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09682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陈洪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及东部地区经济高地逐渐建立,国家经济呈典型的东高西低格局,使经济向中部地区渗透与扩散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律,加速国家经济建设向中部地区纵深推进,中共中央建立了西部大开发这一伟大战略。西部大开发,体现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大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国人对西部地区自然及社会资源宏观认知能力、有序开发能力、协同建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岩土工程学科是关于岩土的形成、特性、防护及利用的应用学科,是土木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在岩土的强度与变形、渗透与排水、边坡稳定与支护、结构与岩土相互作用、稳态变化与随机突变等方面,是公

2、路、城镇、水利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中给予高度关注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是展示岩土工程学科优势的黄金时期,调整岩土工程学科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发展方向是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批迫切需求。第一,传统的岩土工程学科,以岩土和土体为研究对象,以本构关系,地应力,实验技术,沉降固结,边坡稳定,渗流理论,流变理论,岩土体。数值计算方法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地质学,结构工程学和计算技术的关系密切。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岩土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必须作较大调整。第二,环境岩土工程学。环境问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关键,包括稳定岩土环境,非稳定岩土环境和化学岩土环境。稳定岩土环境主要为自然生态环境;非稳定

3、岩土环境主要为灾害性岩土环境,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边坡稳定性,洞室围岩稳定性,冻土,黄土失陷,沙害,土体沉降;化学岩土环境主要为城市人工垃圾,矿山弃渣。环境岩土工程学主要研究这些环境岩土工程过程的形成,演绎机理及诱导因子保护问题。第三,结构与岩土工程相互作用。针对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日益涌现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开发其相应的工程防治技术,研究防治结构与环境岩土工程的相互作用,优化防治结构。第四,非饱和岩土工程学。西部地区,跨越了湿润,半干燥及干燥等自然环境地区,非饱和岩土工程学集中研究地表水体的入渗及在岩土体中的渗传过程,研究湿润地区此过程对于岩土体变形与稳定的不良作用,研究干燥地区入渗水体对地

4、基沉降与稳定的有效作用,充分利用入渗水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在科学领域中应运而生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学。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门社会学,把技术和经济、政治、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课题涉及到:沙漠化、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垃圾填埋处理、生态和地质环境的变迁、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和名胜古迹的保护等。 1994年起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就开始从事 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展了打桩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正承担着教育部的重点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5、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污染场地的监测技术和污染土处置方法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一些研究成果已编入教材中,给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环境岩土工程课程。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growth of population,the negative effects on environment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cide through human behaviors have been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

6、n. A new branch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It is not only a applied science but also a sociology,and combines technology with economy、politics、culture closely. Such problems as desertification、soil erosion、debris fl

7、ow、landslide、garbage disposal、changes in ecological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dispose of radioactive nuke rubbish、protection of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sites are researched in this field. Since 1994, the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field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Geotechnology Instit

8、ut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Such mainly studies as the effect on surroundings during driving piles and digging deep foundation pit are launched. Now, amajor project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appl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underground municipal spaces is being explored here. I

9、n the meantime, monitoring technique on polluted sites and application about handling means of polluted soil are also being probed. Som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printed in learning material for relative doctors and masters here to learn better.美国钱学德博士受聘东大兼职教授本报讯 月日下午,我校在春晖堂举行仪式

10、,授予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密执安州环境署岩土工程专家钱学德博士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浦跃朴副校长向钱学德教授颁发了聘书并佩带校徽。钱学德教授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资源和水利专业,年在河海大学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学位,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年获岩土工程博士学位。他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和科研经历,在岩土工程领域具有很高造诣,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主持过多个填埋场、有害废物处置设施的设计和技术支持,制定了环境岩土工程有关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规范等。至今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专著部,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填埋场设计、施工的岩土问题,是环境岩土工程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周 虹)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运 行

11、 与 管 理 方 案 一、发展目标 围绕当前全球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变化等问题推动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手段、以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圈层的有机结合体)为对象的系统科学研究,普及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争取在3-5年内,建立与国际科研机构运行相类似的工作环境。瞄准前沿、开放运行、立足基础、竞争创新,培养具有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科技人材,把研究所办成国内外有志于中国环境变化问题研究的学者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地。 二、学科发展方向及组织结构 (2001-2003年) 运用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理解并模拟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固体地球系统、流体地球系统和生

12、物地球系统过程以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全球变化的规律;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各相态物质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的相互耦合和变化,揭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生态间相互作用机制。3年内拟发展七个学科方向。 2.1 定量遥感技术研究 研究电磁波与地球表层物质间的相互作用、遥感成像机理、多光谱和高光谱分辨率及多观测角和多源数据结合和信息提取的理论与方法。开发的产品在数据中心存储、上网交流,以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2.2 地表水循环及水资源变动研究 研究和开发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尤其是遥感及GIS融合技术在土壤-植被-大气界面的物质和能量传输过程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13、研究。把水循环,陆面过程与水资源管理的研究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2.3 生态系统模拟研究 利用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反演生物物理参数及生态环境指数,确定中国领土范围内的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结合水循环、生态环境模型模拟全球碳循环,为中国决策层在气候变化协约会议上争取主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研究基础。2.4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动预测研究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信息网络通讯、GPS技术,积极开展海洋-大气- 陆地相互作用的观测及理论、气候模式的发展和气候预测中的资料同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事大中尺度气候模拟研究及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达成广泛的资料共享。

14、 2.5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拟研究 利用土壤和长期气候资料结合遥感和同位素测量等技术研究和模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2.6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着巨大变化。空间技术的发展为迅速,经济地监测不同时空尺度上快速变化着的地表过程提供了可能。本研究方向旨在卫星遥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和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并进一步结合生态,环境演化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研究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7 社会经济及环境影响评价 全球变化对社会经济及环境变化有影响,反之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环境变化对

15、全球变化有反馈。全球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及环境变化的关系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该领域是上一专题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方面的扩展。以上学科的建立与完善为研究所5-10年的目标。近期重点将视固定人员招聘到位的情况而定。每个学科由所内固定人员和对应的海内外兼职人员联合开展工作。2.8 地球系统科学虚拟研究中心 本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增强ESSI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能力,提高相关领域的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在国际上的参与能力。努力使之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和人材培养基地及学术交流中心。在开发和研究GIS组件技术、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net/ Intranet GIS的基础

16、上,利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便携计算与实时通讯等高技术手段以及大型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结合信息网络通讯等积极开展与其它学科,如地质、地理、空间物理、海洋、水文、环境和生态等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达成广泛的资料共享与共用。 三、研究所人员构成及管理模式 3.1 研究所由固定研究人员和访问研究人员组成,其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学校统一予以划拨。对新聘入固定科研人员设立两年的预备期,期满由所长和学术委员会考核给予评价。对不适合者,予以解聘。为促进人员流动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逐步扩大客座人员队伍。对在所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客座访问研究人员,经所长和学术委员会考核合格,客座人员本人同意,研究所可聘其为固定编制研究人员。研究所可根据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适当高于南京大学其它院系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