代化, 把古人今人化。 这是严重脱离历史实际的, 违背历史真实的。 陈先生以今日墨学研究为实例。他很反感地指出: 穿凿附会之恶习#, 至今日之谈 墨学而极矣。今日之墨学者, 任何古书古字, 绝无依

9、据, 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 而为之改 移, 几若善博者能呼卢成卢, 喝雉成雉之比。 #陈先生更进一步非常遗憾地指出: 此近日中 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 诚可为长叹息者也。 #( ?审查报告一 ) 陈先生的言外之意, 当 指胡适无疑。这从与他同时写审查报告的金先生的文章中完全可以得到印证。 金先生直言不讳地公开点了胡适的名。他说: %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就 是根据于一种哲学的主张而写出来的。我们看那本书的时候, 难免一种奇怪的印象。有 时候简直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 原稿作%美国商人 以程、 朱还程、 朱, 以陆、 王还陆、 王 (各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然后

10、评 判各代各家各人的义理是非。不还他们的本来面目, 则多诬古人。不评判他们的是非, 则 多误今人。但不先弄明白他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决不配评判他们的是非。 # ) 余英时先生对此有所评论。他说: 适之先生说得好#, 但是我要补充一句, 思想史家 %评判 那便真的变成%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 第二个时期, 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代表, 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用新文化 批判旧文化#; 第三个时期, 也要以新文化来理解旧文化#, 是用一种文化来阐明另一种 文化# 。冯先生本人当然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先生的 阐明#的态度, 是自觉而一贯的。他说: 中国近年研究历史之趋势, 依其研 究之观点, 可分

11、为三个派别: ( 一) 信古, ( 二) 疑古, ( 三) 释古。%信古 二来 甚至以僧徒而号中庸 子#; 三来 并自为传以述其义。( 孤山?闲居编 ) 其年代犹在司马君实作?中庸广义 之前 ( 孤山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 年四十七) 。 #至此, 陈先生认为, 佛家智园与新儒家司马君实 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即使暂且不作详论, 然而举此一例, 已足见智园 似亦于宋代新儒家 为先觉#, 新儒家产生之问题, 犹有未发之覆在也。 #可见, 陈先生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说 的新儒家乃儒释道三家的综合创新的产物是完全相通的。在下文, 我们还可以看到儒法 两家也是相互融合的。 陈先生因而提出了 故自晋至今,

12、言中国之思想, 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的一个重要 观点。这充分表明他也是主张中国的传统思想, 是由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多元共同构建而 成的。并且, 他指出: 此虽通俗之谈, 然稽之旧史之事实, 验以今世三人情, 则三教之说, 要为不易之论。 #关于 稽之旧史之事实#, 他举出了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北周 卫元嵩撰?齐三教论 七卷, 见?旧唐书0经籍志 ) , 至李唐之世, 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 有庆典, 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的事实。 陈先生的第二个重要的感想, 即是多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起了不 同的作用, 具有不同的价值。 关于对儒家学说的评价, 陈先生是这样

13、说的: 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 影响最深最钜者, 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他所持的理由则是: 儒者在古代本为 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 #李斯受学于荀卿, 佐成秦治。所以, 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 之所附系#。?中庸 里面的 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 为儒家理想之制度, 而于秦始 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 # 汉承秦业#, 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遗传至晋以后, 法律与 礼经并称。儒家?周官 之学说悉采入法典。 #当陈先生系统考察完中国历史的事实之后, 便得出了对儒家评论的结论: 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 而法典为儒家 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

14、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钜者, 实在制度法律 公私生活之方面。 # 可见, 陈先生在这里, 不仅明白告诉了人们,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者乃在于制 度法律与公私生活方面。这与时下认为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者乃在于伦理道德与 教育方面的流行说法, 是可以相互发明与补充的。而且, 也清楚地向人们指出, 法家也是 中国多元文化中之重要的一元。 对于释道两家学说的评价, 陈先生则认为是: 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 或转有不如佛道 二教者。 #他举出以下旧史的事实来加以论证。他说: 如六朝士大夫号称旷达, 而夷考其 实, 往往笃孝义之行, 严家讳之禁, 此皆儒家之教训, 固无预于佛老之玄风者也。 # 陈先生

15、的第三个重要的感想, 是认为必须重视对道教的研究。他说: 盖道藏之秘籍, 95 ! ! ! ! !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 迄今无专治之人, 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数百年间, 道教变迁传衍之始末, 及其与儒佛二家 互相关系之事实, 尚有待于研究。此则吾国思想史上前修所遗之缺憾, 更有俟于后贤之追 补者也。 #陈先生多次谈到道教, 并且予以高度评价, 似乎他对道教 情有独钟#。 陈先生的第四个重要的感想, 是他力主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应当学习外来的优秀文 化, 但必须始终保持我中华民族的特色。在这个问题上, 陈先生又特别肯定了道教。他 说: 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 如佛教摩尼教等, 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

16、本来民族之地 位。既融成一家之说以后, 则坚持夷夏之论, 以排斥外来之教义。此种思想上之态度, 自 六朝时亦如此。虽似相反, 而实足以相成。 #与此同时, 陈先生也肯定了新儒家。他说: 从 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 # 陈先生通过 稽之#这两个 旧史之事实#, 生发出他的一个重要的感想, 即 窃疑中国 自今日以后, 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 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 在吾国 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 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 有所创获 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 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 之态度, 及道教之真精神, 新儒家之旧途径, 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 示者也。 # 这就表明了陈先生一方面具有开放精神, 他目光远大, 胸怀开阔, 提倡学习外来优秀 文化, 赞成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绝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